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參與式農村評估(PRA)是20世紀后期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鼓勵和提倡大眾參與社區發展的新型理念和方法,是一種快速收集農村資料信息、資源狀況與優勢,剖析農民愿望與發展途徑的新方法。目前,這一方法已經在我國很多國際合作項目的規劃、設計、實施和評估中得到了應用。該研究以PRA方法在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白沙鄉桑園村 “聯村聯戶,為民富民”幫扶行動的運用為例,從自然資源、幫扶對象、發展產業等方面對幫扶工作決策的科學性和發展規劃的可行性進行梳理和分析,為提升我國農村扶貧效率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農村貧困幫扶;參與式農村評估;甘肅;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4-08391-02
Promoting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Efficiency in China by Introducing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Method
WANG Yehong et al(Foreign Economic Cooperation Center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125)
Abstract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PRA) is a new idea for encouraging and adovacting people participating community developmeny deveoped in late period of last century, a new method for rapid collecting r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atus and advantages, a new approach for analyzing farmers aspirations and development way. Currently, this method has been applicated in planning,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man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jects of China. Based on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in Sangyuan Vilage, Qingshui County, Tianshui City, Gansu Province “Liancun Lianhu, Weimin Fumin” project, from aspects of natural resources, supporting objects, development industry, the scientificity of support work decisionmaking and feasibility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which will provide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efficiency in China.
Key words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Gansu; Case analysis
采取有效扶持措施,幫助貧困地區農戶致富,不僅對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社會安定團結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對實現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也具有戰略意義。扶貧項目規劃設計的傳統方法遵循“自上而下,層層落實”的工作思路,但由于沒能有效地將農村發展的決策權、實施權、評估權真正賦予農民,扶貧效果大打折扣[1]。筆者在梳理我國貧困幫扶工作主要缺陷的基礎上,通過PRA方法在西部地區運用的案例分析,對我國下一步的扶貧項目實施方法提出建議。
1我國在農村貧困幫扶中存在的問題
總體來看,我國貧困幫扶項目實施主要存在3個方面的缺陷:一是幫扶對象選擇不當。扶貧單位在基層調研情況時,手段單一,往往僅依據個人基本情況、人均收入、村干部推薦等判定農民貧困情況,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只是“走過場”,草率公布幫扶結果。二是幫扶內容不清晰。農村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自我創新能力、政策和科技培訓、小額貸款支持、致富帶頭人和專業合作組織引導、信息獲取、農產品銷售渠道等多方面都需要政府針對性地幫扶,由于沒有充分尊重群眾的意愿和民主權利,沒有從農民最需要、最迫切解決的事情做起,往往使幫扶內容與實際需要不符。三是幫扶產業發展方向不明確。一些干部長期在機關單位上班,接觸基層工作較少,不熟悉農業農村工作,不掌握群眾工作方式方法,對聯系村調研不夠深入,對貧困村的產業發展等現狀沒有科學系統地研究分析,沒有充分“因地制宜”地做好規劃,產業發展思路不清晰,幫扶方向不明確[2]。
農村基層干部和群眾迫切希望幫扶發揮作用。但是由于有些幫扶工作不到位,干部對幫扶點了解不多,沒有采取有效的方法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對此,不少農村基層干部和群眾不滿意,有怨言,久而久之,勢必會挫傷基層干部的積極性,損害群眾的感情,影響干群關系。
2 參與式農村評估(PRA)方法
貧困幫扶的核心任務是幫助農民促進生產,增加收入。從實踐來看,其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農民沒有真正積極參與進去。為解決上述問題,該研究引進了國際上通用的“參與式農村評估(PRA)方法”。參與式一方面是某社會群體爭取并獲得其自身“利益”和“權力”的過程,也是其他社會群體和政府部門將其“利益”、“權力”賦予和歸還目標群體的過程。參與式最初由外部機構發起并引入到國內,旨在激發參與主體的擁有意識、形成責任和承諾意識。進入20世紀80年代,PRA在國際學術界備受關注,被看作積極有效的創新途徑和技術擴散方法,同時,也為可持續發展中遇到的部分難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法和思路[3-4]。
PRA 是由發展援助組織和發達國家項目官員共同發起的以調查發展中國家農村項目區情況、提升援助效率為目的的方法。它吸取了數學、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測量繪圖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形成了一套較為標準的方法體系。
PRA的基本原則是,在運用PRA方法分析農村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等重大決策時要始終堅持以社區農民自身為主,外部專家協助為輔;賦予農民社區產業發展、發展進程、資源分配的決策權;促進農民學習,提高討論問題、發現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婦女參與,增強婦女的認知和思考能力;貧困優先,確保貧困戶獲得支持。PRA常用工具主要有:關鍵信息人訪談、半結構訪談、社區村民會議、參與式制圖、村社歷史圖系(大事記)、季節歷、問題矩陣排序、性別分析等。
PRA方法在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有3個顯著特征[5]。第一,PRA操作簡單,適于在我國農村廣泛實施,特別是交通閉塞、村民文化水平低的地區;第二,PRA很好地體現了其理念核心——賦權,村民有著強烈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人翁意識”,從而能準確地反映出其真正需求;第三,PRA幫助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者掌握很多真實、可靠的鮮活數據和資料,務實、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工作。
3PRA方法在甘肅農村的應用
以甘肅白沙鄉桑園村為例,甘肅省農牧廳等單位組建“聯村聯戶,為民富民”(簡稱“雙聯”)工作小組在充分了解桑園村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和現狀的基礎上,確定工作方法,制定PRA運用框架,采用社區資源圖、農戶貧富排序、農戶需求調查、半結構式農戶訪談等參與式工具,在全面了解全村社情民意、自然條件、發展優勢的基礎上,讓農民群眾自己分析自然資源和優劣勢,排序評選幫扶對象,篩選優先解決問題和發展產業,確定幫扶內容,制定幫扶規劃,監測評價幫扶效果和影響等。具體操作主要包括4個步驟:
(1)分析了解自然資源和發展優劣勢。項目組運用社區資源工具與農民一起繪制本村自然資源圖、社區現狀圖,用圖紙這種直觀、簡捷的方式,描述全村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發展基本情況,表現當地資源擁有情況。
(2)以評估排序為基礎選擇幫扶對象。運用農戶類型劃分方法和相關發展排序工具,對全村農戶進行分類劃分,確定賦分內容和標準,鼓勵農民賦分,根據賦分結果劃分類型,由低到高進行貧富排序。在廣大群眾的參與下,分步驟完成了對所有農戶的貧富排序,選定最需要幫扶的對象。
(3)篩選優先解決的問題和發展產業。運用相關發展排序工具及“問題-原因-解決方案”分析方式,利用農戶需求調查確定幫扶內容,采取和農民代表一起,查找問題,分析原因,研究解決方案。通過調查共提出問題70多項,歸納起來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自我創新能力、政策和科技培訓、小額貸款支持、致富帶頭人和專業合作組織引導、信息閉塞、農產品銷路不暢等方面。按照輕重緩急、優先次序對亟待解決和發展的事務進行排序,再對所列問題以打分形式,按迫切需要、短期需要、長期需要依次排序,通過集體討論,區分輕重緩急,對癥施治,確定幫扶內容。
(4)確定幫扶內容和發展規劃。運用農戶半結構式訪談和相關發展排序工具——優劣勢分析、可行性分析方法確定幫扶內容,制定發展規劃。
通過訪談和優劣勢、可行性分析,參照該地區農業產業布局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結合桑園村2011年耕地面積、糧食產量、畜禽存欄情況等社會經濟與自然資源優劣勢條件,與農民面對面直接交流,詳細詢問每項活動的投入、產量與收入等情況,按照農戶自愿與產業發展指導相結合的辦法,在充分調查,反復論證,征求群眾、村組、鄉鎮干部的基礎上,根據“培訓先行、示范帶動、逐步推進、培育產業、綜合發展”的幫扶指導思想,按照“川區蔬菜、山區林果、規模養殖、品牌勞務”的產業發展思路,制定2012~2020年發展規劃。確定了重點發展以蘋果為主的林果業,以日光溫室蔬菜為主的經作業,以養羊、養豬為主的畜牧業等主導產業。建立相對集中的產業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平臺,完善市場流通服務體系,實現科學化種植、規模化養殖、精細化管理、市場化經營,構建產、供、銷一體化流通服務體系。
4我國西部應用參與式農村評估(PRA)方法的效果評價
4.1PAR方法在桑園村的應用效果PRA方法在桑園村的應用是成功的。據統計,2012、2013年桑園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3 218.03、3 779.85元,同比分別增長了17.45%和17.46%;幫扶戶人均收入分別為2 857.01、3 441.66元,同比分別增長了16.99%和21.95%。按照“雙聯”工作要求,所做工作和內容充分體現了“聯村聯戶,為民富民”7項工作任務的貫徹落實。一是加強組織建設,改善了村委會工作條件。二是宣傳政策,技術培訓,組織農民走出去和現場培訓5次430人次,開闊了眼界、增強技術能力。三是提供信息服務,為40戶農民每戶提供手機1部,幫助農民獲取政策、市場、技術等信息的方法和渠道。四是推廣新技術,建立示范點。建立大棚蔬菜示范農戶20戶,發展標準化養羊示范農戶13戶,推廣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40 hm2。五是重視教育,“從娃娃抓起”。六是按照“八個全覆蓋”和“五件實事”要求,通過縣雙聯辦向省委雙聯領導小組提交桑園村“八個全覆蓋”建設計劃文件。七是針對桑園村婦女精神文化生活匱乏的現狀,組織開展了迎“七一”婦女聯誼會,加強了基層婦女文化建設。
4.2PRA方法在桑園村成功運用的原因
4.2.1倡導“參與式管理”理念,推進了幫扶工作決策的科學性和發展規劃的可行性。突破了國內項目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參與性、創造性,有效發揮了群眾的主體作用,提高了農民自我管理、服務、教育、監督和社會參與的意識和能力。激發群眾參與熱情,讓農民直接參與管理、決策,在摸底調查、幫扶戶選擇、幫扶內容確定、規劃制定等各個環節均凸顯群眾意愿,確保了幫扶工作決策的科學性和發展規劃的可行性。
4.2.2全面反映農民意愿,真正實現了“農民的事農民自己說了算”。PRA是一個賦權過程,將決策的權利交給社區的農民,不論男女、貧富均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強調農民的主體地位,真實反映農民需求、意愿和自我發展的想法,真正實現了“六個農民說了算”,即:幫扶農戶哪幾戶,農民說了算;發展思路定什么,農民說了算;富民行動干什么,農民說了算;矛盾糾紛有哪些,農民說了算;兩委班子怎么樣,農民說了算;幫扶效果好不好,農民說了算。
4.2.3體現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思想路線。將PRA方法和工具貫穿于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中,使用社區資源圖、農戶需求調查表、農戶貧富排序、半結構式訪談等參與式工具,全面、真實地收集第一手資料,提出符合民意實際的目標,準確選擇幫扶對象,避免了主觀臆斷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體現了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踐行了黨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思想路線,讓農民能夠脫貧致富,實現與全國一起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6-7]。
5提升我國農村貧困幫扶效率的對策建議
我國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處于探索階段,PRA 理念及方法無論是對于農村基礎資料的收集還是發展思路的轉變都具有重要意義。在農村貧困幫扶中運用PRA方法,需要在觀念、態度和行為上進行必要的調整,即由項目活動的主導者變為活動的協助者、服務者和催化劑。
5.1廣泛聽取意見,鼓勵表達心聲真誠廣泛地聽取農民意見,對農民成員的所想、所說、所為、所示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耐心聽取各種意見,多聽少說,忌用自己的觀點加以誘導,鼓勵農民充分真實表達、交流他們的見解。
5.2充分相信農民,達成知識共享要相信農民有分析自身存在問題的知識、能力和潛力,把農民組織起來,引導農民參與方案計劃決策,承擔實施、管理行動的責任和愿望。扶貧工作者在農村工作,就要既當“先生”又當“學生”,把自己的知識和農民的知識融合共享,才能了解、理解和他們的想法,他們才能真正懂得、相信扶貧工作者,坦誠自己的心聲。
5.3全面了解民意,獲取真實需求要根據活動方向、內容、目的、目標,掌握了解開展活動具備的自然資源、社會經濟、人文習慣、勞動力水平等基礎條件,設計PRA框架、思路和步驟,有針對性地設置對應的參與式工具。全面了解社情民意,取得群體的理解、支持和合作,才能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獲取真實需求和結果,參與式評估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和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曉麗.農村扶貧開發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08,24(3):27-30.
[2] 焦國棟.當前我國農村扶貧開發面臨的問題與矛盾[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4(4):78.
[3] 崔淑麗.參與式農村評估(PRA)在現代農村(業)綜合開發項目中的應用[J].寧夏農村科技,2001(6):39-42.
[4] 刀妮.參與式方法(PRA)在社區發展項目設計中的運用[D].蘇州:蘇州大學,2013.
[5] 仇文潔,包廣靜,湯恩萍,等.PRA理念在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應用研究——以怒江流域保山市茶山村為例[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8,20(3):65-69.
[6] 王國良.中國扶貧政策:趨勢與挑戰[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7] 劉永功.參與式扶貧規劃與項目管理[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