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其對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應具備基本專業知識能力外,還應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與實訓相融合,使學生走出去,獲得從事新聞采編工作的基本技能,為培養高素質新聞專業人才打下基礎。作者分析了促進新聞采編專業課程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指出了高職院校在新聞采編專業課程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就高職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課程文化建設,從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實踐、教學評價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構想。
關鍵詞: 課程文化建設""" 教學理念""" 教學模式""" 教學實踐""" 教學評價
一、加強高職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課程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社會對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要具備基本的專業知識能力外,還應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與實訓相融合,使學生走出去,獲得從事新聞采編工作的基本技能,為培養高素質新聞專業人才打下基礎。因此,這就提高了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不僅傳授基本的課程內容,而且提升課程文化建設。只有對課程文化建設加以重視,才能更好地培養順應時代發展的并有著較強專業技能的全方位人才。
(一)從培養目標來看
傳播學是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學生了解該專業的初始課程。傳播學介紹世界和中國新聞傳播歷史和發展,講授新聞傳播學在當代社會的重大意義,是了解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知識的開始,也是培育人文精神和文化建設的體現。在新媒體的形勢下,高職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能夠適應我國新聞傳媒業發展的需要,適應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的需要。掌握新聞采寫、新聞編輯、新聞策劃、新聞評論等各方面的理論知識及實踐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為本”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二)從課程設置來看
課程文化建設實際上是從文化角度對課程改革進行的文化價值判斷。課程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基本問題是課程文化建設的基本問題。在課程設置方面,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課程應涉及傳媒行業各方面的核心技能,使學生達到“坐下來能寫、站起來能說、扛機器能拍、進機房能做”的職業要求。學生不僅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所需課程,而且通過對專業課程知識的學習,開闊視野,觸類旁通,了解和本專業相關的知識,提升文化素養,實現培養目標。
(三)從學生的就業發展方向來看
不論哪一門課程都有其文化內涵和文化底蘊。從傳播學這門課程來看,其文化內涵深而廣,學生如果能理解這門課程的文化深度,那么就能有更好的就業空間。具有文化內涵的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人才,在未來工作中應該具備更強的交際能力和采編能力,才能有效完成工作任務,開拓職業空間。
(四)從高職課程改革來看
“先學后用”的傳統課程教學模式已無法體現當今高職教育的特點。在專業技能教育中,應更多融入文化內涵,打破傳統課程安排模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學生自我學習意識。如果在專業學習中滲透文化內涵,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專業知識,更能提高學生文化素養、職業操守,激發學生無限的學習樂趣,為之后職業生涯的選擇注入活力。
二、加強高職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課程文化建設的主要探索
(一)從教學理念層面豐富新聞采編專業課程文化建設
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核心課程——傳播學,是一門交叉性非常強的課程,從不同視覺探視整個世界的發展。不僅要求教師和學生都具備廣而深的知識結構,而且應掌握除本門學科之外的其他類型學科,如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實現各學科知識的融合。通過專業知識和非專業知識的融合,讓學生更客觀理性地認識到當今世界所處的媒介環境,避免媒介環境的負面影響。隨著現代媒介的日益豐富和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要求傳播學在教學過程中既教會學生如何面對面地交流,又讓學生懂得如何正確使用各種日新月異的媒介工具。通過對虛擬工具的使用,為學生創造更多的交流機會,提高溝通協調能力,從而使學生理解傳播學的發展,加強傳播學的課程文化建設。
(二)從教學模式層面充實新聞采編專業課程文化建設
1.將文化教育內容貫穿教學過程之中
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過程,兩者缺一不可。不論在何種教學階段,都應將文化教育使內容納入其中。如傳播模式的學習,結合每種傳播模式的形式、內容及過程,將其放入具體環境中選擇何種模式,使學生在未來工作中知道如何利用傳播模式引導輿論。
2.提升學生職業綜合技能以適應市場需求
高職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應該突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特點,這樣才能使高職新聞專業在將來的發展道路上呈現良性循環。新聞專業的實踐教學目標、培養目標及課程目標都應適應市場需要、企業需求和崗位要求,教學內容應突出實用性及實效性,實踐和實訓相結合,強化培養學生崗位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使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同社會需求同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高職新聞人才要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拓展能力,這就要求提升該專業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構建一個以綜合能力為本的人才培養模式。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責任意識、團隊合作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的采編能力、判斷能力、思辨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等。
3.實現師資隊伍綜合素質的改變
不論是高職院校還是高等院校,師資隊伍建設都是保證教育質量的核心環節。當今新聞教育事業需要的師資不僅應具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還應具備良好的道德品格修養和職業操守,既要掌握本專業的學科知識,又要了解與本專業相關的其他學科的理論知識。高職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需要建設一支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引進一部分具有豐富經驗的人員,充實教師隊伍。專業教師要有在媒體從業的經驗,并且方向多元化,不能僅側重于專業理論教學,還應側重于專業技能培訓,使其發展成為“復合型”的新聞專業教師。
4.豐富專業知識之余思考現實問題
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反思現實問題,既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又使之不局限于課本知識,從而養成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處理社會中的實際問題的習慣,這正體現了高職教育目標。例如學習完傳播學中的“流言理論”、“沉默的螺旋”、“意見領袖”等原理后,可以結合社會上的新聞事件,運用這些原理進行分析,分析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既強調事件的理論意義,又注重事件的現實意義,為以后類似公眾事件的處理提供參考,從而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這些理論,在未來工作中更為理性地處理相關事件。
(三)從教學實踐層面提高新聞采編專業課程文化建設
高職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是具有強實踐性的專業,融合了多學科知識。在學時有限的情況下,應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明確學生自主學習的位置,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把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訓相結合,實現教學目標。
校內實踐是理解理論知識的基礎,是學生走向實踐崗位的基本,因此,高職院校應加大實驗設備的投入,完善校內實踐條件,實現與就業的零距離。可利用原有校園媒體平臺,創辦廣播站、校園電視臺、校園網站、官方微博等,合并打造為統一的校園新聞多媒體中心,也可建立新聞采編中心、發布中心等部門,形成多渠道各部門協同工作機制。這一平臺的建立不僅可以成為學校對內對外的宣傳窗口,更能成為學生在校園內進行新聞采編的實踐基地。為了彌補校內實踐的不足,應充分發揮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產學教的辦學特點,與本地新聞媒體合作,建立實訓基地。組織學生到實訓基地參觀,加深學生對新聞媒體行業的理解,得到感性認識。利用校內實訓基地、實驗設備、與企業項目相結合,讓教師、學生承擔一部分工作任務,實現行業訓練,讓學生提前融入媒體生活,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鍛煉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工作責任感和職業精神,把握媒體發展方向,為自己定位,為找準職業目標做準備。
(四)從教學評價機制層面推動新聞采編專業課程文化建設
在組織實踐教學的基礎上,根據高職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教學特點,盡可能結合職業崗位標準,實施項目化教學,以崗位需求和職業能力為依據,構建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考評機制。構建“模塊化”的實踐課程體系,按照各種多媒體的媒介性質搭建實訓課程模塊,注重學生新聞綜合能力的訓練。根據崗位標準和技能要求,按照不同媒介的職業標準進行考核。構建“領域化”的實踐課程體系,為滿足學生就業所需,實踐課程的設置應貼近市場和企業的需求,進行專項實踐訓練,提升整體素質,從單項技能、綜合技能和職業素養等方面進行考評。
參考文獻:
[1]張鴻.葉艷芳.淺談新媒體時代高職高專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建設[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72).
[2]褚廷有.強化職業能力訓練突出高職新聞專業辦學特色[J].遼寧高職學報,2007,(15).
[3]王瑜.新聞采編專業的實踐教學研究[J].新聞知識,2013,(64).
[4]劉純怡、李昌.“家樂福事件”的傳播學分析[J].新聞世界,2008,(12).
[5]蔣夏蘭.淺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傳播學教學理念[J].雞西大學學報,2013,(27).
[6]熊江、母華.新形勢下高職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建設構想[J].教育教學研究,201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