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建立了城鎮土地集約利用的“地耗”指標體系;然后以164個地級市為樣本,運用多因素評價方法和熵權法評價2003~2011年主體功能區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最后分析主體功能區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時空差異,以期對制定和落實差別化的區域土地政策和實現區域間協調健康發展提供政策建議。
關鍵詞土地集約利用;“地耗”指標;主體功能區;時空差異
中圖分類號S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4-08374-03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ces Analysis of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Based on “Land Consumption” Index—A Case Study of Main Functionaloriented zones
ZHOU Lin(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establishes the “land consump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Secondly with 164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s samples, this paper uses multifactor evaluation method and entropy method to evaluate the level of intensive land use among different main functionaloriented zones of 2003-2011. Final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land intensive use of time and space, which aims to provide policy advice for formulating and implementing differentiated regional land policy and achieving coordinat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among different zones.
Key wordsLand intensive use; “Land consumption” index; Main functionaloriented zones;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ces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城鎮規模迅速擴張,城鎮建設用地需求快速增加。快速擴張的城鎮建設用地在保障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粗放、低效利用的問題。一些城市用地規模擴張過快,城鎮內部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城市公用設施、公共建筑的建設規模也較大[1]。此外,過度超前的基礎建設以及盲目的開發項目也消耗著城市建設用地,由此導致城鎮化過程中的建設用地利用粗放與人均耕地銳減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2]。因此,加強對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促使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成為國家和地方政府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3]。
從經濟學角度出發,合理高效的城鎮土地利用集約度是努力尋求解決經濟增長與土地資源損耗的最佳結合點,即尋找單位經濟增長所需要消耗的最小數量的建設用地。由于我國各地區土地資源稟賦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間存在明顯差異,適合各地區實際情況的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利用強度也存在明顯的差異,需要建立區域差別化的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指標,以此來指導區域差別化的城鎮建設用地管理。為此,筆者從城鎮建設用地消耗量與經濟發展水平間的關系出發,構建系統的“地耗”指標體系,比較分析我國主體功能區主要城鎮建設用地利用強度的年際變化規律和區域差異性,為建立區域差別化的城鎮建設用地利用管理政策提供經驗參考。
1研究區域與數據來源
我國在面臨嚴峻的資源環境壓力、實施經濟社會轉型升級背景下做出了重大戰略性舉措,制定并發布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簡稱《規劃》)。不同主體功能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發展現狀和潛力以及開發方向和開發強度不同,導致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可能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比較分析不同主體功能區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時空變化規律,對于制定和落實差別化的區域土地政策和實現區域間協調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規劃》劃分的主體功能區的基礎上,該研究將樣本城市劃分成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與其他區。其中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的城市直接來自《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文件中列出的城市。除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以外的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部列為其他區,指當前不具備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條件的城市。基于可比性和數據完整性,該研究選取了2003~2011年164個地級市,其中優化開發區40個,重點開發區95個,其他地區29個(限于文章篇幅,文中未詳細列明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和其他區包括的具體城市,欲了解劃分詳情請聯系作者)。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04~2012)》。考慮到市轄區管轄區域相對穩定,便于空間和時間的比較,因此數據統計口徑為市轄區,即城區和郊區,不包括市轄縣。另外,國民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等數據以2003年為基期,依據省級國內生產總值指數進行不變價折算,2003~2011年省級國內生產總值指數來自《中國統計年鑒》。
2研究方法與指標體系構建
2.1評價方法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是一個多因素因子綜合評價的過程,需要根據評價區域的特征,分析評價指標體系中各因素因子的重要程度,確定各指標的權重。權重的確定方法分為兩大類:主觀賦權法與客觀賦權法。所謂主觀賦權法就是人為地憑經驗確定權重,如層次分析法、專家打分法、權值因子判斷表法等;客觀賦權法則依據評價對象各指標數據,按照某個計算準則得出各評價指標權重。客觀賦權法有主成分分析法、熵權法等。客觀賦權法可以減小主觀影響,因此能夠得到更有說服力的權重結果。在評價土地集約利用度中,主成分分析法為使不同年份集約度具有可比性,需將其結果轉換為百分制,這會使得不同年份的差距縮小,評價單元區域間的差距也會縮小。
熵權法是根據各個方案之間指標數據的差異程度來確定權重的數學方法[7-8],對于某組指標,它所有指標值的差距越大,則該指標在綜合評價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如果某項指標的指標值全都等于0,則該指標在綜合評價中不起作用。熵權法主要根據各指標傳遞給決策者的信息量大小來確定權重,較好地克服了主觀因素的影響,并且其計算結果可直接在不同年份之間進行比較,并且不涉及信息數據的丟失。考慮到該研究涉及多個時間段的評價且樣本數據豐富且完整[9],因此,指標權重確定方法為熵權法。
該研究使用目前應用廣泛的多因素綜合評價模型[4-6],運用熵權法確定各個指標因子的相應權重,評價研究區域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分值。基本模型如下:
F=ni=1AiWi(1)
式中,F為土地利用綜合經濟評價指數;Ai為第i項指標值;Wi為第i項指標權重值。
2.2“地耗”指標體系的構建“地耗”指標體系是指從土地集約利用出發,構建衡量單位經濟指標的土地消耗數量的指標體系。此項指標旨在考核城鎮用地投入和產出效益。指標構建主要依據《單位GDP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增長的新增建設用地消耗考核辦法》和《關于落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下降目標的指導意見》2個文件。主要指標包括:單位GDP建設用地占用量、單位GDP增長消耗新增城鎮建設用地量、單位固定資產投資消耗新增城鎮建設用地量、單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消耗新增城鎮建設用地。具體指標見表1。
表1“地耗”指標體系
變量名稱及單位含義計算公式單位GDP建設用地占有量
用于綜合評價行政區域的建設用地綜合效益單位GDP建設用地占用量=當年建設用地量當年GDP單位GDP增長消耗新增建設用
地量用于綜合評價經濟增長“地耗”情況
單位GDP增長消耗新增建設用地量=當年新增建設用地當年GDP-前一年GDP單位固定資產投資消耗新增建設用
地量用于綜合評價行政區域的建設用地的經濟投入單位固定資產投資新增建設用地量=當年新增建設用地當年固定資產投資額單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消耗新增建
設用地用于綜合評價土地經濟投入增長“地耗”情況單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消耗新增建設用地量=
當年新增建設用地當年固定資產投資-前一年固定資產投資
3評價結果
根據上述多因素綜合評價方法,以全國164個地級市主體功能區為評價單元,以2003~2011年的經濟數據為基礎,經計算得出2004~2011年全國164個地級市的土地集約利用度,圖1顯示了主體功能區2004~2011年城鎮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變化趨勢。
圖12003~2011年主體功能區傳統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從圖1可知,全國各主體功能區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較高,全國平均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綜合分值為75.67。這與魏菁華等的研究發現一致[10-11]。
從空間上看,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在不同主體功能區間均存在明顯差異,表現為優化開發區的土地用地集約利用度最高,重點開發區次之,其他地區最低。這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地域分布較為吻合,優化開發區城市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這些地區改革開放較早,經濟基礎和技術實力比其他地區雄厚,重點開發區大多位于中部地區,城鎮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低于優化開發區,原因是中部地區經濟發達水平低于城市密集的東部優化開發區,但高于以生態保護為主要目標的其他地區。
從時間上看,可持續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和傳統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均隨時間波動變化,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不穩定。另一方面,表明城鎮土地集約利用是一個土地價值穩定攀升、不斷挖掘土地利用潛能的動態過程,反映了土地集約利用度吸收外界諸如固定資產投資變化波動沖擊的能力較弱。
4結論與討論
該研究從城鎮建設用地消耗量與經濟發展水平間的關系出發,構建“地耗”指標體系,并比較分析我國主體功能區主要城鎮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年際變化規律和區域差異性。
研究表明,全國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較高,其中各主體功能區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在空間上的分布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域分布較為吻合,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由高到低依次為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其他地區;在時間上,主體功能區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隨時間波動變化,反映了國家經濟波動變化情況。
因此,在評價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時,一是需要結合各地區的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國家發布的地區發展目標的側重等,采用差別化的土地管理政策,針對不同地區制定不同的標準來衡量一個地區的土地集約利用程度。優化開發區制定的土地集約利用標準較高,重點開發區次之,其他地區最低,有利于不同地區為落實國家不同的發展政策。二是需要動態監測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由于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隨時間波動變化,因此對其應進行動態監測,才能準確把握地區真實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
參考文獻
[1] 申娜.新時期提高土地利用節約集約水平的幾點建議[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1(11):40-42,56.
[2] 許樹輝.城鎮土地集約利用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1(3):67-69,74.
[3] 盛莉萍,董蒨蒨,翟年祥.淺析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耗問題[J].技術與市場,2011(7):446-447.
[4] 任家強,汪景寬,李雙異.農村居民點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與潛力分析——以錦州市巧鳥街道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S1):101-103.
[5] 許艷,濮勵杰,張麗芳,等.土地集約利用與經濟發展時空差異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6):810-820.
[6] 潘竟虎,鄭鳳娟,楊東.甘肅省土地集約利用與經濟發展的時空差異分析[J].資源科學,2011(4):684-689.
[7] 王中亞,陳衛東,張廣平.資源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與影響因素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2(6):139-144.
[8] 費羅成,吳次芳,程久苗,等.資源城市轉型期工業用地集約利用評價——以棗莊市為例[J].城市問題,2013(2):29-36.
[9] 王靖,張金鎖.綜合評價中確定權重向量的幾種方法比較[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2001(2):52-57.
[10] 魏菁華,許皞,鄧紅蒂,等.基于PSR模型的江蘇省國家級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2(23):11848-11851.
[11] 黎一暢,周寅康,吳林,等.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空間差異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309-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