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吉玲,中學高級教師,七臺河市第八小學教師。曾獲省教學能手、市骨干教師,曾獲得國家級先進工作者,省級模范教師、優秀班主任、網絡教研先進個人,市級勞動模范、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課改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曾多次參加國家、省、市級課堂教學的觀摩與研討活動,所撰寫的多篇論文獲國家、省、市級獎勵。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而且要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我常常想這樣一個問題,人為什么從開始的一張白紙經過小學、中學、大學教育就成了寫懂數學符號,解決千變萬化的生活、科技等數學問題的各式人才呢?是教師講,學生背出來的嗎?那無數本厚厚的教材、成百上千的練習冊是講不完,更是背不盡的。因為數學問題像大海中的水一樣無窮無盡。應該是教師教,學生想出來的。如何教得更好,當老師的都在研究、都在實踐。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使我悟出了一個道理:學生為什么上學?因為他們有很多不懂、不會的知識需要學習,也就是學生有疑問需要老師幫他解決,疑問解決了,知識就生成了。就是這種樸素的思維方法讓我確定了設疑中引思、探索中求新的教學模式。
一節課中,是若干個疑問點的出現,每一個疑問點又伴隨著學生好奇心的產生,從而激起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想象,最后發生了由惑——會——智慧的飛躍。疑惑解決了,新知識就誕生了。簡言之,課堂教學就在不斷地出現疑問,解決疑問,又出現新的疑問……這樣無限反復,又不斷提高疑中的難度,使學生知識面不斷擴大,學生的知識無限豐富,抓住了這個思路,課堂中我確立了“疑”為課堂教學主線,把質疑問難作為教學方法的切入點。
1.設疑中引發學生尋找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講課是什么?講課是講學生不懂的問題,不明白的問題,想知道的問題,這些都是學生的疑問。課堂中的新課內容就是學生不懂的,或似懂非懂的內容。如果就教材如實講授,就是一節一言堂的課。如果把這節課的疑問備課時都備出來,把講疑變成設疑,那就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一節課的疑問也將是波瀾迭起,一個疑問解決了,又出現了新的疑問,所有疑問都解決了,教學任務就完成了。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獲取了知識。
課堂以疑問為一節課的開始,使學生一開始就帶著好奇的心理去審視陌生、未知的問題,有一種神秘感。學習“商不變的規律”時,在新課伊始就設下疑問,由學生自編商是4的除法算式,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算式不同,結果卻一樣呢?這樣具有挑戰性和新奇感的疑問,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在新課探究過程中的多次設疑,學生思路開闊,就連鞏固運用中也伴隨疑問,使學生再一次投入思考,為什么有些同學計算的又快又準?為什么400÷25可以看成1600÷100或80÷5呢?各個環節中的疑點的出現,一下子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位置上。疑點既可以是教師提出的,也可以是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產生的,更可以是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生成的。
2.引思中激起學生想象
我讓疑問產生在學生的好奇中,讓好奇發展下去,學生自然要問個為什么?就進入教學的第二環節。引思是學生思維從感性走向理性的初級階段,在教學“幾何形體表面積和體積的整理復習”一課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一個鼓形魚缸中暢游著4條小金魚,從中設下疑問:如何才能知道魚缸中水的體積呢?學生在好奇心的驅動下想出了很多辦法,有的說先求出金魚和水一共的體積,再求出金魚的體積,把金魚的體積減掉就可以了;有的說金魚的體積無法計算,把金魚拿出來,直接計算就可以;還有的學生說把水倒在規則的容器中計算,這樣使疑問得到深化,這是對課堂中第一階段的多思過程。
3.探索中調動學生思維
探索是教學的生命線,是對引思環節內容的分辨、篩選、確定的過程。
探索是課堂環節的主體,時間最長、內容最廣、活動最多的環節,是學習、掌握新知的重要過程,是課堂教學中發散思維的過程。在教學“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時,通過轉轉盤游戲的活動,使學生馬上進入積極、主動的思考狀態。當學生在探究比較兩個數大小的方法時,生成了當位數不同時該如何比較,當一個數的最高位轉到了0時,該如何處理等問題。從而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走向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4.解難中引領學生升華
這是檢驗本節課的教學效果環節,此環節中,讓學生熟知本節課要學的內容,并對新知識理解、消化、舉一反三,是對第二階段的多思過程。使學生對開始階段的設疑問題豁然開朗,疑點問題得到解決。學習“認識分數”一課時,在鞏固練習環節設下疑問:分數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呢?學生不但想到了分蛋糕、分西瓜時用到分數,更令我感到驚訝的是,有個學生把我們全班平均分成三組,每組同學是全班同學的,也可以看成每組的12人是全班36人的。得出了和相等。此環節中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一題多想、一題多思、一題多解能力訓練得以提升。
結合以上教學模式,我在課堂運用中注意到:
一是把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想問題、提問題,一堂實效的課要看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提出多少個“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分”“怎樣計算”的問題,一節課解決了多少個“為什么”正是激活思維的源泉。一節課中從幾個問題到幾十個問題,問題都解決了,知識就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這就是問題交給學生的重大作用。
二是把方法交給學生。教學方法不應是老師的專利。學生只有自己掌握了教師的教學方法,才會師生融為一體,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才會提高學習效率。我的教學方法是在學生明白時“拔”,使學生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總有高峰在等你攀登;學生在疑惑時“研”,讓學生在不懂半懂中議論起來,懂點兒的拋磚引玉,互相啟發,幾個不同角度的一知半解,就匯成了正確的答案;學生無思路時“點”,聽不懂,不反復講,做不會,不單純練,老師不當機械重復的工具,當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一遍一遍的講述只能殺死學生大腦中的思維細胞,細胞在抑止中,通過幾個關鍵語言讓他們活動起來是教學的根本目的。在鞏固練習中,突出“問”,向似懂非懂的學生問,向學會的學生問,讓他們感到學海無涯、學無止境,讓他們總是在努力、探索中前進,讓他們不自滿。考試可以打100分,但學習中沒有真正的100分,學習再好,也可以被問倒,是對學生的忠實告誡。
三是把錯誤交給學生。有錯誤才有教訓,有錯誤才能鍛煉思維,一節課中錯誤都糾正了,剩下的全都是收獲,全都是正確的知識。但出現錯誤時,并不是一個大×給判了死刑,而是畫一個思考問題的人物簡筆畫,當意見不成熟時,老師起“點”的作用,使學生恍然大悟,收到改正一個錯誤終身難忘的效果。
四是把評價的機會還給學生。評價不僅是對結果對與錯的一種裁決,更是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思維活動及創新表現的一種鑒定。把鑒定交給了學生,讓他們借鑒教師的方法,以教師的角色去參與教學,去給學生進行課堂鑒定,起到了體驗成功、樹立信心、思維廣闊、激發興趣的作用。學生之間的評價體現平等、交流、知無不言,是一種真摯的評價,和教師的權威性評價正好形成極大的反差。
沒有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對數學就不會感興趣,學習數學就達不到更高的水平,并影響學生對生活、對社會的分析、判斷、評價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關鍵在于思維能力的發展。
注重語言訓練,促進思維發展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只有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才可以有力地促進思維的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學,加強學生的語言訓練尤為重要。于是我便從訓練學生說一句完整話、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口語訓練入手,記得在上第一冊“高矮”一課時,我讓我班一名高個同學小博和一名矮個同學小昊到前面來比較高矮,其他同學都抑止不住的喊:“小博高!”這時,我帶著具有挑釁的語調說:“小博高,他還沒有我高呢!”同學們馬上說:“小博比小昊高。”我及時地表揚了學生:“你們能把一句話說完整,表達清楚所要說的意思,棒極了!”在以后遇到比較大小、胖瘦、多少這樣的問題時,學生表述的具體、完整了。同時也從中領悟到了,在進行比較時是兩個事物相對而言的。
引導學生質疑,啟迪學生思維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有問題才會有思考。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解放學生的大腦,讓他們敢想,解放學生的嘴巴,讓他們敢問。我鼓勵學生積極討論、爭辯、各抒己見,敢于向老師質疑,敢于向書本知識提出疑問。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無論質量如何,我都給予及時表揚,保護他們的創新意識。剛開始的時候,學生不敢提問題,也不會提問題,我當堂評選出“最佳提問人”“最佳問題”等。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了培養學生多思多問的“問題意識”。這就告訴我們教師只要積極創設和諧的情境,給學生提供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思考,勇敢地提出各種問題,事實上,發現問題正是創新的前奏。
鼓勵學生猜想,提高思維水平
數學猜想并不是胡思亂想,而是合理猜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經過合理猜想而獲得的。既然是猜想,不可能都是正確的,但是畢竟向真理逼進了一步。在教學第三冊“觀察物體”時,我先讓學生猜一猜,如果不停地換位置來觀察我們小組擺放的紙箱,所看到的面的顏色會一樣嗎?學生有不同的猜測,這時他們便很急切地想去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我們現在所教的新教材中有很多這樣的猜測游戲,像“猜數游戲”“估算”等活動,既可提高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總之,小學數學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基礎課程,教師應該不斷地分析總結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探尋開展思維訓練的方法與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使學生養成積極鉆研的學習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數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