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在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由于小學生閱歷淺顯,思維水平有限,對知識的學習很大程度上依賴自己的喜好,對自己身邊熟悉的事物興趣濃厚,而對那些理論性偏重的知識具有天生的抵觸心理,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將知識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聯系起來,讓數學知識嫁接在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中,從而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養成發現慧眼,感受數學知識源于生活
生活是各種知識的大熔爐,生活中的數學知識俯拾皆是。在教學中我們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積極發現身邊的數學現象,將數學教學寓于平常的生活實踐中,讓學生面對自己熟悉的自然現象,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對新知的學習,自然地將新知納入認知結構中。如我在教學“平均分”的知識時,通過談話導入:今天是傳統的中秋佳節,小明一家4口人賞月,媽媽來分月餅,她將月餅分成一樣多的4份。我拿出其他物品,同樣要求學生將其分成分量相同的幾分,最后點題:將物品分的相同,一樣多,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平均分”。由于學生對月餅及身邊的物品非常熟悉,教師又讓他們平均分配,因此他們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再如我每年在上一年級第一節數學課的時候,總是先引導學生觀察圖片:5個同學在打籃球,3個同學在踢毽子,還有2個同學在做航模等,讓他們感受自己也將參與到豐富的校園活動中,讓學生對數字有了直觀的認知。同時,我還讓學生觀察自己的教室,讓他們數一數教室里有多少個同學,有多少個窗戶等,然后再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參觀校園,更具體地體會數學,最后告訴學生:“剛剛接觸的都是數學,數學知識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從而讓學生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調動他們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認真研習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學生對自己熟悉的現象興趣濃厚,他們在學習中也會給予較多的關注,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搭建有效的平臺。
1.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近數學。
學生對與自己密切相關的事物總是興趣濃厚,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將所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事物聯系起來,為學生營造自然輕松的氛圍,吸引他們樂此不疲地開始數學學習。如在教學“比例”的知識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大家知道我們每個人的身體上都有許多有趣的比例嗎?將自己的拳頭翻滾一周,其長度與腳的長度之比約等于1∶1,一個人腳的長度與身高之比大約是1∶7,知道這些有趣的比例關系很多好處,如果我們到超市去買襪子,只要將自己的拳頭在襪子上繞一周,就很方便地知道這雙襪子對你是否適合;假如你是一個大偵探,只要根據罪犯腳印的大小,就可以很方便地知道罪犯的身高了……實際上,這種有趣的比例關系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學習有關比例的知識。這樣的方式導入新課,貼近學生實際,學生很感興趣,不僅對新學知識產生了親近感,還加深了對新學知識的理解。
2.科學整合教材,讓教學貼近生活。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確實體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需要,靈活處理教材,科學合理地重組教材,讓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如在教學“減法運算”時,我結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對教材上的例題進行了整合,不是像以往那樣直接呈現題目,而是通過給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情感認同:假期里,紅紅與媽媽一起到超市購物,她看上了一個玩具(價格38元),一件衣服(價格76元),到收銀臺付款時,媽媽身上帶了240元錢。她會如何付錢?最后還剩多少錢?這里,教師通過這樣一個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將枯燥單調的數字賦以“生命”。學生都有這樣的經歷,因而感覺很親切、很自然,也體會到了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3.挖掘生活資源,讓知識生機盎然。
很多數學知識,學生根本不知道其產生的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具體作用,所以他們對這些知識就會產生陌生感,不能理解知識存在的意義,在頭腦中也就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記。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多地讓學生體驗知識產生的前因后果,理解知識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樣他們就會對這些知識產生深刻的印象。如教學“毫米”的知識時,我開始時引導學生測量書的厚度,學生發現書的厚度不到1厘米,自然就會發現使用厘米作單位時有時會不夠精確,從而想到是否還有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呢?1毫米又有多長呢?毫米與厘米之間是如何換算的呢?這樣處理,不僅讓學生學會了毫米的知識,更理清了知識間的關系,形成了良好的認知結構。
三、善于學以致用,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
學習的根本目的是應用,學以致用也是學生學習的終極目標。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善于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既讓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意義,更提高他們的能力。我在每一次教學完新知識后,都會編制一些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的題目,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如在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后,我讓學生給自己的照片安裝精美的相框,體會周長的概念;在教完“面積”的知識后,我讓學生回家觀察家里的魚缸、蘋果盒、火柴盒等,試著計算它們的表面積;在教完“認識人民幣”后,讓孩子們利用假期或休息日陪同父母一起去菜場買菜等。這些活動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總之,數學是最具生活色彩的學科,每個數學知識都是生活現象的濃縮與結晶,我們在教學數學時,一定要將其置于生活的大環境下,以生活潤澤數學,為學生新知學習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這樣學生學到的數學知識才會生動真實,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