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哈爾濱松花江濕地為研究對象,利用系統工程方法中的系統診斷技術對哈爾濱松花江濕地生態旅游環境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診斷,在此基礎之上,綜合運用頻度統計法、理論分析法和Delphi法等方法構建了以“終極目標—理念目標—原則性目標—策略目標—具體目標”為基本架構的哈爾濱松花江濕地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目標體系,并且采用結構方程模型,針對哈爾濱市居民參與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的態度與行為進行測量與評估。結果表明,從社區參與的角度分析該目標體系是可行的,從目標出發制訂的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策略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目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S18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4-08270-04
Target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the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the Wetland of Songhua River in Harbin
ZHAO Jie et al(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With wetland of Songhua River in Harbin as the study object, on the basis of diagno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in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using frequency statistic method, theoret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Delphi method to construct the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wetland of Songhua River in Harbi with the framework of “ultimate goalobjective goalprinciple goalstrategy goalspecific goal”. Using SEM model, th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when the city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as measured and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nalysis of the target system from perspectiv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s feasible, as well as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trategy made from objectives.
Key wrods Ecotourism;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arget system
生態旅游環境教育是生態旅游開展的重要目標之一,濕地環境教育是濕地生態旅游社會經濟功能的實現的重要內容。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濕地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基于旅游資源的調查與評價,探討濕地生態旅游環境教育,如詹文、沈守云等人研究了基于濕地景觀特質保護的洪湖旅游開發模式[2];從環境教育形式的角度出發,研究濕地生態旅游模式,如王軍、王媛探討了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社區參與模式[3];從旅游活動的參與者和組織者的角度來探討生態旅游環境教育,如孫志英研究了導游在生態旅游中的特殊作用[4],Dustin和Schneider從道德教育的角度進行研究[5];Alan Reid和William Scott探討了針對環境的教育方法[6],李文明對生態旅游環境教育效果評價進行了實證研究[7]等。
自2010年8月,哈爾濱市政府全面啟動松花江濕地旅游活動,至今已經舉辦了三屆哈爾濱夏季濕地旅游節,但是哈爾濱松花江濕地生態旅游仍然處于探索開發期,市政府把工作的中心放在濕地旅游產品的開發和營銷方面,對于濕地生態旅游環境教育體系的建設仍存在不足。哈爾濱生態濕地系統健康狀況屬于脆弱狀態,這意味著雖然濕地生態結構較為完整,但是承受的外界壓力較大,已經接近生態閾值,出現少量生態異常[1]。在利用系統工程方法中的系統診斷技術對哈爾濱松花江濕地生態旅游環境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診斷的基礎上,得出目前環境教育目標與生態旅游理念不相符的結論。因此對于哈爾濱松花江濕地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目標體系構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目標構建方法
研究參考了《第比利斯政府間環境教育會議宣言和建議》關于環境教育目標的5個方面[8],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進和調整,構建了哈爾濱松花江濕地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目標體系。
1.1目標篩選方法研究綜合運用了頻數統計法和Delphi法等方法進行目標篩選。頻數統計法主要通過對生態旅游以及環境教育目標進行頻度統計,選取其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指標; Delphi法是指找一定數量的專家組成小組,進行指標的提出、選擇、綜合、調整。
1.2指標體系構建首先,依據“頭腦風暴法”,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向哈爾濱市旅游局、“綠色龍江”協會、黑龍江省環保宣傳部、呼蘭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和野生動物資源學院,涉及旅游、生態環保和生物等專業領域的18位專家組成的小組進行專家咨詢,綜合各位專家回饋的意見后得到了由87個因子組成的哈爾濱松花江濕地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目標體系(A)。然后,利用Delphi法設計了一份關于環境教育目標體系構建的調查問卷,發放給了由以上18位專家和包括哈爾濱金太陽國際旅行社、黑龍江團省委、黑龍江省規劃設計院、哈爾濱市教育局、環保局、統計局等單位在內的另外12位專家。通過對問卷的統計分析,得到了哈爾濱松花江濕地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目標體系(B)。再次反復之前的步驟兩次之后,專家意見基本統一,得到了由21個因子組成的哈爾濱松花江濕地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目標體系(D)。最后,請參與“頭腦風暴”的18位專家對這21個因子進行權重分析,求出這21個因子的權重,利用SPSS軟件進行聚類分析,得到以下結果(表1)。這21個因子被分為兩類,經過統計后,第一類因子權重大于第二類因子的權重,因此將第一類因子作為目標體系中的具體目標。
2目標體系構建
研究通過對哈爾濱松花江濕地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現狀的分析,導引出了主要的問題和沖擊,通過Delphi法確定目標體系的具體目標,結合具體情況,形成了以“終極目標-理念目標-原則性目標-策略目標-具體目標”為架構的哈爾濱松花江濕地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目標體系(圖1)。
圖1哈爾濱濕地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的目標架構首先,將目標分為生態環境系統維護與管理、當地社區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發展3個層面。在生態系統維護與管理方面,主要在于松花江濕地的完整性維護與管理,以及河流濕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兩大目標。在當地社區發展上,則是重視哈爾濱地方傳統文化的保存與傳承,及居民福祉的提升,建立及培養社區居民參與生態旅游管理的能力,著重于環境教育及解說導覽的訓練[9]。同時,通過社區發展帶給游客環境與土地倫理的教育素材。在生態旅游產業發展上,則是注重將環境教育滲透到社區、旅游業者和游客體驗中。
2.1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目標體系上層架構概念闡釋生態旅游環境教育應該顧及生態環境、社會和經濟3個層面,對于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的目標,基于維護生態環境的完整性、協助當地社區發展、適當滿足游客體驗3個方向,提出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目標架構。
此目標架構以可持續性為終極目標,強調哈爾濱松花江濕地生態旅游要求能夠兼顧自然保護與人類發展。理念目標則是解釋生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的含義。在生態可持續上,應該維護整體生態系統的功能正常與結構完整,稱為生態完整性,也代表生態可持續的理念。在經濟可持續上,則是重視資源有效利用,并且在環境與社會沖擊降到最低的前提下,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而以經濟效率的概念為代表。在社會可持續上,則需要一個和諧共處的社會組成,所以人與社會關系是互動良好,具有發展機會的公平性,因此由社會公平性與正義能夠彰顯其意義。
在理念性的目標之下,延伸出原則性的目標:在生態完整性的理念下,需顧及生態系統功能正常與結構的完整性,以及重視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此三者為生態完整性的3個基本原則。在經濟效率理念下,提升投入資源使用效率,降低資源浪費與廢棄物的產出,減少對于生態環境與社會文化的沖擊,配合資源循環利用,促使非消耗性的使用。在社會公平性與正義的理念下,促使人地關系和諧共處,因此透過環境教育與土地倫理改善現在的人地關系,并且透過資源管理滿足人類基本需求。此外,還需要透過道德與倫理改變人類過度物化的價值觀與復興人文的道德感,重視內在的精神生活,以不侵犯他人權利也不忽略自己的義務,建立一個趨向和諧的社會結構。
安徽農業科學2014年2.2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目標體系的下層策略目標與具體目標
2.2.1生態環境目標。將松花江流域上游的保護區地帶作為保護系統的核心區,另外在周圍的保安林、自然水水質水量保護區規劃緩沖區,減緩人類的過度干擾與開發壓力。通過生態旅游的發展,讓緩沖區的社區居民及部分游客參與復育工作,并且作為環境教育的課程之一,讓當地社區、政府組織、NGO組成一個復育系統,結合生態旅游業及旅游組織建立生態旅游發展平臺,以生態保護為基礎發展生態旅游。此外,對于生態系統管理與適應性管理的概念與方法引導至后期生態旅游的經營管理,由資源管理的觀念漸漸轉變為生態系統管理的思維[6]。
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制定了一份國際生物多樣性年執行戰略,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提出了具體目標和做法。這些目標可分為3個方面:增進對于生物多樣性和已取得成就的認識;實施和創新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各利益相關方的對話溝通[10]。這些目標與做法既可以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也可以作為濕地生態旅游在生態可持續上的基礎,指導政府單位、NGO組織與社區居民通過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推廣生態旅游環境教育。
2.2.2經濟產業目標。旅游環境教育得以實施的前提是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如果無法達到合理的獲利,生態旅游市場也將逐漸消失。因此,生態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在利益相關者中進行合理分配和回饋顯得至關重要,這需要政府的輔助和利益分配制度來協調。此外,生態旅游收益在當地社區居民中的合理分配,也需要一定的規則及分配辦法。以哈爾濱原有旅游相關產業為主體,結合生態旅游發展所需的不同產業,包含食宿、交通運輸、日常用品、休閑用品等,引入綠色能源、綠色產品、物質能源循環再利用的概念與設備。此外通過生態旅游行程規劃及策略聯盟的方式,結合不同類型的生態旅游區域。比如,松花江濕地游船可以結合松花江森林公園成為一個套裝行程,在環境承受力能負荷的情況下,提高生態旅游收益,以確保環境保護、社區福祉,讓生態旅游符合永續性,讓環境教育落到實處。
通過生態旅游行程規劃,由當地經過生態旅游培訓的導游或者居民擔任生態向導,以正確的生態概念兼容廣度、深度與豐富度,加上哈爾濱特有的傳統歷史文化予以導覽,引導游客以負責、學習、不干擾其他旅客及未來世代欣賞利用權力的心態來參與生態旅游活動,滿足游客深入與體驗自然的要求。另一方面,社區與生態旅游業者也提供沖擊較少且確保游客安全的設施使用的指導手冊。更重要的是,建立合理且能持續發展的旅游定價,讓游客愿意重復參與當地的生態旅游。
2.2.3社會文化目標。大部分傳統文化是以口傳為主,若無法將仍在世的老者的傳統智慧傳達給新一代,那將很難傳承[11]。因此,通過生態旅游發展,將傳統文化納入到游憩資源的一環,配合社區總體營造,提升居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同時達到對當地居民進行教育培訓的目的。通過這些居民帶領游客深入生態自然地區與傳統風俗文化的解說,讓游客能有環境意識的植入,漸漸養成環境倫理觀。而社區在提供環境教育上,政府必須為社區居民提供環境教育的課程規劃及生態內涵的陶冶。借由生態旅游行程的體驗及生態向導的解說,配合游客守則及游客行為規范,希望通過環境教育改變游客的認知與態度,由被動的減輕環境沖擊思維轉變為主動式的采取環境保護的具體行為[12]。此外,強調當地居民與土地和諧的人地關系,提升民眾環境意識及土地倫理觀。社區在生態旅游的啟發及生態旅游管理能力的培養,讓社區居民對環境更具責任感與歸屬感。最終,建立社區居民及游客的環境倫理,讓人地關系更加和諧。
3目標體系可行性檢驗
研究從社區參與的角度分析目標的可行性,以此檢驗哈爾濱松花江濕地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目標體系是否符合生態旅游發展理念。哈爾濱市居民參與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的態度與行為直接影響到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采用結構方程模型(SEM),結合哈爾濱松花江濕地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目標體系,針對哈爾濱市居民參與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的態度與行為進行測量與評估,通過定量研究的方法探索因子之間的內在聯系。
3.1模型構建根據社會交換過程模型,哈爾濱市居民之所以參與生態旅游環境教育,有其內在驅動和利益追逐的目的,滿足心理學和行為學的“感知-態度-行為”之間的關系特征,也就是說哈爾濱市居民參與行為取決于其對生態旅游業的態度,而這種態度來自其對旅游業的感知[13]。
由表3可以得到以下檢驗結果:
在哈爾濱市居民對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的基礎認知中,對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質量的認知系數較高,分別為0.41和0.53。相對而言,對于生態旅游交通和經濟發展的認知系數較低,這就意味著居民普遍認為旅游交通和經濟發展是哈爾濱市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的主要制約因素。
經濟影響感知方面,系數較高的是對就業機會和居民收入的感知,分別為0.55和0.43,說明哈爾濱市居民認同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的發展能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居民收入。居民對于商品價格感知的系數為-0.60,表示居民擔憂哈爾濱市生態旅游的發展會帶動商品價格的上漲。
從社會影響感知角度看,哈爾濱市居民認同生態旅游環境教育在對提高哈爾濱生態旅游知名度、提高居民素質、豐富文化生活和提升生態道德方面均起到積極作用,其系數分別為0.48、0.64、0.41、0.36。
在環境影響感知方面,居民對景區和環境的保護感知和環保意識比較強烈,系數達到0.66和0.50。而對于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的感知系數為-0.45和-0.43,表示居民意識到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的嚴重性,要保護好生態旅游資源和環境。
居民的社區意識各項觀察變量系數普遍較高,顯示出哈爾濱市居民愿意且樂意參與到哈爾濱松花江濕地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的各個環節當中。
哈爾濱市居民對于開展和參與生態旅游環境教育表現出較高的積極性。在生態旅游環境教育參與行為方面,大部分居民傾向于參與生態旅游教育培訓,對于參與生態旅游經營管理和環境保護工作的興趣相對較低。由于生態旅游環境教育決策規劃對專業和素質要求較高,所以居民對參與此項工作的意愿最低。
4討論
研究主要是通過頻度統計法、理論分析法和Delphi法等方法嘗試構建了以哈爾濱松花江濕地生態旅游為例的環境教育目標體系,基于哈爾濱松花江濕地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可持續發展,以及理念目標和原則目標,結合具體問題分析研擬出了策略目標和具體目標,構成了以“終極目標-理念目標-原則性目標-策略目標-具體目標”為架構的目標體系。擬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從社區參與的角度討論目標制訂的可行性。
環境教育能夠實現的前提條件是生態旅游業的發展,而生態旅游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過環境教育最大程度地減少旅游對環境的沖擊,所以兩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研究中發現,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的規劃是生態旅游規劃的組成部分,兩者的目標也是趨同的,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的目標就是生態旅游目標特征的集中體現。由此可知,生態旅游與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的關系應該是:生態旅游是基于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通過環境管理、社區總體營造與游客管理的方式,兼顧當地社區居民的福祉及旅游產業的低沖擊發展,而社區與企業須以保育作為回饋生態環境,最終達成生態旅游環境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茹松,任伊濱.松北區濕地生態系統健康評價及恢復對策[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3(1):152-153.
[2] 詹文,沈守云,劉剛,等.基于濕地景觀特質保護的洪湖旅游開發模式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2(2):131-135.
[3] 王軍,王媛. 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社區參與模式探討——以江蘇海濱濕地保護區為例[J]. 資源科學,2011(11):2175-2181.
[4] 孫志英.談導游在生態旅游中的特殊作用[J].環境教育,2013(Z1):35-36.
[5] POWER C,HIGGINS A,KOHLBERG L.Lawrence Kohlberg’s approach to moral education[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9:307-313.
[6] ALAN R,WILLIAM S.Researching educ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retrospect and prospect[M].London: Routledge,2008:359.
[7] 李文明.生態旅游環境教育效果評價實證研究[J].旅游學刊,2012(12):80-86.
[8] 朱璇.關于國內環境解說和游客教育的研究綜述[J].旅游科學,2011(2):85-94.
[9] 王鳳.公眾參與環保行為機理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57-69,90-113.
[10] 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 2010 年國際生物多樣性年執行戰略[EB/OL].http://www.cncdiversitas.org/cncdiversitas/.
[11]北京達沃斯巔峰旅游規劃設計院.智繪峰景[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9):65-66.
[12] 塞雅爾·沃拉赫,迪昂·塞斯拉爾·斯文森.綜合保護與發展培訓者手冊-在矛盾中尋求和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47-57,143-212.
[13] 侯國林. 基于社區參與的濕地生態旅游可持續開發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