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我國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正在向以數據驅動的智能化生產轉變,正是在這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階段,農業信息化建設舉足輕重。2004年以來,中央多次在“一號文件”中強調“全面推進農村農業信息化工作”,而被認為農業信息化進程的關鍵推手正是農業大數據。
大數據是指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通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決策者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是繼云計算、物聯網之后IT產業又一次顛覆性的技術變革。農業大數據則是大數據理念、技術和方法在農業方面的實踐,其涉及耕地、播種、施肥、殺蟲、收割、存儲、育種等各環節,是跨行業、跨專業、跨業務的數據分析與挖掘,以及數據可視化。我國大數據已經運用到醫療業、制造業、交通業、金融業等不同行業,農業大數據也開始試水。
4月20日,首屆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在京召開,大會首次發布了《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4-2023)》以及糧食、棉花、油料、糖料、肉類、禽蛋、奶類、蔬菜、水果等農產品分品種展望報告,這個報告生成的背后,農業大數據功不可沒。
2013年6月18日,我國第一個農業大數據的研究和應用推廣機構“農業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正式成立。據牽頭成立聯盟的山東農業大學的校長溫孚江介紹,聯盟將加強對氣象、土地、水利、農資、病蟲害防治、生態環境、農業科研成果等諸多信息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為政府決策和產業發展提供新方法、新思路,這也標志著中國大數據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有了實質性突破。
今年2月24日,首屆中國科學數據大會在京舉行,該會議以“科研a大數據與數據科學”為主題,研討大數據時代科研數據管理、共享與應用的新趨勢,并且專門特設“農業與農村信息化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分會場,圍繞農業大數據,就農業大數據的機遇與挑戰、如何有效地收集宏觀和微觀動態農業數據,提高擁有農業數據的規模與質量,處理數據、發現知識和決策運用的能力等關鍵技術進行了研討。與會專家認為,農業大數據作為農業信息化的前沿技術,是新興科技產業領域,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集中反映。
“大數據給中國農業帶來機遇,農業會在信息化方面實現飛躍?!奔质「笔¢L隋忠誠認為,大數據在農業信息化建設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家和省政府每年投資2500萬元,形成吉林省土壤的‘大數據’,這些豐富的數據將為農民增收、糧食豐收作貢獻。”據吉林省農委主任李國強介紹,吉林省自2004年逐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工作,十年時間摸清了全省大部分土壤的明細賬。目前,吉林省農民已經可以在自己的農田上,通過撥打手機接受適合其所在土地特定的施肥指導,有效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李國強表示,“測土配方施肥手機服務系統”就是基于近十年大范圍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形成的“大數據”,并結合農村智能手機的普及設計而成。
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寶祝認為,農業信息化、農業大數據可將市場需求變化和先進品種技術傳到田間地頭,以幫助農民進行科學的生產決策,不僅能夠增強農業生產經營能力,而且能夠提高農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然而,與農業相關的信息、數據來源十分廣泛,包括氣象、土地、水利、農資、農業科研成果、動物和植物生產發展情況、農業機械、病蟲害防治、生態環境、市場營銷、食品安全、公共衛生、農產品加工等諸多環節,數據的數量之大、類型之多,加上快數據流轉的快速程度和數據體系的動態變化,這無疑都給農業大數據的應用帶來了許多諸多困難。
中國農業科學院教授孫忠富帶領他的團隊,正在探索農業大數據如何在農業信息化過程中的應用技術,“大數據在本質上不僅數據量龐大,而且還具有結構復雜、數據類型多樣等特征,特別是其中蘊含巨大的應用價值,這類數據依賴傳統技術難以處理應用?!睂O忠富坦言,由于全國各地農業情況各異、數據收集情況不同、各類涉農數據資源也呈現爆炸式的增長等,所以中國農業大數據的形成和發展都將面臨著數據獲取、存儲、計算和應用等許多方面的挑戰。
面對農業大數據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溫孚江表示,農業大數據研究、建立、應用是一個整體鏈條,單槍匹馬是難以完成的。除農業研究人員以外,還需要與計算機、數學建模等領域的專家協作,組建多學科團隊,對數據進行挖掘、整理、甄別,以及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