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花香》(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是一則印度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挑水工用一只完好無損的水罐和一只有裂縫的水罐為主人挑水,有裂縫的水罐感到慚愧,因為“兩年中,在你到主人家的路上,水從我的裂縫中滲出,我只能運半罐水。你盡了自己的全力,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挑水工讓它注意路邊美麗的鮮花,并告訴它:“難道你沒有注意嗎?剛才那些美麗的花兒只長在你這一邊。那是因為我早知道你的裂縫,并且利用了它。我在你這一邊撒下了花種,于是每天我們從小溪邊回來的時候,你就澆灌了它們……”
故事中的“好水罐”“破水罐”“挑水工”等不同的角色都以不同的方式或濃或淡地展現自身花一樣的“品格”。因此,這一課的閱讀教學自然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芳香旅程”。可是由于文本重在描繪有裂縫的水罐,不少教師也就不費思量地在課堂教學中把“破水罐”當做了閱讀的重點和難點,情不自禁地讓自己和學生們的眼睛只盯著其“雖身有缺陷,卻可以正確認識自我,充分發揮自身價值”的破水罐這一處“芬芳”。最終的教學效果當然令人啼笑皆非——學生因為傾向“破水罐”的“好品格”,“寧愿做一個殘疾人而不愿意做一個健康人”。這不僅完全背離了寓言故事的初衷,也讓施教過程“亂了方寸”“沒了準星”。
教師教學用書上說:“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世上每一件東西,每一個人(不僅僅是有裂縫的水罐,還有那只完好的水罐,還有那智慧的挑水工……)都有自身存在的價值,只要恰到好處地利用自身的特點,就能充分發揮作用。”所以,即使文本的筆墨重在描繪有裂縫的水罐,在教與學中也不能只對“一罐”花香情有獨鐘,而對“一路”上同樣芬芳的其他花香熟視無睹。在教學中要想真正完成“賞花之旅”,師生們必須逐個欣賞清楚、品味明白每一種“花香”,而不是只盯著“破罐”一種花香而無視其他,才會不枉這綻放一路的花香,才會品透芬芳,啟迪人生。
“芬芳旅程”要品味綻放一路的“理性花朵”,更要贊嘆氤氳滿途的“責任芳香”。主人給了一只“好水罐”和一只“破水罐”,即使“走了很遠的路”“盡了全力”,也只能“挑回一罐半水”,本可以怨“罐”憂“人”的挑水工卻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理性地完成責任的同時為主人增添了“鮮花”的芬芳;被安排和“好水罐”一起工作,每每尷尬地看著最后的“半罐水”,本應抱怨主人“趕鴨子上架”的“破水罐”卻主動地檢討自身的不足,誠摯地向挑水工道歉,可見理性和責任在其心中的分量;雖然伙伴是一個漏水的“破水罐”,本可以牢騷滿腹的“好水罐”卻只是為自己的“盡職盡責”而驕傲,并沒有喪失理性去嘲笑或者挖苦對方……“理性的陽光”普照才會讓“責任之樹”花香盈枝。
“芬芳旅程”要沉醉絢爛全程的“自信花朵”,更應折服驚喜深藏其中的“勉勵芬芳”。“破水罐”的自身價值得到了充分發揮,既可以為主人運水,又可以讓花香滿徑,“它自信地笑了”。這樣的“花香”里既包含著挑水工對自己工作的自信,能夠設身處地考慮他人的內在需求,“悄悄地撒下花種”不留痕跡地給予偏愛;也包含著挑水工藝術化的勉勵方式,“路邊綻放的鮮花”勝過萬語千言;更蘊涵著“好水罐”的自信和勉勵,憑借自己的每趟“一罐水”的自信無聲地激勵著“破水罐”,讓其無時不在思考和完善自己……“勉勵的營養”充盈才會讓“自信之花”傲放枝頭。
“芬芳旅程”要欣賞一路醒目的“協作花朵”,更須感嘆悄然發力的“創造芬芳”。由于一個“破水罐”的存在,讓挑水這一任務原本劣勢重重:自傲和自卑可能同在而又無法調合、怨氣和泄氣可能并存而又無可奈何、失衡和失望可能交織而又無以彌補……可最終卻呈現出“一路花香”的和諧景象。這離不開挑水工的創造性勞動和協調藝術,更離不開三者互相配合、互相補充、互相支持的協作過程……
用心欣賞每一種“花香”,才不枉這“芳香之旅”。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