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科由于學科本身的特點,在很多家長和學生心中,乃至學校和教師的意識中,都缺乏必要的重視,在很多學生眼中,地理是副科,在中考中所占份額較小,他們也就覺得不重要,學習積極性自然不高。這就需要教師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學習地理的熱情,使他們在地理課堂上,能興味盎然地主動學習,從而不斷提高自身地理素養(yǎng)。那么,在平時教學中,應該怎樣創(chuàng)新手段,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地理課堂既情趣盎然又充滿實效呢?現(xiàn)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一些個人看法,與同行共討。
一、注重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學習無疑最為重要,學生只有對地理學習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濃厚興趣,才會自覺主動地投身地理知識的研究。因此,教師要瞄準新知教學與學生已有知識結構的連接點,運用契合學生興趣愛好的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將他們引入情境之中,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地理。
例如:在學七上第三章第二節(jié)《多變的天氣》時,可以讓學生回憶淮安一年四季的天氣狀況,讓他們從身邊的天氣談起,他們會更加有興趣。我又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播放了一段關于天氣的視頻,然后請學生站起來說一說淮安的天氣。當一位學生站起來說春夏秋冬的天氣時,許多學生都在積極幫他補充說明。在他們都發(fā)表完意見之后,我讓他們總結一下天氣的特點,有一位學生舉手說:“老師,我認為天氣可以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它是經(jīng)常變化的,有時候在幾分鐘之內(nèi),可以由陽光燦爛變?yōu)闉踉泼懿肌!边€有一位學生說:“即使同一個時間,不同的地方天氣可能差別也很大。”我聽著學生的發(fā)言,看著他們此刻的學習狀態(tài),知道他們已經(jīng)對身邊的地理知識產(chǎn)生了興趣。這樣的課堂是學生愿意參與的,也就是非常有效的。
二、注重培養(yǎng)問題意識,鍛煉學生質疑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為他們營造一個研究現(xiàn)實未知問題的教學氛圍。當然,我們還可以設計一些問題,將學生置身于一連串的問題之中,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使他們樂于學習、勤于發(fā)問。
例如:在學習七上第四章第二節(jié)《世界的語言和宗教》時,我問學生:“你們都會說哪些語言啊?”一個調皮鬼搶著說:“老師,我會好多種呢,你看我精通的有漢語、淮安方言,會一些英語,而日語、韓語,我也會說一兩句呢?”學生聽到他幽默的回答,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我說:“他說得也對啊,那你們還會哪些語言呢?如果說你不會,但是你知道的有哪些呢?都可以站起來說一說。”學生聽了我的提問,立刻就有了反應,他們說了許多自己知道的語言。這樣的提問方式可以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總結,比老師枯燥的講解效果要好很多。在講述接下來的宗教時,我讓學生先閱讀這部分內(nèi)容,然后互相提問,我在巡視時發(fā)現(xiàn)學生提的問題雖然簡單,但是把握住了重點內(nèi)容,這樣就節(jié)省了大量時間,使得他們在課上就記住了這些知識點,不需要花費課后時間記憶。
三、注重學法指導,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在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時,他們由于閱讀理解能力較差,有些東西難以理解,為了應付考試,只能死記硬背。針對這樣的狀況,我們要適當?shù)亟o予學生一些學法指導,讓他們知道怎樣閱讀,才能取得更佳效果。
例如:在學習第二章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時,我給了學生幾個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閱讀,因為他們的目的性很強,閱讀起來也顯得認真了許多,為了找到答案,他們在讀的時候還知道用筆記一記、畫一畫。這樣閱讀效果明顯增強了許多。當我問他們什么是滄海桑田時,他們已經(jīng)可以不看書,就能清楚地講述出來了。
又如在《海陸的變遷》一節(jié)后面有一個閱讀材料《偶然的發(fā)現(xiàn)偉大的假說》,學生看到這種故事形式的閱讀材料,相當喜歡。我沒有說,他們就開始閱讀了,在他們讀完之后,我立刻拋出了一個問題:從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的故事中,你們得到了什么啟示?學生立刻進入思考狀態(tài)之中。這樣的學習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能讓他們學會自主解決問題,比老師單純的講授效果要好得多。
四、注重實施探索性教學,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
在傳統(tǒng)地理教學中,很多教師僅僅關注對學生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而忽略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學中過分關注知識的結果,而對知識的形成過程卻不甚了解。這樣的做法實際上是在逐漸磨滅學生探究的個性,扼殺和摧殘學生的智慧。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更要重視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讓他們掌握探究的科學方法,自主探究從而生成屬于自己的科學概念。這樣,學生的創(chuàng)新個性和主體意識才會得到強化,他們獲取的知識才是富有生命力的知識。
例如:在學習第一章第一節(jié)地球和地球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時,我讓學生根據(jù)古人的說法,先想象一下地球的形狀,因為我國古代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說法。之后,再展示地球衛(wèi)星照片,讓學生消除疑問,確認地球是球形的。然后可以讓學生討論分析:從人類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由于教師在前面進行了鋪墊,很多學生自然有話要說,他們有的說:“科學家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過程真正是漫長的,充滿了艱辛。”還有的說:“我們要有質疑的精神,要學會自己探究未知的東西,不能僅僅相信一兩個人的說法。”我聽著學生的話語,深有感觸,他們通過學習簡單的地理知識,就能感悟到深刻的東西,的確值得我敬佩。
總之,要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鍛煉他們的質疑能力;給予適當?shù)膶W法指導,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我們要確定教學目標,科學組織教學,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樂學、愛學,這樣,地理課堂的高效才能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