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人們表情達意的重要交流工具。幼兒時期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幼兒知識技能、行為習慣的養成都要通過語言。所以,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是幼兒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礎。
關鍵詞: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策略
經常看到有小朋友想與其他幼兒一同游戲,但是由于語言表達能力較弱,不能被他人接受,久而久之,幼兒會產生不自信的心理,所以,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是幼兒建立自信的基礎。那么,如何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呢?
一、提供交談的機會,構建良好的語言交流環境
美國語言教育專家指出:“成人與孩子經常性的、有質量的談話,與單純讓孩子聽有關語言材料相比,前者對孩子能力的發展影響更大。”教師要以身作則,樹立正確的語言榜樣,在生活中將語言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相結合。比如活動時,經常和幼兒交談他們感興趣的話題,“變形金剛”“葫蘆娃”“喜羊羊、灰太狼”等;每天安排一定時間的談話活動,讓幼兒暢所欲言;到公園游玩后及時讓幼兒說說自己的所見所想,并與幼兒進行討論;幼兒自由組合進行無拘無束的談話活動。
二、利用自然環境,讓幼兒在觀察周圍事物中發展語言
幼兒學習語言,都要與周圍的現實的人、物、大自然及社會現象緊密相連。通過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聽、看、觸、摸、嘗、聞等,獲得周圍的一切知識,繼而發展幼兒的語言。語言的發展提高了幼兒的認識能力,而認識范圍的擴大,內容的加深又豐富了幼兒的語言。根據幼兒直觀感知的特點,給幼兒創造條件、豐富生活內容,在實踐中認識世界,發展幼兒語言。例如,我們可以在教室的一角設置“自然角”,種上玉米、大豆,讓幼兒自己去觀察,并用適當的詞語來表達,如綠綠的麥苗,紅色的花朵。秋天的時候,學校可以組織幼兒去秋游,更好地親近大自然,觀察自然。這樣不僅豐富了幼兒的知識,也陶冶情操。使幼兒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自然界千姿百態的變化。
三、創造良好的心理語言環境
心理環境是幼兒走向正確表達的前提。幼兒在寬松、和諧的環境氣氛中,心理有安全感,能使他們在自主、自由的氛圍中,有話愿說、有話敢說。為此,教師必須努力做到:尊重和接受每位幼兒的語言差異。平時力求做到耐心傾聽幼兒的講話,關注幼兒在說什么,想表達什么。對不習慣講普通話的幼兒,我們教師要給他們樹立一個榜樣,主動用普通話與他們交談,鼓勵他們大膽講普通話,互相監督,創造一個學講普通話的環境。在這樣良好的心理環境下,幼兒能逐步豐富語言,學會傾聽,學會表達,積累相互對話的經驗,提高語言能力。
四、給幼兒創造敢說的語言環境
讓孩子敢說。積極為幼兒創造條件,平時老師見到幼兒就要主動以親切的話語及和藹的態度和他們交流,關心照顧他們的生活。一起游戲,讓幼兒感到老師像媽媽一樣可親、可信,消除幼兒膽怯心理,產生說話的愿望。為幼兒提供多種表現自我的機會,說的機會,增強幼兒大膽表現的欲望。如,開展“我當小主持”“小小播報員”“故事大王”“自由交談”等活動,讓幼兒學會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學,通過自己的表達,傳達給周圍的人與他人一起分享,體驗分享的快樂,同時也培養幼兒傾聽的習慣,提高幼兒表達能力,樹立幼兒的自信心。
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增強孩子自信心的切入口,在個體素質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需要我們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為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