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的到來,如何更好地走進新課程,對新的學習方式進行研究與探討,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筆者認為,教師必須沖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探索適應新教材的教學方法,以幫助學生形成新的富有特色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克服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教學模式的弊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是一種新型的、重要的學習數學的方式。本文以“等差數列”為例,就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作粗淺的探討,誠與各位同行共勉。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古人云:“教人未見意趣,必不可學。”興趣是提高學生學習情緒的動力。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設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以問題的發現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并由此推動學生主動探索、尋求解決問題方法的學習熱情,增加學習的趣味。
例如,在教學“等差數列”時,我們先從一些特殊的生活例子引入,如“數數問題:人們經常這樣數數,從0開始,每隔5數一次,從小到大排列得到的數列有什么特征?奧運會女子舉重項目較輕的4個級別體重組成的數列數,水庫每天的水位組成數列以及銀行儲蓄中單利的計算問題”。這樣導入自然詼諧、情景交融,讓學生感受等差數列模型的現實背景,激發學習的興趣。
二、適當引導、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不好的老師傳授真理,好的教師讓學生發現真理。”在落實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及時轉變自身角色,努力發揮“輔”和“導”的功能,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在教師必要的提示、引導下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學習品質,使他們做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主人。
例如,在“等差數列”教學中,在學生探究生活例子的基礎上,引出以下四個數列:(1)0,5,10,15,20,…;(2)48,53,58,63;(3)18,
15.5,13,10.5,8,5.5;(4)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請學生觀察上述四個數列有什么共同特點,這些數列的項與項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啟發、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己觀察相鄰兩項間的關系,讓學生自己經歷觀察、歸納、猜想等過程,再進行合作交流。經常這樣進行教學,學生就會把學習真正當成自己的事,敢于自主探究,學會學習。
三、交流切磋,得出結論,形成知識和技能
在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有利于師生間、生生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維的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能夠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某一方面成績好的學生可以幫助這一方面學習差的學生,這種知識技能的互補,達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例如,在“等差數列”教學中,學生獨立思考后,進行合作交流,由學生討論、歸納概括出以上四個數列的共性是: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都等于同一個常數,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等差數列的特征,從而給出等差數列的定義,并讓學生討論、歸納概括出以上四個數列的通項公式,進而猜想出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這樣學生自己經歷知識的形成,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合作學習不僅使學生自己有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還聽到了同學的發言,了解到他人的思路,使自己的想法得到提升。
四、學以致用,讓學生體驗成功
數學中的許多概念和法則都是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并應用于實際生活。因此,在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數學知識后,教師應在生活實際中找到相應的實例,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
例如,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用到等差數列。在給各種尺寸劃分級別時,當其中的最大尺寸與最小尺寸相差不大時,常按等差數列進行分級(如襯衫的尺碼)。這樣學生就能加深印象,甚至終身
難忘。
又如,在教學“等差數列”這一知識后,讓學生到當地銀行把自己的壓歲錢存入銀行,選擇存款類型,讓學生自己計算出到期后的利息。從而讓數學回到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用的、有必要的,初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從而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愿望。
五、教師在學生學習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重在探究,貴在引導。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方式形成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學中,教師應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變“滿堂灌”為啟發式,變教師“主宰”為教師“主導”,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
在課改理念指導下,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在課堂教學中不能流于形式,教師應積極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勇于創新、樂于交流與合作的學習習慣。這是一種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的有效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張煥庭,趙興中.心理學[M].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06.
?誗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