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進行變法,“重農抑商”政策是其變法重要內容之一,后世對該政策褒貶不一,因此有必要從商鞅重農抑商思想產生的歷史和社會環境出發,進行客觀分析,做出公正的評價。
關鍵詞商鞅;重農抑商;芻議
中圖分類號S-09;K2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4-08472-02
商鞅(前390~前338年),戰國時期衛國人,后來經魏國入秦,為秦孝公所用,先后兩次在秦國進行變法。其在秦國大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并作為變法的一項重要內容,該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順應了秦國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增加了糧食儲備,促進了秦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當代中國學界大多對商鞅重農抑商思想持肯定的態度,如郭沫若曾說“秦始皇后來之所以能夠統一中國,是由商鞅變法的后果”。[1]P337不少學者認為商鞅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家之一,但是也有部分學者對此持否定態度,認為商鞅重農抑商思想給秦及秦以后的中國歷史發展帶來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以農耕為主、壓制工商業發展的變法舉措使得工商業發展緩慢,秦漢以后,原本活躍的商品經濟因素一直未能作為社會主流發展下去,最終導致整個民族的民主意識的弱化。[2]P28究竟該如何認識商鞅重農抑商的思想呢?筆者認為應該從其思想產生的歷史和社會環境進行客觀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1商鞅入秦前秦國的基本情況
1.1地理與氣候狀況 秦國地處關中平原,位于黃河中上游,擁有今陜西、寧夏、甘肅等大部分地區,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戰國初年,秦國東面與魏國隔黃河相望,南面與楚國隔秦嶺相連,擁有崤函之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后世顧炎武曾稱贊“秦地華陰,綰轂關河之口,雖足不出戶而能見天下之人,能聞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險,不過十里之遙。若志在四方,一出關門,亦有建瓴之勢”。[3]P221
關中平原也是我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先秦時期關中平原氣候溫和,大部分土地平坦肥沃,非常適宜耕種。關中平原水資源非常豐富,有渭河、涇河、灞河、浐河、潏河、滈河、灃河、澇河等8條主要河流,漢司馬相如《上林賦》記載“蕩蕩乎八川分流”,就是其水資源豐富的真實寫照。
1.2秦國政治與經濟發展狀況 春秋后期,隨著秦穆公逝去,秦國實力逐漸衰落。到了戰國初期,當封建制度在許多諸侯國出現的時候,秦國仍然保守著舊有的奴隸制度。盡管早在穆公時期,秦國奴隸制度就已經開始衰落,但到了戰國時期,秦國閉關自守,將自己置身于當時社會變革大潮之外,奴隸制度仍然得以保留。《呂氏春秋·高義》引用墨子的話形容當時秦國:“秦之野人以小利之故,弟兄相獄,親戚相忍。”《史記·商君列傳》也記載當時秦國“戎狄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因此,《史記·秦本紀》講“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狄遇之。” 當時的秦國社會發展已明顯落后于關東齊、楚、燕、趙、魏、韓這6個大國。內政上,戰國初年,由于秦歷公以后歷代國君執政期間政局混亂,內亂頻出,經濟和社會發展陷入停滯。而隨著魏國變法改革逐漸強盛起來,魏國開始不斷向西進攻秦國,攻奪秦國河西之地,可以說這一段時期,秦國是內憂外患交迫。到了秦獻公即位,其對內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經濟、社會得到一定的發展,但是由于其連年對魏國爭戰,造成國內經濟凋敝,人口銳減,改革取得的僅有的一點成果也在連年的戰爭中消耗殆盡,而獻公本人也在與魏國爭奪河西之地的少梁之戰中受傷而去世。
史功績,不能忽視,更不能抹殺。至于有學者認為商鞅以農耕為主、壓制工商業發展的變法舉措導致了后世民主意識的弱化,則顯得有失偏頗。誠然,商鞅“重農抑商”思想有其歷史局限性,對后世社會發展有一定影響,但這種影響更多的是正面的、積極的,代表了中華民族勇于改革、不斷進取的民族精神。民主意識的弱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簡單歸責于幾千年前的先賢們。
參考文獻
[1] 郭沫若.十批判書[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337.
[2] 劉國祥.試論商鞅變法的負面影響[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2(1):28.
[3] 陳書儀.管子大傳[M].濟南:齊魯書社,2008:221.
[4] 金良年.十三經譯注·論語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35.
[5] 劉向.說苑校證·反質卷二十[M]. 北京:中華書局,1987:661.
[6] 何濤.簡評中國古代的“重農抑末”政策[J].農業考古,2009(4):99.
[7] 孫鞅公,磊石,昕董.商君書譯注·耕戰[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20.
[8] 孫鞅會,磊石,昕董.商君書譯注·墾令[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8-9.
[9] 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卷六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2006:420.
[10] 孫鞅公,磊石,昕董.商君書譯注·去強[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30.
[11] 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卷七十[M].北京:中華書局,2006:436.
秦國經濟上仍然以農業為主,秦國土地制度實行的仍然是奴隸主貴族所有的土地國有制,即所謂的“井田制”。秦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比關東各國晚了很久。由于連年征戰,秦國勞動力嚴重缺失,秦國土地大量荒蕪,農業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由于農業基礎薄弱,農業生產力落后,難以支持工商業發展,整個工商業發展也很落后。
秦孝公即位后,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為了使秦國得以發展,免遭滅國之患,勇敢地發出《求賢令》,并以“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的決心向東方六國求取變法改革人才。商鞅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由魏入秦,開始在秦國進行變法改革的。
2商鞅“重農抑商”思想的來源
“重農抑商”這一思想并非商鞅首創。“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本”,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回顧中國歷史,歷朝歷代,農業都是立國之本。關于農業經濟的決定性作用,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孔子把搞好農業生產,保障人民溫飽,當作國君治國理政的首要任務,認為“足食足兵,民信之矣”。[4]P135作為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在魏國變法時所執行的重農抑商政策給予商鞅較大的影響。李悝認為,農業生產是國家富國強兵,維持社會穩定的基礎,必須得到高度重視。因此,他提出“盡地力之教”的主張,要求農民“治田勤謹”,努力擴大種植面積,不斷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加農業收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為了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他還制定和實行了“平糴法”,豐年由國家平價收購糧食,荒年則由國家平價銷售糧食,“取有余以補不足”,平衡豐年和荒年的糧價,制止商人囤積居奇,獲取暴利,“使民無傷而農亦勸”。李悝在其經濟改革中還主張抑制不利于農業生產發展,專門生產銷售奢侈品的工商業。他認為“不禁技巧則國貧民侈”,[5]P661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其目的是為了保護和發展農業。因此,“重農抑商”思想的產生從根本上說是自然經濟的反映,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結果,是維護封建專制集權和封建經濟基礎的必然產物。[6]P99
有鑒于先賢重農的思想和舉措,商鞅深刻認識到農業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重視農業生產是當時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商鞅入秦后,認真分析了秦國的現實情況。秦國當時積貧積弱,連年的戰爭使得百業凋敝,經濟發展陷入停滯,內部矛盾重重,外部有強敵窺視;但同時秦國土地廣袤、肥沃,加之秦孝公具備改革變法的雄心壯志,當時秦國人心思變,雖有部分貴族勢力反對變法,然而終究難擋歷史發展的大勢。商鞅也正是在基于對秦國現實情況的掌握,和對農商關系準確分析的前提下,確立了“重農抑商”的改革政策,并由此開始改革變法的歷程。
3商鞅“重農抑商”舉措的實施
公元前356年,商鞅開始第一次變法,他強調“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于農”,[7]P20并頒布關于開墾荒地的命令。為了保證此項政策順利得到實施,鼓勵農業生產,他又制訂了與之配套的法令,不斷強化農業生產的主體地位,限制一切有礙于農業生產的活動,盡可能將勞動力束縛在土地上,使他們能夠安心于農業生產。其主要內容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3.1獎勵墾荒 變法伊始,商鞅在全國發布了首道改革政令—“墾草令”,對于幅員遼闊、人口稀少,土地未獲充分利用以致農業生產力低下的秦國來說,擴大實際的農地面積是發展農業的重要途徑之一。為此,商鞅提出20條措施來促使人們開墾荒地,這些措施涉及地稅制度、商品稅制度、徭役制度、刑罰制度和取消貴族特權、限制商業活動等各個方方面,集中一點,即“農則草必墾矣”。[8]P8
在這些措施中,涉及“抑商”的內容就有七條之多,包括不準商人買賣糧食、提高酒肉等奢侈品價格和稅率、不準開旅館、不準軍隊內部市場偷運糧食、根據商人家中人口的數量攤派徭役等。這些措施核心在于“重官市之賦,則農惡商,商有疑惰之心。農惡商,商疑惰,則草必墾矣”。[8]P9廣大的農民厭惡經商,經商的人對商業活動產生厭倦,這樣就會使人們專心于農業生產,使大量荒地得到開墾,糧田得以擴大,糧食產量就可大大增加。商鞅一開始就通過法令,運用國家的強制權力來推行墾荒,可以說是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3.2輕稅免役,減輕農民負擔 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商鞅還采取了其他重農抑商的政策。他把耕織為主的農業生產作為“本業”,而視商業貿易活動為“末業”,規定:“大小繆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9]P420意思是凡是努力從事耕田、紡織這一本業的,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本身的徭役、賦稅,生產得越多,負擔就越輕;相反,放棄“本業”而去圖謀“末利”,因懶惰而致貧的,要連同妻兒一起沒入官府為奴。商鞅還特準生產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這樣不但增加了農民自由支配的勞動時間,還減少其因服徭役產生的經濟支出,當然對促進農業生產意義重大。
3.3改革征稅方式 商鞅還改革以往賦稅征收方式,不再“因地而稅”,而是“訾粟而稅”,即按農產品收獲的多寡征收課稅。這與“因地而稅”相比,豐年農民豐收,政府也可獲得較多課稅;而災年,農民歉收,政府也相應減少或不收課稅,從而減輕了農民負擔,保障了農民基本生活。這樣做進一步鼓勵了農民不斷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面積,對發展生產有積極推動作用。
與農民相反,政府規定商人必須負擔國家的徭役和兵役,如果是富裕的商人,其家庭中所雇傭的仆役都要到官府登記注冊,攤派徭役和稅賦。這樣就大大增加了商人的負擔,他們只能將這些仆役轉而從事農業生產。
4商鞅“重農抑商”思想評價
通過以上對商鞅入秦前秦國基本情況、“重農抑商”思想來源及商鞅“重農抑商”具體措施的介紹,可以得出如下認識。
4.1“重農抑商”目的在于“重農”,“抑商”只是手段 商鞅認為“農、商、官三者,國之常官也”,[10]P30即農民、商人、官吏這三項是國家正常的職業。由此可以看出,商鞅并未因為重視農業生產而否定工商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而是將其看得與農、官一樣重要。但是他清楚的認識到,在農業與工商業這兩個古代社會最基本的經濟部門之間,存在著一定比例關系,其關鍵是從事工商業的勞動者人數要取決于農業生產者的產品在滿足其自身的必要消費之外,還能有多少剩余。在當時農業生產率極低的條件下,社會只有把絕大部分勞動力投入農業生產,才能滿足整個社會對基本生活資料的需要,如果大批農民脫離農業生產,其結果將會是災難性的。當時秦國由于連年征戰,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為滿足農業生產所需的勞動力數量,必須采取“抑商”的方法來解決。
4.2“重農抑商”是戰國大爭之勢的必然選擇 戰國時代,諸侯國紛紛進行變法,以求國力增強,在大爭之勢下稱霸。而“重農”也是整個戰國時期主要的思潮,秦國之地尤其適宜農業生產,面對內憂外患,“重農抑商”也是商鞅在秦國變法時的必然選擇。隨著商鞅重農措施的不斷落實和農業改革的深入,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有了極大地提高,有力地保證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秦國的農業生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史實也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據睡虎地秦墓竹簡所記《倉律》中提到,當時秦國一般的縣“入禾倉,萬石一積”,“櫟陽一萬石一積”、“咸陽十萬石一積”,史載秦國境內“積粟如丘山”。[11]P436糧食儲備的增加有力地支持了秦國爭霸戰爭,為后世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5結束語
應該肯定“重農抑商”思想順應了戰國時期歷史發展的趨勢,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促進了社會進步,這是其重要的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