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主要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的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這個詞最早出現于我國的《易經》,足可見地理學科已有多年的歷史沉淀和積累。地理是一個很龐大的可研究性方面特別廣泛的一門學科,它包羅萬象,大自然與人文息息相關又變幻莫測,至今我們都還有很多未解的地理之謎。因此這門學科作為接受教育的學生必學的一門課程,它有著一定的難度,但是要想學好這門課程也并非難事,主要就看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努力了。那么,作為一名地理學科教師,該如何教會學生學好這門課程呢?下面我就來談一下多年的教學經驗和方法,供大家參考和探討。
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每一屆新生到我的課堂來接受教育,最重視的就是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人類探求知識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使人主動地學習知識,并且會花很多心思和精力學習探討。不只是地理,其他學科同樣很重視興趣的培養,有了興趣的存在,教師的教學負擔會減輕很多,而且學生學習起來也會事半功倍。所以,地理的第一堂課我從來不會抓緊時間趕快教學生學習地理知識點,而是從生活的不同角度找出一些有趣的現象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從而慢慢地把他們帶到地理課堂,培養他們對地理學習的興趣。有了興趣的驅動,那么下面的課堂教學就一定會進行得比較順利。所以“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一定要首先重視地理興趣的培養,然后再帶領學生遨游到地理的無窮知識海洋當中。興趣也不是一日兩日就能培養出來的,但是開個好頭是很有必要的,接下來教師可以再慢慢加強這方面的培養。當興趣這項工作先開好頭了,下面就是培養學生的空間分布思維。地理就是一門特殊的課程,這點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因為它里面包含的內容并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就能掌握的。地理是一個空間分布的知識,包羅萬象,而且也不是自始至終都以一個形態存在著,它是受氣候、溫度等各方面的影響時時變換著,地形地貌、海陸變遷等,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時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分布思維能力,應該先在課堂上找到一些真實的形象和表象來讓學生觀察,形成畫面認識,然后再慢慢上升為一種抽象的思維活動。因為物體的空間特征就是有長短、大小、遠近、高低等特征的,可以將這些先進入到學生的視野,可以看到、摸到,然后再慢慢地將表面的一些現象通過描述和圖形的示意與外部聯系起來產生一種綜合的心理知覺或頭腦再現的形象,這樣就會幫助學生建立起空間分布思維能力。這個做起來會有些難,但是一旦做好了,學生都有了這個能力,那么地理課堂中講述時學生的腦海就會出現高低不平的山脈、盆地、大洋等真實景象,這樣的地理課堂才能給學生填注新鮮血液,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接受能力,課堂變得生動形象,不再那么死板刻板,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當興趣和空間分布思維能力這兩項學生都具備了,我們便可以放心大膽地向學生講述地理知識,揭秘那么多地理現象了。當然,在以后的教學中并非可以一成不變地傳授知識,我們還可以結合生活實際來加入地理課堂,讓學生從小就知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因為我們教學不只是為了讓學生用到考試中,教是為了學生的未來打基礎,教是為了讓學生用到實際生活中。現在環境污染已經變得很嚴重了,教師就可以在地理課堂上給學生講述一下污染環境對我們會產生多么可怕的影響,讓學生深刻地意識到不愛護大自然,破壞環境的壞處,讓他們引以為戒,長大以后堅決不做破壞環境,破壞大自然的事。這樣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又讓學生學會了如何保護大自然,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
?誗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