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參加了哈爾濱市第六屆“翱翔杯”教學大賽,執教《鴿血染紅的求救信》一課。為了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當年的我在教學上著實下了一番苦功,反復閱讀文本,廣泛查閱資料,費盡心思設計教學環節。比賽當天,我信心滿滿,意氣風發,終于取得了滿意的成績。時隔6年,恰逢學年研討,在翻閱語文書時,忽然眼前一亮:《鴿血染紅的求救信》多么熟悉而又親切的名字呀 !立刻找到當年的教案,再次閱讀,再次審視,再次定位,竟然感受多多,收獲頗豐。
感悟
片段1
師:讀了課題你們一定會有許多疑問吧!別急!那就請帶著你的疑問,快快打開書,讀課文。讀書時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
師:誰愿意說說你的疑問是什么?通過讀書解決了嗎?
生:我開始提出的問題是誰發出的求救信,現在我知道了是加拿大空軍中將羅伯特。
師:這是文中的一個關鍵人物,你找得非常準。
生:我想知道為什么求救信會被鴿血染紅了。現在知道了是軍鴿撞在軍艦的旗桿上用自己的血染紅了求救信。
板書:奧斯卡 維娜
師:通過你的發言我們知道了文章中的兩個主要人物。這兩只軍鴿是一對夫妻,在課文中我們說它們是一對偶鴿。
師:還有誰想說?
生:我想知道為什么要求救。現在知道了是6位軍人的飛機被北極風壓得無法起飛,機載電臺還無法與基地聯系,他們隨時都會被餓死或凍死。
師:這是事件的起因,老師表揚你會讀書。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才讀了一遍課文就解決了自己不懂的問題。老師表揚你們帶著問題讀書的好習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這篇課文的題目容易讓人產生聯想,心生疑問。課堂上,學生準確地抓住了課題中的關鍵詞進行提問,直指文本內容。雖然只是淺層次的質疑,但是卻通過了提問的方法,從整體入手,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其實,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有時會對全文起統領的作用,有時也會對文章主要內容起概括的作用。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具有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意識。引導學生,在閱讀時關注課題,對課題進行質疑,這樣不僅可以由課題引申到課文內容,還可以激發學生去探索新知的興趣,習得閱讀文章的方法。教師還要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滲透質疑的方法,通過創設富于趣味性、挑戰性,能夠引起強烈的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引導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真正做到“學而有問”、“學而有思”、“學而有悟”達到“小疑小進,大疑大進”的教學目的。
片段2
師:你能通過奧斯卡“悲哀地叫了幾聲” 這一句想象此時它好像在說什么?
生:這是內疚的叫聲。“維娜,我沒有保護好你。”
師:你能帶著自責的感情來讀一讀嗎?
生:這是難過的叫聲。“維娜,以后我們再也不能一起生活、戰斗、游戲。”
師:你能帶著悲傷的感情來讀一讀嗎?
生:這是充滿感激的叫聲。“謝謝你維娜,為了救我你犧牲了自己,我永遠不會忘記你!”
師:你能帶著感激的情感來讀這句話嗎?
生:你不會白白犧牲的,我一定把任務完成的。
師:請你帶著化悲痛為力量的感情來讀一讀這句話。
師:讓我們飽含深情地再來讀一讀這句話。
出示:奧斯卡繞著北極鸮撲殺維娜時啄下的幾支殘羽轉了3圈,悲哀地叫了幾聲,轉身向赫爾辛那森林——加拿大空軍司令部所在地飛去。
培養現代閱讀意識,不拘一格地閱讀,可以是瀏覽式地掃讀;可以是圈圈點點式地細讀;可以是咬文嚼字地精讀;可以是在書海里漫游,也可以在短文中來回徘徊,也可以是瑯瑯上口地熟讀背誦……閱讀方法種種,但必須遵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的原則。應該重點讀哪些內容?怎么讀?精彩、精美、能夠表現中心的段落必須讀,而且還要帶著自己的獨特感悟去讀。當學到“奧斯卡悲哀地叫了幾聲”這一部分時,教師順勢引導學生想象此時奧斯卡會對維娜說些什么,讓學生帶著不同的感悟朗讀課文,也讀出了不同的感情。有的學生懷著悲痛的心情讀。有的學生懷著感激的心情讀,有的學生懷著堅定的信心來讀。這樣設計的巧妙之處就在于教師能夠以學生為本,激發學生的潛能,喚醒學生的情感認知,使學生在理解中讀、在感悟中讀,在讀中放飛了思想,在讀中釋放了心靈。可以說此時的課堂,流淌著激情,流淌著感動,學生學語文和學做人達到了和諧統一。其實真正的朗讀是不需要技巧的,它一定是生于心,發于聲的。朗讀是為語文教學服務的,為了朗讀而朗讀就違背了語文人文性的特點。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迅速激活學生的知識儲存,點燃學生的真實情感,讓學生、老師、文本、作者產生心靈共鳴,愉快對話,使沉寂的資源“活”起來,才能夠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幫助學生迅速地成長。
片段3
師:同學們,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那么這兩只軍鴿在送信途中所發生的這一切都是作者親眼所見嗎?
生:不是,是作者的想象。
師:想象也應該是有憑有據的,不能胡亂地猜想。
出示:根據奧斯卡獨自返回了軍港,作者推斷( )。
根據北極圈氣候惡劣 ,作者推斷( )。
生:根據奧斯卡獨自返回了軍港,作者推斷(它的偶鴿維娜一定是犧牲了。)
生: 根據北極圈的環境十分惡劣 ,作者推斷(這兩只軍鴿遇到了暴風雪,足足飛了3個小時 )。
師:作者是憑著豐富的想象,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感人的畫面。同學們默讀課文,結合課文內容,展開想象的翅膀,按照這樣的句式來說。
單純地理解文本對于大多數小學生來說是難以駕馭的,也是枯燥乏味的。只有將想象融入到課堂,才會豐富學生的感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處想象環節,進一步拓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而“我根據( ),推斷出( )。”這樣的句式練習,既鍛煉了學生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又教會了學生應該如何進行合理的想象。這就是新課標提倡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其實無論哪種想象都必須以教材為依據。想象的引發點必須是教材提供的材料,想象的思路必須符合上下文的線索,想象的范圍必須是教材內容所容許的空間,想象的內容必須是學生自己生活的知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課文內容易于理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想象能力。
反思
這篇課文故事性很強,情節跌宕起伏,語言文字中蘊涵著大量的信息。當年為了突顯“語言文字訓練”的教學思想,我在“軍鴿送信”這一環節,力求讓學生通過“品詞析句”來理解軍鴿那種舍生取義,不辱使命的高貴品質。努力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去談理解和感受。無形中,課堂上充斥著“你理解這個詞語的嗎?”“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說說你對這個詞的理解。”“你知道了軍鴿具有什么精神?”……諸如此類的教學語言。如今細想想,這樣做是不是一葉障目了呢?是不是對文本的解讀過于細化了呢?浪費了大量的教學時間只為了理解詞句,是不是有些走偏了?過于偏重訓練而忽視文本的語言形式練習和內在情感的感悟,過于偏重學生讀、說訓練而忽略了學生感悟語言的過程和學習興趣的提升。導致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缺少情感的共鳴,學生的參與度較低,似乎優秀的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而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較弱的學生則成了聽眾,成了“綠葉”。這樣的教學,使學生真正得到訓練了嗎?能力得到提升了嗎?并不盡然。沒有面向全體性的詞語教學,主體性缺失的詞語教學,缺乏情感與溫度的詞語教學,讓“因材施教”“簡簡單單學語文”似乎成了一句空話。詞語教學固然重要,但是也應該教而有度。理解詞語的目的是為了揣摩作者斟詞酌句的精妙之處,是為了讓學生明白一處“妙語”的運用如何使得文本綻放光彩,讓讀者回味無窮,正所謂一字一詞總關情。在詞語教學中,教師只讓學生了解語言文字的表層意義是不夠的,更重要的還須從中去領會它所蘊涵的深層意味和情趣,讓學生心有所感,情有所動,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才能辭有所發,學生的語言能力才會得到真正的發展。
思考后我又在個別處重新調整了教學設計。
片段1
在學習“沖出風雪圈”這一段時,要緊緊圍繞“奮力”一詞展開教學。
1.角色扮演。
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軍鴿,你要怎樣“奮力”飛行呢?既可以用語言表述,也可以用動作演示。
2.創設情境。
(1)此時的北冰洋溫度極低,漫天飛雪,凍得人瑟瑟發抖。你心里會想:即使……也要……因此我要奮力地飛。
(2)此時的北冰洋風急浪高,稍不留神就會性命不保。你心里會想:
盡管……也要……因此我還要奮力地飛。
(3)此時天上的烏云遮住了眼睛,很可能迷失方向。你心里會想:
雖然……但是……因此我必須奮力地飛。
(4)此時迎風而行,無法片刻喘息,體力會快速透支,你心里會想:
縱然……也要……因此我一定要奮力地飛。
3.朗讀訓練。
齊讀:“它們足足飛了3個小時,終于沖出了北冰洋風雪圈。”
“奮力”一詞其實并不難理解,但是作者為什么要用“奮力地飛”來寫兩只軍鴿,其中不僅蘊涵著軍鴿救主的決心,更是因為此時的北冰洋氣候惡劣,困難重重。唯有拼盡全力才可以把信送出去,唯有義無反顧才可以救主人的性命。這一段對風雪圈的描寫正是為軍鴿“奮力地飛”打下伏筆。學生只有真正了解了“奮力地飛”的過程,才能體會到軍鴿那種勇敢堅毅,舍生取義的精神,才會明白后文中提到的“足足飛了3個小時”和“終于沖出”的原因。這樣的詞語教學牽前帶后,將文本貫穿于課堂,杜絕了片面的、機械的解詞訓練。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運用關聯詞闡述觀點,學會了表達,學會了運用。同時學生與文本之間有了心靈上的溝通與升華,情感自然而生,朗讀時才會聲情并茂。這樣的教學才是真正的尊重學生,學生能夠參與到學習中,也不會把學習語言當成是一種負擔,可望而不可及。
片段2
在學習“維娜勇救奧斯卡”這一段時,要緊緊圍繞“撞”一詞展開教學。
1.思考:面對如此兇猛的北極鸮,維娜為什么要“猛地撞去”?請你根據聯系課文內容進行合理的分析。小組同學互相交換意見。
2.教師隨機采訪:
(1)“撞”出時間,為奧斯卡贏得脫險的時間。
(2)“撞”出智慧,作為雌鴿,按照常理體力不如雄鴿。
(3)“撞”出感動,必須完成任務,一定要保全自己的丈夫。
3.朗讀訓練。
指名讀:“奧斯卡繞著北極鸮撲殺維娜時啄下的幾支殘羽轉了3圈,悲哀地叫了幾聲,轉身向赫爾辛那森林——加拿大空軍司令部所在地飛去。”
現在的小學語文教學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語言的積累與運用,還要關注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因此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時,不要只認為教師教了,學生理解了詞語或是句子的含義就可以了。我們一定要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或是聯系生活經歷,在感悟中理解,在表達中運用,這才是真正的“訓練”。一個“撞”字沒有什么難理解的地方,但是卻運用得相當準確。沒有這一“撞”,哪來的奧斯卡的脫離險境,哪來的6位軍人的安然無恙。看似不經意的動作,卻蘊涵著大愛。學生們會在討論中被維納的無私而感動,同時也會真切地感受到后文中“奧斯卡繞著北極鸮撲殺維娜時啄下的幾支殘羽轉了3圈,悲哀地叫了幾聲”那叫聲中的諸多復雜情感。這哪里是兩只鴿子,作者分明是把它們看成是“恩愛”的夫妻,“共生死”的戰友。學生在表達與朗讀中漸漸與作者產生了共鳴。只有經歷了這樣的情感洗禮,學生才會對語言文字理解得更深刻,對文本的思想情感把握得更準確。作為教師在課堂上我們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還要讓學生“心動”“感動”;要讓學生經歷思考與理解的過程,還要在課堂上向學生傳遞寫作時要注重“遣詞造句”“注重細節”的思想;要激發學生的情感去品味語言,還要讓學生能夠運用語言去表達。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讓語言文字變得真實、可愛、有血有肉,學生學得自在輕松,學得有滋有味。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任重道遠,我們要讓學生從小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要將積極向上、美好高尚的情感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還要讓學生能夠在一篇篇優秀作品中汲取力量,感悟真諦。唯有這樣,才是“用語文教”,我們的語文才會真正地被學生知學、樂學、好學,我們的語文才會真正地回歸本位。
雖然6年的時間過去了,但是回顧自己的教學,當初最樸素的想法中似乎已經滲透了“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教育理念,如今“源頭”之水仍細細流淌。正是有了當年的思索與實踐,感悟與反思,才會有現在思想與能力的提升,推動著我依然堅定地走在小語教改之路上。“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會用自己的智慧,構建屬于自己的富有生命力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