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唐代大文豪韓愈曾寫詩盛贊宜春之美。2014這個暖暖的初冬,我有幸與秀美的宜春相約,認真聆聽了多位全國特級教師的講課,受益匪淺。其中竇桂梅老師的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竇桂梅,被評為“建國六十年來從課堂里走出來的教育專家”之一。一個被無數光環圍繞的“明星”教師,曾有人問她,這些年你究竟要通過主題教學做什么?她是這樣回答的:“我是教語文的,我是教人學語文的,我是用語文教人的……”
一、觀察中發現,觀察中品悟
竇桂梅老師執教的是繪本《大腳丫跳芭蕾》,新課的導入簡單直白,觀察畫面回答問題“我發現了……?”輕松的課堂氛圍、簡單的問題設計瞬間讓處于緊張狀態的孩子們如釋重負,注意力自然轉移到文本,孩子們通過觀察發現故事主人公貝琳達有一雙大腳,愛跳芭蕾,喜歡粉色。接著竇老師引領孩子們閱讀文本,邊讀邊停,當讀到貝琳達因腳大被評委拒絕而難過時,畫面定格在貝琳達躺在浴缸里。竇老師接著提問“我發現了……?”有的學生說我發現了貝琳達脫掉了芭蕾舞的演出服;還有的學生說我發現了蓮蓬頭上的一滴眼淚……孩子們在觀察中產生了極大的閱讀興趣。
二、從繪本中學創作,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大腳丫跳芭蕾》的圖文作者埃米·揚是美國的知名圖畫書作家,她有著深厚的繪畫功底。竇老師在指導學生觀察貝琳達難過的畫面時,讓孩子們化身為創作者,想象畫面來表現貝琳達的傷心,還請了一位學生到黑板上畫出圖畫。聯系生活實際,有的孩子想象貝琳達對著天空大喊發泄情緒的畫面;還有的孩子想象貝琳達把自己關在房間,躲在被窩里的情景……課堂上孩子們的創造熱情高漲,精彩的回答贏得了現場老師的陣陣掌聲。
三、“沒有人在讀書,只是在書中找自己”
竇老師的課,朗讀是極出彩的。在選用配樂時,緊貼文本內容,選用了芭蕾舞音樂,顯得十分貼切。隨著《天鵝湖》《天鵝之死》樂曲響起,孩子們的情緒隨著畫面、音樂、語言跌宕起伏,受到了藝術熏陶的同時也體會到人物內心的感受,更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在重溫文本時,竇老師提出貝琳達成功后她應該感謝誰呢?這一問題的設計,引領孩子向文本更深處探究,從而感悟到“大腳丫”的意象,發現原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大腳丫”,明白生活中對我們進行批評、鞭策的人也是應當去感謝的,正是有了他們才讓我們越來越完美。竇老師說:“沒有人在讀書,只是在書中找自己。”細細咀嚼,確實值得令人深思!
?誗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