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積聚靈感、催發情感、激活想象的藝術,它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特別是在激活學生創新潛能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實踐證明: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熱愛音樂的本性,相反,傳統小學音樂教育丟失了“音樂”這一特殊的藝術形式的創造特質,卻以傳授音樂知識、訓練音樂技能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教學半徑,把音樂教育禁錮在固定的區域內,使學生常常處于被動地位,創新的意識和熱情受到極大的抑制。
建立一種以主體性、創新性等為特征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開放式音樂教學模式,會使課堂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都具有開放性。變過去由教師指導下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和自主活動,讓學生在經歷音樂實踐過程中欣賞美、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
一、開放的音樂教學目標
許多教師把音樂課教學目標的重點放在了音樂知識的認知和音樂技能的訓練上。衡量一堂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主要看這節課學生掌握多少樂理知識,唱會多少歌譜。這種想法不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更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當我們從教育學、心理學角度,從該學段的學生特點、教學要求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高度來審視小學音樂教育時,顯而易見,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審美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在感悟音樂中陶冶情操,才是小學音樂教學追求的主要目標。因此,認知活動和技能訓練活動不應該成為其主要內容,培養學生“音樂耳朵”才是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的核心。 開放的音樂教學目標是指音樂教學目標的多元性,我們當然決不排斥音樂知識與技能,而是指能在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前提下,又能關注知識與技能目標,而不是僅僅關注其中的某一方面。
比如音樂欣賞,同樣的音樂往往可以讓不同的學生產生不同的聯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音樂欣賞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心活動,并且是帶有很強主觀性的。誰能說“五音不全”的學生沒有豐富的內心情感世界?學生的內心世界如天空的云彩,是多姿多彩的。而音樂就具有這種巨大的對于學生個性差異的“兼容”作用。
二、開放的音樂教學過程
在眾多藝術門類中,音樂的創作自由度是最高的。這就決定了音樂教學過程并不是封閉的、孤立的。它應是學生對音樂的認識與對音樂的實踐辯正統一的過程,是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學生主體能力的生成和發展的過程,是動態、變化、發展的過程,是極具開放性的。開放音樂教學過程,應為學生拓展音樂學習空間,創設廣闊的自主創新的音樂學習環境。為此,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積極、大膽的探索。
讓音樂與生活溝通起來,營造廣闊的音樂教學空間。音樂本來就是從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我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實現教師、學生、教材、教具、教學環境與生活的多方面橫向聯系,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讓音樂回歸生活、回歸自然。如《搖籃曲》一課,我抓住小朋友很想做爸爸媽媽的特點,準備了很多娃娃,讓學生親身體驗做一天爸爸媽媽是多么辛苦,從而進行愛父母、尊敬長輩的教育,在活動中巧妙地將歌曲教學、創編表演、打擊樂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親身體驗、主動參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讓音樂與活動溝通起來,給予學生自由的音樂想象空間。音樂最具不確定性,解釋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音樂可以讓每一位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想象、解釋,來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體現人的個性。而主題活動恰恰就能提供這樣的自由。游戲、表演等是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方式。我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十分注重通過音樂活動過程的展開,來激發學生創新的潛能,給他們探究問題,探詢知識的空間,讓他們大膽想象,自由創造。
三、開放的音樂教學方法
開放的音樂教學方法是指依據學生發展需要和教學內容設計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而不是機械采用同一種教學方法。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認為:“音樂教育首先要通過音樂與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喚起人們的音樂本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映能力。”這一理論說明音樂具有動態的特征,應加強音樂運動與身體運動之間的聯系。通過學生的行、走、跑、跳、拍手、點頭等動作來感知和掌握音樂的節奏。
如在教樂理知識二分、四分音符時,一般教學只講:“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這些概念對于一、二年級的小朋來說既抽象又枯燥。因此,我努力營造了一個讓學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樂環境:首先,我讓學生們分辨出聲音的長短,如貓叫聲音長,狗叫聲音短;大鐘的聲音長,小鐘的聲音短等。使學生得到感性認識,接著我再讓學生閉眼聆聽老師發出的不同節拍的走步聲和跑步聲,由學生用拍手、跺腳的方式把聽到的模仿出來,從而完成由聲音感知到動作感知的過渡。
(作者單位:巴彥縣育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