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能夠自主學習,這是許多教師所全力企盼的一種境界。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學生應是學習的主人,“要求學習”也應該是學生的主動行為。下面是我在化學教學中進行的研究和嘗試:
一、巧妙引導
教學過程中“教”和“學”應該并重。也只有教師合理地導,充分地發揮主導作用,學生的自主學習才能變得有意義和有價值。在“燃燒與滅火”這節課的教學中,當學生知道滅火的原理實際上就是破壞燃燒的條件時,教師順勢引導:“同學們,你們能不能列舉出生活中滅火的實例并由此總結出滅火的原理和方法呢?”導入,猶如一線亮光,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在教師的巧妙引導下,學生的自主探究更是別有一番景致:有的說熄滅酒精燈用燈帽蓋滅是隔絕空氣或氧氣,有的說油鍋中的油不慎著火用鍋蓋蓋滅也是隔絕空氣或氧氣……最后學生共同總結出滅火的三種方法,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二、激發情感
情感怎樣激發?動機往往會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出一種特定的學習情境,營造出一種特定的學習氛圍,有效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產生自主學習的動機。教師扣人心弦的導語,聲情并茂的講解,富于情趣的討論,課本實驗的演示指導等,都是創設情境的有效方式。實踐操作過程中,我注重了這樣幾個方面:與學生建立朋友式關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探討教學中的疑難問題;多元地評價學生,允許學生出錯,增強學生的自信,鼓勵他們大膽發表意見……有了這份學習的激情,學生自然會積極學習。
三、師生互動
從某種角度來講,以往學生不主動學、厭學,不是學生不愿意學,而是教師不愿意放手讓他們學——擔心教學質量。首先,得從思想上認識到學生和教師都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都是活生生的人。其次,師生之間要實現教學相長,建立密切的教學關系。在教授“水的凈化”一節時,學生感受了自然界的污水與自來水的巨大差別后,我積極開導他們:“我真想把這瓶污水凈化一下,大家愿意和我一起想辦法嗎?”學生受到激勵,非常樂意和教師一起合作,研究凈水方法的意愿立刻就變得非常強烈,于是自主去發現和探索凈水的方法。
四、開放多元
開放多元化的課堂,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對書本進行自我理解、自我斟酌和大膽質疑,回歸學生自己的生活。其次,還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和我們一樣具有主觀能動性,由于他們的知識、興趣、愛好、個性和經驗等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對同樣一個問題的見解是各不相同的,課堂教學因此而異彩紛呈。指導學生做“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實驗時,一個學生發現通入二氧化碳后澄清石灰水不變渾濁。我趁機引導學生議一議澄清石灰水不變渾濁的原因。學生討論得異常激烈,發現了不少閃亮的地方,充分地尊重學生感受和獨特發現,使學習的內容開放,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
五、實踐創新
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容易遇到新情況,產生新問題,更能激發學生的“疑”,從而萌發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這也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在教授“鎂在空氣中燃燒”時,我們預先推測: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生成物的質量應該等于參加反應的鎂和氧氣的總質量。但是,通過實驗和計算卻發現事實并不是這樣,很是感慨,學生展開積極的討論,大膽猜想,并想方設法通過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推測,給了學生自主的實踐機會,贏得的卻是深刻認識、富有創意的表現。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成為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多方創設自主學習的途徑,激發并適時地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使“要求學習”成為一種主動的行為,讓自主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
需要。
?誗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