【實驗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動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m和運動速度v有關,并能解釋生活中簡單的相關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自主設計“探究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的實驗過程,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2)能夠運用轉化法、控制變量法來進行研究,在實驗中提高探究的目的性、針對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熱愛科學、提高自身能力去追求科學的學習熱情。重視學生對物理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和科學性的認識。
(2)讓學生經歷探究活動,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嚴謹的科學
態度。
【實驗內容】
1.名稱:探究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2.器材:斜面、小車、木塊、砝碼。
■
【教學設計思路】
1.重點:了解動能及相關因素;能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
2.難點:如何利用斜面控制小車到達水平面時的速度。
3.實驗的作用:學生通過“探究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實驗,能夠運用轉化法以及控制變量法對“質量m”和“速度v”分別進行實驗設計,在探究與思考的過程中,發現“斜面”這個“幫手”解決速度控制問題,分組動手做實驗,在實驗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提高了追求科學的熱情,最終通過合作得到“動能大小與物體質量m、物體速度v這兩個因素有關”的結論,分享了成功的喜悅。
4.教學策略:講授法、合作實驗探究法、小組討論學習法。
5.實驗類型:分組實驗(兩人一組)。
【實驗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展示圖片:子彈打穿雞蛋、錘子把釘子釘入木板。
教師提問:子彈和錘子,誰的動能大?
學生猜想1:子彈動能大,子彈能打穿木板,錘子不行。
學生猜想2:也許錘子動能大,錘子比子彈重得多,也能把雞蛋打碎。
教師提問:如何比較動能大小?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讓運動的物體做功就能比較出動能大小,動能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二、循循善誘,啟發思考
教師追問(出示小車):小車能做功嗎?你能演示一下嗎?
教師追問:如何判斷小車具有的動能大?
學生:木塊被撞的遠表明小車具有的動能大。
教師說明:通過小車被撞距離遠近判斷動能大小,我們將看不見的動能用看得到的距離反映出來,這種方法叫做轉化法。
三、聯系生活,提出猜想
教師:我們先來觀察高速公路上的“限速牌120、100、80”,分別對哪些車限速?
學生:“120”是小汽車的限速,“80”是大貨車的限速。
教師:什么樣的車造成的車禍比較嚴重?
學生:質量大的,速度快的車。
教師:那你們猜猜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猜想:動能大小與物體質量、速度有關。
四、制訂計劃、設計實驗
教師提問:用什么實驗方法能夠科學地證明動能與物體質量、速度的關系呢?
學生:控制變量法。
教師追問:如何控制變量。
學生:探究動能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時,改變質量,控制速度不變:探究動能大小與物體速度的關系時,改變速度,控制質量不變。
教師追問:探究動能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時,如何改變質量,如何準確地控制速度不變。
學生:可以在小車上增加砝碼改變質量,速度可以利用斜面
控制。
教師問:你怎么想到用斜面控制速度的?
學生:八年級學習“摩擦力”一課時運用過斜面。
教師:非常好,對知識學習的很扎實,那么再回憶一下,如何利用斜面控制速度不變呢?
學生:將小車放在斜面同一高度出,由靜止下滑,小車到達水平面的速度相同。
教師:我們現在解決了第一個實驗的設計,那么當我探究動能大小與物體速度時,控制質量不變很簡單,用同一小車即可,如何改變速度呢?
學生1:改變斜面的傾角,傾角越大,到達水平面的速度越快。
學生2:讓小車從斜面不同高度下滑,高度越高到達水平面的速度越大。
教師:兩種方法都可行嗎?哪種方法更好?為什么?
學生:都可行,第二種方法更好,因為更方便。
教師:現在我們攻克了實驗設計的難題,下面我們就利用桌上的器材開始我們的探究之旅吧。
五、進行實驗、收集證據
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巡回指導,指出實驗中的問題。
六、評估、交流與合作
回想實驗過程,有沒有操作失誤的地方?你的實驗數據可靠嗎?
七、得出結論,解釋生活
結論:動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m、速度v有關。質量一定時,速度越大,動能越大;速度一定時,質量越大,動能越大。
解釋生活的相關現象:
1.操場上飛來的足球可以用腳踢,而飛來的鉛球卻唯恐避之不及。
2.高速行駛的汽車在車禍中造成的損害要更大。
【說明】
“探究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是九上物理的重要實驗。學生在八年級物理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多次接觸了轉化法、控制變量法,且在“摩擦力”的學習中了解了“斜面”這一工具的作用和用法?!疤骄縿幽堋睂嶒灒o了學生一個機會,一個充分糅合、提煉、運用已學知識的機會,所以這節課啟發引導比灌輸講授更重要。只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完全能夠通過對以往知識經驗的回憶和應用“自己給自己上課”,而教師只要做一個引導者、欣賞者、鼓勵者。
例如:在“提出問題”環節,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一個情境,提出“子彈和錘子,誰的動能大?”這一問題,而把指向明確的問題“動能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留給學生提出。
再如:“提出猜想”環節,教師也只用“限速牌”“什么樣的車造成的車禍嚴重”,一個圖片、一個學生都有生活經驗的問題,讓學生順利地進入了“動能大小與質量、速度有關”的猜想上。還如,實驗中引入了“斜面”,教師沒有死搬硬套,直接告訴學生如何利用斜面控制速度、斜面在實驗中的作用,而是問學生怎么控制速度,讓學生回憶在學習摩擦力時的經驗,這樣,學生完全可以自己解決這個問題。學生通過回憶再復述,加深了“斜面是用來控制小車到達水平面速度”的理解,又很好地解決了學生的一個常見誤區:“這個實驗用到了斜面,是在探究動能與高度的關系?!?/p>
由于整個實驗的提出問題、提出猜想、設計實驗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己的思考為主線開展起來的,所以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收獲很多: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一次深深體會到了科學探究方法對解決問題的重要性,能運用科學規律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提高學生對物理學科的學習熱情,學生迸發出了強烈的探究激情。
本作品是九年級物理上“動能 勢能 機械能”課堂教學中關于“探究影響動能大小因素”的實驗教學設計片段。針對這個實驗,設計采用了教師引導、師生互動、生生互助、小組合作實驗等方法,把提問問題、提出猜想、設計實驗、動手實驗、交流總結這些環節都交給了學生,教師通過引導性的圖片、視頻、提問等方式,幫助學生回憶已學知識、方法,讓學生一步步自主解決出現的新問題,給予學生充分展示智慧的時間。整個實驗在教師的啟發,學生的智慧在相互碰撞中徐徐展開,有條不紊,激發了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熱情。
?誗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