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生思想活躍,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關系到國家的發展、政局和高校的穩定。本文闡述了通過調查了解到的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
關鍵詞: 大學生""" 思想道德""" 主要問題""" 原因
一、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思想、不正之風的影響,因此,在看到他們積極進取的主流與趨勢的同時,也要看到存在的問題及嚴重性。
1.信奉“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的合理利己主義。
一些學生認為人都是自私的,把人與人的關系視為交換關系。有的學生公開申明,損人利己不道德,名聲太臭,大公無私可望而不可即,最好是利己不損人。因此,時時處處都從“利己”出發,對集體活動毫不熱情,對同學漠不關心,缺乏責任感,對“人生的價值在于對社會有所貢獻,不在于索取,還是貢獻和享受相統一?”,選擇“不擇手段,只求達到目的”的占13.6%。一旦集體與個人發生矛盾,或牢騷滿腹,怨天尤人,或大吵大鬧,不講道理。這部分同學雖然不經常公開自己的觀點,但在集體活動、生活中表現出的消極態度、抵觸情緒,往往對他人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導致集體紀律渙散,毫無生氣,整體素質下降。
2.理想的低層次、模糊性與信仰危機。
對“你所追求的最高目標是什么?”,回答“處于調整期”的占46.5%,“沒有目標”的占5.2%。在這個問題上,低年級與高年級學生表現有所不同,低年級的學生剛剛經過高考的激烈競爭,實現了上大學的奮斗目標,由此產生優越感,可是一進入大學,找不到新的目標,感到無聊、空虛、迷惘。對“你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狀況如何?”,有22.6%的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只是一門學說,不必強加于人;有25.3%的學生對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局勢下社會主義的前途表示擔憂。對“你是如何看待當前我國的腐敗問題的?”,有4%的學生認為腐敗已是我國社會的不治之癥。對有入黨愿望的學生進行的調查中我們看到,有的學生把入黨作為自己在事業上獲得成功、有所作為的附加因素;有的把入黨作為虛榮心的滿足;有的甚至把入黨當做撈取政治資本向組織討價還價的籌碼。大學生理想上的低層次和模糊性,使他們陷入個人自我的小天地,是一些學生學習上動力不足、政治上不求上進、生活上吃喝玩樂、心理上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3.消費行為的認同,超前消費的傾向有所發展,性愛意識開放。
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受到社會上消費熱潮的沖擊。大學生的消費通常對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考慮較少,而是過多地著眼于同學間的判斷。一些學生擺闊氣、講虛榮、穿名牌、戴金銀首飾,等等,而且在學生中經常花樣翻新地增加一些消費項目。一些學生錯誤地把這些不正當的消費看做是一種快樂、一種派頭、一種價值的體現。大學生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之中,某些人消費方式的變化,必然會引起周圍學生消費心理變化,結果只能造成攀比心理、從眾心理更加流行。而大學生作為一個消費階層,大多數人的消費心理必然會超過其現實的收入水平和實際的承受能力,必然會導致更多的畸形消費現象。對“如果你家庭經濟條件差,無法承擔你足夠的學費和生活費,你會怎么做?”,有19.1%的學生選擇“干脆不讀了”。“你對大學生談戀愛及發生性關系的行為怎樣看?”,選擇“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占16.3%,可見部分學生性愛觀念開放,享樂主義、自由主義意識濃重。
二、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形成的原因分析
1.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的主流及發展趨勢形成的原因。
多年的改革開放,使大學生們具有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高校加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強化了管理,使他們對人生信仰、人的本質、人生價值、堅持集體主義價值導向、道德修養等問題有了比較一致的正確認識,他們多以對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對改革普遍認同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政治態度,其主流是好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能緊跟時代步伐,觀念更新快,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平等觀念、民主觀念、法制觀念、競爭意識、創新意識較強。第二,雖然對現實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滿情緒,但大多能正視社會現實生活,自強自立,積極進取,參與社會實踐,努力尋找自我與社會的最佳結合點,從浪漫走向現實。而且認識到了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和社會對個人需要的滿足應該有機結合。第三,大多數學生具有社會正義感和責任感,能較好地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及各種社會關系,在競爭中追求平等、協作。第四,絕大多數學生能自尊自愛、舉止文明、誠信待人,富有同情心。
2.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形成的原因。
第一,改革開放,使各種社會思潮,一些不健康的社會現象、思想行為等,通過不同渠道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造成了負面影響。面對急劇變動的社會狀況和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部分學生思想情緒不穩定,失落、苦悶、迷茫、惶惑的情緒濃厚,心理壓力較大,對社會和人際關系冷漠,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缺乏,道德滑坡。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政治不感興趣,對社會和人生消極悲觀,缺乏使命感和生活熱情。
第二,當代大學生雖然出生在改革開放年代,但緊張繁重的學習、相對平靜的校園,使他們以一種遠離現實的特殊方式感受時代變革。他們中的一些人經歷的唯一人生競爭就是高考,而他們又以優勝者的良好感覺跨入大學校門,這就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在人生觀、價值觀方面存在的弱點,情感商數偏低:追求理想,渴求知識,但在學習中不肯付出努力,知識緊迫感不強;明白人的價值在于奉獻,價值取向上卻急功近利,敬業意識淡薄;渴望脫離家庭束縛,生活上卻不能自食其力,自立能力較差;希望有一個和諧的人際關系,遇事卻斤斤計較個人利益,知與行不能統一。
本文系長江大學2014年度黨建研究課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