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發展與電影藝術之間關系密切,兩者相互影響。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電影作為推廣城市形象重要且獨特的載體,展現出各個城市不同的文化景觀。本文結合改革開放30年來的中國城市電影情況,以北京、上海、重慶為例,研究分析了中國電影是如何反映城市現代化形象的。
[關鍵詞]改革開放;城市電影;城市映像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4)14-0048-03
電影就像一面鏡子,映照著城市的容貌,散發著一道道虛實交映的城市之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影多以大城市為創作背景,以城市人的生活為原始素材,表現城市特有的風土人情、地理風貌和文化積淀,逐漸成為宣傳城市形象的一張名片。電影對城市形象的塑造,就是把城市與電影元素巧妙地結合起來,傳遞城市的風貌和內涵,展現城市特有的風采。而城市畫面在銀幕上總是部分的、片段的、不完整的,將這一系列熒幕片段進行有機整合,就構成了電影銀幕上的城市映像。
一、北京映像
作為世界文化古都和現代化建設大都會,電影和北京有著很深的淵源。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即誕生于此。建國后的17年里,新中國電影創作主要聚集于此,這個時期雖拍攝了不少以北京為主題和背景的影片,但多呈現出濃郁的政治色彩,北京作為城市在電影中表達得殘缺模糊。直到改革開放以后,北京的城市形象才開始逐漸走上光影的舞臺,以北京為對象的城市影像才變得多姿多彩。不僅有《茶館》(謝添導演,1982年)、《城南舊事》(吳貽弓導演,1982年)、《駱駝祥子》(凌子風導演,1982年)、《春桃》(凌子風導演,1982年)等回望老北京城圖景的影片,同時涌現出《瞧這一家子》(王好為導演,1979年)、《珍珍的發屋》(許同均導演,1987年)、《北京,你早》(張暖忻導演,1990年)、《本命年》(謝飛導演,1989年)、《頑主》(米家山導演,1989年)、《夕照街》(王好為導演,1993年)等一批與當代北京人生活緊密相關的影片,延續了老北京的特色,豐富多彩地展現出現代化大都市的景象。其中《北京,你早》中北京的社會現象、《頑主》中的地道老北京人、《霸王別姬》(陳凱歌導演,1993年)中的梨園文化、《茶館》中的京腔京韻、《春桃》中的北京景物等,折射出這座城市的每一個細節,也呈現出北京獨特的氣質與品格,讓觀眾感悟到它久遠的歷史沉淀、深厚的文化傳統、正宗的京味文化。
北京這座城市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充滿生活情趣的故事發生,而這種故事、情趣,又形象地在諸多四合院住宅和一條條胡同中顯現出來。斑駁的圍墻、蜿蜒的胡同小道伴隨著一聲聲地道的老北京吆喝,在這種形象的背后,寄寓著許許多多生動感人的故事,其中不乏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之事。尹力導演的電影《我的九月》表現當下市民濃郁的生活氣息,用長鏡頭將庸常的生活、鄰里間的寒暄與北京人的喜怒哀樂一一呈現。《瞧這一家子》、《卡拉是條狗》、陳強和陳佩斯主演的“二子”系列影片等,都講述了發生在雜院、胡同里的市民故事,表現了老北京人閑情逸樂的生活景象和小市民苦中作樂、冷眼觀世的幽默傳統。這些電影所描述的那種獨特的都市民間溫情也都投影到了這種胡同和建筑形象上,不僅是對京城市民世界觀、價值觀的體現,也在市井里巷的鏡頭下表達了城中人對城的文化認同。
新世紀以來,京城影像也隨著城市的發展變化呈現出豐富的形態和多重的言語空間。《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導演,1995年)、《洗澡》(張揚導演,1999年)、《十七歲的單車》(王小帥導演,2001年)、《甲方乙方》(馮小剛導演,1997年)、《我們兩》(馬儷文導演,2005年)、《獨自等待》(伍仕賢導演,2005年)等電影中老北京的開闊與祥和、新北京的時尚與繁華,都通過其中的角色很好地進行了演繹。根據王朔小說改編的電影作品帶著幽默的老北京味兒,把北京人的大氣、善良又有些貧的性格很好地展現了出來。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影視作品中最多的城市主角莫屬北京和上海。而對于這兩座不同風格大都市的影像表現常常是通過劇中人物的刻畫來完成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常常透視出一個城市的品格。
北京的城市映像,根本上是通過人的故事展現出來的。眾多反映北京各階層市民的情感思想、生活方式的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北京這座城市的性格、文化及其城市獨有的風度。
二、上海映像
上海是中國最繁華的大都會,早在中國電影誕生之前,這座城市就與電影有著不解之緣,它不僅是中國東邊的一座璀璨明珠,更是中國電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重要題材。上海摩登都市形象的現代氣質為電影提供了奇觀化觀照對象,以上海為故事背景的電影更是不勝枚舉,從上個世紀30年代開始就有許多部電影與這座繁榮的大都市息息相關。代表影片包括彭小蓮導演的上海三部曲《美麗上海》、《上海倫巴》、《假如沒感覺》等。
銀幕上的上海城市形象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早起的老上海形象,三四十年代的外灘、南京路、黃浦江、鐵橋、電車、歐式建筑等,無一不凸顯著老上海灘的影像與韻味,成為許多懷舊影片選擇的對象。《風月》(陳凱歌導演,1996年)、《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張藝謀導演,1995年)和《阮玲玉》(關錦鵬導演,1992年)中,夜總會、咖啡廳、花園洋房等娛樂場所和居所成為其共同的描述對象。這里是中國人和西方人進行交流的活動場所,是洋酒、咖啡、雪茄、爵士樂、西洋舞蹈、洋裝和中國旗袍交融相處的文化空間,這樣的空間經過內、外兩方面的精心塑造,已經成為老上海的代名詞,這里的故事就成為老上海的故事。在懷舊電影的銀幕中,老上海成為名副其實的“東方的巴黎”、“西面的紐約”、“地球上最世界主義的城市”。但反映上海獨特的歷史與文化,決定城市標志的不僅僅是這些固態的建筑,更為精致鮮活的是老上海人的生活情態。那些特殊的、有著特別意義的、作為老上海標志的記號性事物,通過電影中演員的表演、色彩的搭配、光線的調度等手段,給這座城市賦予了感情色彩,進而渲染出懷舊、滄桑的歷史感。
改革開放以來,許多內地和香港導演將鏡頭聚焦于上海,不僅有內地電影銀幕上的上海形象,就連香港電影也北上向上海借取無數懷舊的時空。上海的靈魂,香港的橋,新浪潮導演為香港那段殖民歷史——那段借來的時間,找到了宿命,它來自上海,流連上海,既有曉風殘月的纏綿,也有殘酷夸張的命運。關錦鵬、徐克、許鞍華、王家衛等香港著名導演從上海借取時空,不僅創造了香港電影的輝煌歷史,而且還使得上海城市形象與文化在全世界得以傳播。在這些電影作品中,有的表現老上海灘的婉約味道,有的則表現新上海的現代氣質,而這些影片奪人眼球的不僅是其中動人的故事情節,更因上海的城市魅力而被觀眾記住并喜愛。《花樣年華》(王家衛導演,2000年)中蘇麗珍的行為舉止、衣食住行都代表了上海所自有的奢華精致,《上海倫巴》(彭曉蓮導演,2006年)里以現實主義為視角,開始轉向聚焦平民化的家庭生活空間,《海上傳奇》(賈樟柯導演,2010年)更是通過18位不同時代的上海人的采訪記錄,將不同的人生經歷串聯起來述說上海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除此之外,《紫蝴蝶》(婁燁導演,2003年)、《美麗新世界》(施潤玖導演,1997年)、《理發師》(陳逸飛導演,2003年)、《股瘋》(李國立導演,1993年)、《傾城之戀》(許鞍華導演,1984年)等電影也上演了一幕幕人間的悲歡離合。在這些作品中,揮之不去的是一種大上海的情節,劇中的男女主人公從生活起居、外在修飾、待人接物到內心情感,無不表現出上海的城市風貌。
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初的北京是改革開放漸進過程中古老中國的縮影,那么上海則是在跨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圖景中現代中國的象征。頗具氣派的現代城市風景與古老上海的舊跡風情結合在一起,為日益跨境發展的電影提供了新的空間形態和多重言說的可能。《夜,上海》(張一白導演,2007年)、《美麗新世界》(施潤玖導演,1999年)、《海上傳奇》(賈樟柯導演,2010年)等,這些根據上海城市文化特點“量身定做”的城市主題電影多取景于外灘、南京路、東方明珠電視塔等地,劇作力求把上海的風情原汁原味拍攝出來,銀幕上炫目霓虹的上海夜空、高聳的摩登大廈、寬闊的馬路街道、呼嘯而過的高級轎車、時髦的服裝打扮、舒適的家具裝潢、便捷的通訊設備已明顯散發著上海的現代化氣息,上海在鏡頭下被描繪成了一座繁華時尚的魅力之都,上海的時尚文化和草根文化盡數展現在觀眾面前。
無論是懷舊影像中老上海的傳奇,還是今天大都市人的迷失故事,共同構成了電影城市上海的鏡像,構成了人們關于這座城市的文化記憶與想象,雖然它們對上海的歷史真實與現實圖景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刻意營造。
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末期,北京和上海這兩座城市在銀幕中得到彰顯的城市在視覺呈現上是截然不同的。“北京和上海不僅代表了城市在現代中國文化中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而且蘊含了兩種相互沖突的文化力量:在現代中國人心目中,北京往往具有鄉村的傳統性,而上海則反映了都市的現代性:前者注重延續,后者注重變遷。”
三、重慶映像
重慶是一座具有3000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山水環繞,峽谷縱橫,洞坑密布,叢林悠遠,是重慶獨特的咯斯特地貌特征。山地城市由于山巒疊嶂、地形起伏、城市道路不似平原地區規整、縱橫有度。重慶的街道往往依山傍水、曲折迂回,臨街建筑多呈現屋宇重疊、錯落有致的景觀。因此,從視覺上來看重慶的街道具有多空間層次和多變化視點的特征。這一鮮明的地緣感和獨特的視覺在當代中國城市較為罕見,因此,也成為電影中突出展示的自然背景元素。而歷史風韻獨具的老街、石板路、吊腳樓、屋檐和林立的高樓、時尚的人群交錯相融,無一不彰顯這座城市的歷史沉淀和傳統,剛強、張揚的城市氣質與情懷。1997年,重慶成為中國第四個直轄市,政治經濟全面發展,給重慶帶來了新的機遇。由此,城市面貌和景觀都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加上山城特有的地貌和風土人情,使得重慶自然而然就成了一個電影生產的夢工廠。
電影《等到滿山紅葉時》(于本正導演,1980年)以優美的景色開始,以凄婉的悲劇結束,講述的是三峽信號員楊明及其妹妹三幅楊英之間的兄弟手足情誼及大幅張戀水對楊英的一往情深。整部電影的鏡頭在輪船、信號臺及航運學校之間切換,影片中真摯純潔的感情、秀麗優美的風景,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三峽不僅有風帆、號子、激流、猿猴,還有漫山遍野的紅葉。雖然幾乎沒有對重慶市區風景進行描繪的鏡頭,但電影主題對于愛情的敘寫本身就是思想禁錮之后的解放與大膽嘗試,描繪出了改革開放初期重慶年輕人真摯活潑的精神面貌。電影中對重慶河流山川、大峽大霧的反映讓人印象深刻,山歌、茶館、船工,兄妹倆食用的擔擔面、辣椒等也極具重慶特色。
進入21世紀,作為新興的現代大都市,眾多電影創作選擇重慶作為背景或主題,如電影《生活秀》(霍建起導演,2002年)、《周漁的火車》(孫周導演,2002)、《瘋狂的石頭》(寧浩導演,2006年)、《好奇害死貓》(張一白導演,2006年)、《三峽好人》(賈樟柯導演,2006年)、《門》(李少紅導演,2007年)、《日照重慶》(王小帥導演,2010年)等,這些影視作品不同程度地對都市和鄉村、回憶與現實、傳統與現代等命題進行了審視,共同構成了重慶城市的獨特影像。電影中的重慶呈現了當下城市的繁復空間,一面是繁華的現代都市,一面有破敗的縣城小鎮。而這種種并不是現實中城市的簡單再現,而是一種想象和建構。
近幾年,在重慶拍攝的現代都市故事片數量較多,也不乏質量高、影響大的,其中最火的要數電影《瘋狂的石頭》(寧浩導演,2006年)。影片講述的是一個重慶沒落的工藝廠保衛科科長,為保護鎮廠之寶翡翠,拍得好價錢給員工發工資,圍繞翡翠各路竊賊上演的一部喜劇。影片中的重慶,鏡頭遠處高樓林立、燈火燦爛,鏡頭注視下的樓房破舊、寺廟蕭條、工廠倒閉、設備簡陋、房屋拆遷。重慶方言給影片增添了許多喜感。通俗易懂,詼諧幽默,是重慶方言的一大特色。尤其在喜劇效果方面,重慶方言更顯得十分有張力。又如重慶的飲食習慣,30多年來變化不大,從《寒夜》(闕文林導演,1984年)里的抄手,《喋血嘉陵江》(黃力加導演,1992年)中的火鍋,《等到滿山紅葉時》(于本正導演,1980年)中的擔擔面、干紅辣椒,到《生活秀》(霍建起導演,2002年)中的串串、燒烤、啤酒和《重慶美女》(楊紫婷導演,2009年)中的張飛牛肉,都是川菜系的經典,麻辣鮮香,經久流傳。再如茶館和麻將是重慶人休閑娛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重慶,茶館是人們聊天聚會的好去處。麻將則更是重慶人休閑娛樂的普及活動,走在重慶的大街小巷,你總是能聽見一片搓麻將的聲音。除此之外,透過重慶電影我們還可以看到,船工、號子、挑夫、棒棒等重慶特有的元素經過幾十年歲月的洗禮,慢慢地傳承下來,沒有發生改變。
當下反映重慶的電影,都緊跟重慶城市發展的步伐。重慶的大街小巷是影像空間中重要的呈現對象,也是典型的城市意象,從而被賦予了多變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并指涉著多種深層次的文化因素構造。從中我們可以窺見都市人在城市化過程中精神的流離輾轉,重慶作為影片故事發展的載體,使得故事本身也在重慶中。
改革開放后的重慶,發展變化日新月異,由20世紀90年代的泥濘土路變成了寬敞的水泥馬路,由破舊低矮的樓房變成了時尚現代的高樓大廈,從水上到地上,從地上再到天上,山城的交通工具也變得逐漸豐富起來,在高樓大廈的包圍之下,殘破和新興的對比,成為今日重慶的縮影。《門》(李少紅導演,2007年)、《瘋狂的石頭》(寧浩導演,2006年)、《好奇害死貓》(張一白導演,2006年)等城市影像的主要特征是對峙,由城鄉差距、貧富懸殊所導致的社會階級分化在影片的視覺空間上也體現出同樣的特征:高樓與棚戶、現代與傳統在同一畫面中并置、重疊,進而產生碰撞、沖突,把重慶城與人結合在一起表現,讓我們看到了周邊所熟悉的景物,同時也準確地反映了重慶人的精神面貌。這些極具重慶地域特色的電影,不僅記錄了發展中的重慶城與人的狀況,而且反映出了重慶城市的變革。
四、結語
電影見證、記錄了城市的成長,城市獨有的多變、斑斕的空間,恰好也符合電影作為時空藝術的本質需求。城市形象具有很強的歷史積累和地域特色,每一個城市在歷史長河中的滄桑變遷、興衰榮辱中逐漸積累成自身獨特的城市氣質和城市精神內核。在對城市形象的塑造上,這種以城市為主題的電影往往并不是某一部,而是由一批電影勾勒出某一座城市鮮活的印記。
[注 釋]
①李天綱:《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②王海威:《香港電影中的上海想象》,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
③張英進:《電影的世紀末懷舊——好萊塢·老上海·新臺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版。
④路春燕:《城市電影:關于城市想象與記憶》,《北京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