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新課改形勢下,怎樣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從而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經(jīng)過幾年的教學實踐,作者從生活化教學的內(nèi)涵、教學過程、教學形式回歸生活三方面進行探索。
關鍵詞: 物理新課程""" 生活化教學""" 教學過程""" 教學形式
物理是一門具有很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學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感到很難學,容易產(chǎn)生厭學情緒。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要多提供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時間和空間,通過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方案、驗證、觀察、分析、類比、抽象、概括等探索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傳統(tǒng)教育教學模式過分強調理論知識的重要性而忽視學生的實際興趣、思維方法、創(chuàng)造性和終身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怎樣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體現(xiàn)“生活化”的理念,提高課堂生活質量,滿足學生對各種生活的關切,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回歸生活,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初中物理,提高他們科學探索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從以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生活化教學的內(nèi)涵
生活化的物理課堂至少應該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課堂教學內(nèi)容要力求體現(xiàn)學生生活,并能夠有效指導學生生活,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二是課堂教學形式——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形式——必須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必須是學生憑借生活經(jīng)驗能夠容易感知和有效參與的。
二、教學過程回歸生活
由于課本上的內(nèi)容總是一成不變的,不能緊跟社會發(fā)展,因此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從現(xiàn)實生活入手,把學生身邊的例子引入課堂、導入教學。教師可以編一些小故事引入新課。例如:在講“運動和靜止”時,我編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我乘車去某地辦事,遇到一高一矮兩個學生。那天車里很擁擠,上車后,矮個子說:車怎么還不開。而高個子說:車早就開了。請同學們想一下,他們根據(jù)什么得到了不同的結論呢?”
三、教學形式回歸生活
造成物理知識枯燥,脫離生活實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學形式過于單一,教師只憑一張嘴和一支筆,機械地單向灌輸書本知識,造成物理課教學缺乏生機和活力,導致物理課堂教學效率低下。要改變這一問題就要使教學形式回歸生活,用生活化的教學形式豐富課堂教學。我嘗試運用以下幾種生活化的教學形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1.實踐法。我在實踐法中應用模擬生活法。模擬生活法是一種通過模擬發(fā)生在身邊的事例理解課本知識的方法。如在《光的傳播》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投影儀把光照射在屏幕上,通過兩只手的變化,在屏幕上形成狗、大雁、小白兔、蛇等有趣的影子。還可以利用燈光、大小不同的三個小球演示日食、月食等自然界中的神奇現(xiàn)象。這些小實驗既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又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文藝法。“文藝法”就是把魔術、實驗、多媒體、電視、電影、科技錄像、閱覽室、科技活動室、實驗基地、野外實踐活動等引入物理課堂教學的方法。例如:在初中物理第一課上,教師為學生做了彈紙片雞蛋落入水杯,經(jīng)過摩擦使纖維繩因帶電排斥而分散開等有趣的實驗,給學生展現(xiàn)了一個豐富多彩的物理世界,激發(fā)起學生探索物理知識的興趣。又如講“物體的沉浮條件”,教師先做一演示實驗:將一木塊浸沒水中;將一鐵塊浸沒水中;將一懸浮體浸沒水中,并提出物體沉浮條件是什么。三種情景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迅速進入課題思考。
3.研究法。“研究法”作為科學學習中一種具體的學習活動,就是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方法,這無疑在教學中注入了新的活力。“研究法”作為一種學習方法,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在初三第15章歐姆定律的教學中,實驗桌上分別放了小燈泡、滑動變阻器、電流表、電壓表、開關各一只、電阻器三只、干電池三節(jié)、導線若干,教師先讓學生觀察實驗桌上的實驗器材,了解每一器材的規(guī)格和作用,然后要求學生連接成一個電路改變小燈泡中的電流。有的學生增加或減少電池節(jié)數(shù),有的學生采用串聯(lián)滑動變阻器,有的學生再串聯(lián)一個電阻器,都達到了目的。接著教師引導在實驗過程中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許多小組重新進行了探究,有的小組得出加的電壓越大,燈中電流越大,有的小組得出接入電阻大,而流過燈的電流小,再經(jīng)過多次實驗觀察和驗證才統(tǒng)一認識,得到小燈中的電流與所加的電壓及電阻有關系的結論。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改變學科本位,以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為教育目標,著眼學生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體現(xiàn)“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通過讓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現(xiàn)象,探究其內(nèi)在的本質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我正是從這一標準出發(fā),通過物理教學回歸生活,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全面提高了學生理解、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教育部,2003:4.
[2]何善亮.物理實驗教學與研究性學習整合的思考[J].湖南:實驗教學與儀器,2004,(21).
[3]曹洪坤.初中物理新課程教學開放性的探析[J].云南:教育研究,2007,(5).
[4]潘盤新.初中物理新課程教法和學法的探索[J].江蘇:常熟高專學報,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