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學校教育中,體育課程教學的全部內涵和意義就在于——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對學生一方面進行體能和技能方面的訓練與培養,另一方面開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與發展,幫助他們逐步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和可持續學習能力,為促進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現實教學中,一些學校及體育教師重視體能技能教學而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無意中讓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形成了不應有的心理障礙現象,如過于緊張、憂愁、焦慮和壓抑等不良情緒。這種現狀應當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和深刻反思。如何才能有效糾偏改錯呢?本文結合初中體育教學加以闡述。
關鍵詞: 初中體育""" 思想健康教育""" 學生全面發展""" 實踐與思考
現代社會充滿日益緊張的競爭氣氛,這就需要生活在其中的每一個人都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理論和實踐表明,心理健康是人們從事學習、生活、工作和其他社會活動的基本條件。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促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它是對原有體育課程進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標的一門課程。”也就是說,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寫進新課程標準,是一種具有戰略指向和戰術指導的創新之舉。我結合初中體育教學實踐與思考,試作探討,以期收獲一些商榷和指教。
一、體育教學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現代“健康”的科學定義:“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三方面都完好的狀態。”早在17世紀英國教育家洛克提出了“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體”,首次把生理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提高到了一種理論高度加以闡述。其實,體育課程教學蘊含極其豐富的心理健康元素,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
1.磨礪意志,提高品質。體育教學的每項內容都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學生為了實現預期目標,必須為之付出艱辛勞動,其意志品質和性格特征從中得以磨煉與升華。
2.宣泄情緒,調適心理。由于社會和家庭的期望值過高,學業競爭和負擔較重,現代學生的心理壓力較大,常常表現為孤獨、焦慮、抑郁、敵視和恐懼等消極心態,如果適時參加一些如球類、田徑等體育活動,則能達到減緩緊張和轉移情緒的效果。
3.培養情趣,陶冶情操。體育運動不僅遵循力量、速度、靈敏、柔韌和節奏等特殊要求,而且大量運用和諧、對稱、統一、節奏和造型等形式美法則,致力追求造型優美、技巧嫻熟、柔韌有度和動作舒展而有節奏,能讓學生從力與美、樂與舞的欣賞和感悟中獲得享受與熏陶。除此之外,體育課程教學還有助于學生發展個性、完善自我,有效培養勇于進取、團結協作、公正競爭等意識行為和精神品質。
二、如何把訓練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滲透與融合
1.在善教樂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教育是一項充滿情感性的藝術實踐工程,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知識和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體育課程教學更是如此。比如,田徑運動是各個年級段的必選內容,教師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多元化教學活動,注重培養學生堅強勇敢、吃苦耐勞、堅韌不拔、奮發進取的心理品質。再如球類體育教學活動,無論集中學習、分組訓練還是開展競賽等形式,教師都可引導學生學會關愛他人、顧全大局、奮勇拼搏、和諧協作,并逐步形成爭先創優和“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意志。此外,教師要在綜合把握學情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的體育形式對學生進行“理療式”教學:對于焦慮癥的,可選擇球類趣味性較強或“投其所好”的項目;對于抑郁癥的,可組織技巧性較強的集體活動項目;對于神經衰弱癥的,可選擇自行車、太極拳等重意念且強度適中、節奏較慢的運營項目等。
2.在科技運用中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多媒體技術自在校園登堂入室以來,以先進獨特的優勢功能為各類教學發揮了無可比擬的支撐作用。體育教師應當充分借助它,對學生進行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對那些體育基礎較差、學習能力不強的潛能生,可通過“緩放、定格、回放”等方式,幫助他們在強化訓練中重拾信心;對于那些學習品質欠佳的“問題學生”,可經常播放一些大型賽事和體育盛事等事跡,逐步激發他們對體育課程的學習情趣;對于那些“自我型”學生群體,可借助多媒體播放一些合作性較強的集體運動項目,逐步讓他們從中感悟“協同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此外,體育教師要通過多媒體經常向學生開展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性教育。比如,可根據實際情況和學生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并演示各類體育運動中人體主要器官和血脈前后發生變化的原理與現象,進行必要的知識輔導,為學生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身心保障。
3.在和諧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體育教師應當擁有娛樂節目主持人的情感藝術,引導、呼喚和靈活選擇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課堂教學打造成“快樂大本營”,在和諧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在教學縱箱分腿騰越內容時,教師不必急于示范,而要通過提示讓學生觀察眼前是什么器械、如何跳過、有沒有玩過類似的游戲等。讓學習小組討論“該怎樣練習?應當注意什么問題?”在自行學練中激勵學生大膽創新。最后,組織學生評委就安全意識、認知程度、團結協作、創新動作等方面,對各組練習過程進行評比。筆者經常運用這種“問、答、議、練、比”的教學方法吸引和拉動,即使平時對體育不感冒的學生也難以抗拒如此誘惑,哪怕體育“瘸腿”生也會躍躍欲試。他(她)們在自由、快樂和互動之中一旦克服了心理恐懼等障礙,就會“不用揚鞭自奮蹄”,逐步走向健康體育心態的良性發展之路。
總之,體育課程教學充滿了無限的情感藝術和智慧元素,只要我們堅持做到以生為本、勇于實踐、善于創新,就一定能在訓練教學和心理教育方面獲得“雙豐收”,為發展健康體育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