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活躍的英語課堂教學氣氛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期望的,提問是師生互動最常見的手段。本文通過記述和分析一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的實踐,探討如何提高提問質量,以達到積極互動,提高英語課堂學習實效。
關鍵詞: 提問""" 教育敘事""" 大學英語
一
提問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手段,是與學生交流互動的有效方式。“課堂提問是指教師有目的地提供教學提示或傳遞所學內容的刺激,以及學生做些什么、如何做的暗示,從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1]。通過提問,一方面可以啟發學生思維,了解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和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節課堂教學節奏,引導課堂教學按照既定的方向進行。另外,課堂提問有利于給予學生主動發言表達自己的機會,同時給予不愿意主動發言的學生參與的機會。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提問起到了提供語言運用的環境的作用,畢竟在回答老師提問或者向老師提問的過程中,學生都會盡最大能力使用目的語,這種運用對于語言教學很重要。盡管課堂提問有以上諸多好處,但現實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遇到的困難卻是:教師拋出問題,學生沒有回應,原因是不愿意,也有可能是不會或者不敢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因此,為了保證教學的流暢,教師只好自問自答。如此循環,提問的目的沒有達到,課堂氣氛凝滯,學生覺得英語學習無趣,教師也有很強的挫敗感。
學生在課堂上為什么會沉默不語、不愿參與課堂提問呢?王建和張靜通過綜述和問卷訪談,驗證并總結出四大因素:(1)課堂環境因素:緊張、沉悶的氣氛不利于回答問題;(2)老師的因素:教師話語的不可理解性,對學生沉默行為的不可容忍性等;(3)學生的因素:害羞、自尊心,認為搶答問題很幼稚,不自信,焦慮等;(4)文化因素:中國人偏好的中庸態度,沉默是金的觀念,面子問題等[2]。這四大因素中有客觀困難,也有主觀缺陷。
筆者認為影響課堂互動的學生因素或者文化因素都不是教師短時間內可以改變的,教師主觀上能積極做到的就是盡力改變課堂氣氛,提高提問的質量,改善提問的形式,讓學生有回答的欲望和回答的信心,也就是教師應該學會有效提問。“廣義的有效課堂提問是指教師在精心預設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在教學中生成適切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進行質疑和對話,全面實現預期教學目標,并對提問及時反思與實踐的過程”[3]。有效的提問必須“清楚明了,學生能立即理解,有學習的價值,能刺激思考和反應并對進一步學習有利;有趣味性,有挑戰、有刺激;大多數人能夠回答;有延伸性,能引出更深遠更廣泛的答案”[4]。筆者用教育敘事的方法,記述了一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提問的實錄,探討如何提高提問質量,以達到積極互動、有效學習的效果。
二
“教育敘事研究就是教師從自己的教學經歷中獲得意義的過程,其意義的獲得來自對該故事或事件或經歷的感悟和反思:通過研究教育問題,發掘或揭示隱含在這些故事、事件、經歷、行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教育信念,從而發現教育的本質、規律和價值意義”[5]。筆者以下用教育敘事的研究方法,記錄課堂中一個以提問為主的互動案例,展示一次通過有效提問達到師生共融的學習氣氛的一次課堂學習。
課堂教學內容是《21世紀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四冊)》第二課“The Gratitude We Need”(我們需要的感激之情)。課文作者闡述了表達感激的重要性: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感謝,也需要向別人表達感謝。作者的寫作特點就是運用大量的事例,引出自己的觀點或者論證自己的觀點,事例簡單易懂,有作者本人的親身經歷,也有作者聽說、讀到的名人軼事。這些例子有助于學生領會作者想表明的道理,是學生應該掌握的寫作技巧。課文第二部分的三個自然段圍繞“Gratitude is the art of receiving gracefully,of showing appreciation for every kindness,great and small.”展開。在此主題下,三個自然段各有自己的主題句,然后分別用事例論證自己的觀點。文中線索明晰,層次清楚,學生不難發現幾個小主題句及隨后出現的實例論證。
筆者的課堂活動主線設計如下:
(1)布置學生找出三個自然段的小主題句,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2)總結每一個小論點句下面的實例。
三
本文重點說明第一個小主題句后筆者如何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如何用實例論證自己的觀點的。小主題句為:We can perfect our manner of showing gratitude by making it as personal and sincere as possible.
四
從以上實錄,筆者總結如下:
1.有效的提問應該是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了解的問題。
問題本身應該清楚明確,便于學生正確理解問題的內容和教師提問的用意。教師提問的語言也應該清晰可辨,所選的詞匯難易適中。如果學生一時不明了,教師就可以將問題具體化,比如使用例子進行解釋(如上表分析(2))。
2.有效的提問可以是趣味化、情景化的、更能引發學生參與興趣的問題。
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對象年輕、有活力、富有想象力。針對這樣的教學對象,教師的提問應該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盡量貼近他們的生活,以校園、家庭話題為基礎,再適當輻射社會話題,讓學生有想法可聊、有素材可答。提問的一個目的是創造自在活躍的語言環境,提供學生運用目的語表達的機會,最大限度地使學生融入課堂活動,增強語言交際的能力。因此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角,教師只是為學生的發揮創造提供了一個腳本或舞臺。教師創造的情景真實,貼近生活,生動有趣,不僅能增強學生實際交際的能力,還能提高學生參與會話交際的興趣(如上表分析(11))。
3.提高提問的質量,有效的提問應該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問題。
好的提問應該是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引人深思,需要經過一番思考才能回答的問題。好的問題應該是開放性的,答案不唯一,能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有助于營造討論協商的交流氛圍。“當教師使用參考性問題時(提問者并不知道答案的問題),學生使用的語言更為復雜,更接近自然環境的話語”[11]。好的提問能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課堂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學生最愿意積極參與的問題是具有一定挑戰性、需要思索的問題,是解決問題類型的問題。
總之,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動與交流的重要形式。教師在提問時,應本著激發學生興趣和拓展思維、提高英語交際能力的目的,設計有趣、貼近生活或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采用明確清楚的提問方式,鼓勵學生主動用英語質疑、探求、回答,共同創造活躍的課堂學習氣氛,強化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盧正芝,洪松舟.教師有效課堂提問:價值取向與標準建構[J].教育研究,2010(4).
[2]林慧華.樂學始于善誘—大學英語課堂有效提問敘事探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2).
[3]盧正芝,洪松舟.教師有效課堂提問:價值取向與標準建構[J].教育研究,2010(4).
[4]林慧華.樂學始于善誘-大學英語課堂有效提問敘事探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2).
[5]夏紀梅.論教師研究范式的多樣性、適當性和長效性[J].外語界,2009(1).
[6]林慧華.樂學始于善誘—大學英語課堂有效提問敘事探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2).
[7]胡青球,埃德·尼可森,陳煒.大學英語教師課提問模式調查分析.外語界,2004(6).
[8]林慧華.樂學始于善誘—大學英語課堂有效提問敘事探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2).
[9]盧正芝,洪松舟.教師有效課堂提問:價值取向與標準建構[J].教育研究,2010(4).
[10]林慧華.樂學始于善誘—大學英語課堂有效提問敘事探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2).
[11]胡青球,埃德·尼可森,陳煒.大學英語教師課提問模式調查分析[J].外語界,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