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環境問題是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問題,我國目前國民環境意識淡薄,尚未能對環境狀況有相應的警覺。因此,必須開展環境教育,以轉變舊觀念,培養和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
關鍵詞: 初中生物""" 環保意識""" 滲透方式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隨著經濟改革的迅猛發展,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溫室效應、酸雨、秸稈焚燒、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廢水及生活垃圾造成的塵埃等嚴重地影響人們的生活及身體健康,環境問題成為當今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我國目前國民環境意識淡薄,尚未能對環境狀況有相應的警覺。因此,必須開展環境教育,以轉變舊觀念,培養和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教師在教學時有意識地把知識和環境保護意識滲透到課堂課中,比單純的舉行環境講座更有教育意義。因此,在中學科學課中進行環境教育滲透,不僅能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而且能有效地樹立很好的環境意識。在不久的將來,當學生走上各種崗位,就會成為環境保護的主人。可以說,環保教育是提高全民環保意識,最終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最基本的有效手段。
利用初中生命科學教學,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目的是發揮學生環保意識的能動作用,主動地參與到環境保護事業中。那么,怎樣利用初中生命科學教學,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呢?我在教學實踐中注重采用多種途徑和方法,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培養。
一、讓學生形成“生物圈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園”的基本觀點。
在世界各國倡導“保護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今天,有人認為“人類是地球的主宰”,認為人類可以肆意從環境中索取一切需要的物質。正是由于這種錯誤思想的存在,人類出現了數不勝數的破壞環境的行為?!吧锶κ侨祟惡推渌锏墓餐覉@”,是所有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觀點之一,在生物學教學中讓學生具備這種基本觀點是具體開展環?;顒拥闹匾疤?。
在初一學生入學之初,我就注意培養學生的這種觀點。如在教學人教板《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以下簡稱新課標教材)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時,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形成對生物圈的整體認識。在整章學習之前,我是這樣設計新課導入的:我先為學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給他們一種直觀的感性認識,然后問學生:“地球上不同顏色的色塊分別由什么構成?”待學生七嘴八舌地討論完后,我說道:“正如大家所說,在太空中我們看到的地球是一顆表面有許多種顏色的美麗星球。如果我們到太陽系以外看地球,它只不過是一顆極不起眼的小行星,但我們這顆星球卻有著與眾不同之處,哪位同學知道是什么使我們的地球變得與眾不同?”反應快的學生脫口而出:“地球上有生物?!蔽译S即引入正題:“正是如此,在地球上有數以萬計的生物,正是這些生物使我們的地球充滿生機,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生物在這里生息繁衍,地球表層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從今天開始,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我們的這個家園?!比绱藢氲谝粏卧匀豁槙?,而且讓學生有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意識。在結束第一單元的學習時,我結合教材出現的關于DDT對環境的污染的例子和生物圈Ⅱ號的資料告訴學生:“我們的生物圈是不能替代的,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園,我們作為生活在生物圈中最高等的生物更應該珍惜我們的生存空間,更應該有意識地保護我們的生物圈?!边@樣既能夠使學生形成對“生物與環境”的整體認識,又能夠讓學生形成“生物圈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園”的基本觀點,認識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
二、挖掘教材中的環保內容,有效地在學科教學中進行滲透。
新課程標準突出了人與生物圈的關系,尤其突出了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對生物圈的影響。因此,中學生物教材中體現環保教育的內容很多,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將環保知識融入教學中,充分發揮教材的載體作用。如在教學植物蒸騰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時,要突出水循環的作用。蒸騰作用能夠提高大氣的濕度,增加降水,降低大氣溫度,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另外森林可以減緩氣候的變化等。通過上述知識傳授,可加強學生對植樹造林的意義的認識——一片深林就是一座水庫,從而大大激發綠化祖國的熱情,也為下一節課起到點撥的作用,使學生明白嚴禁亂砍濫伐樹木的重要性。盡管教材沒做具體要求,但是我在講課時從不會忽略教材中科學、技術、社會方面所有內容,有的放矢地對學生加以引導,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這樣學生從中了解及獲取更多的知識的同時,也知道森林面積可以看做是評價一個國家環境情況的一個標準,讓愛護花草樹木和保護美化環境成為一種義務和責任。又如在教學“保護生物多樣性”一節時,知識目標指明“人類對生物生存環境的破壞是導致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主要原因”,在強調其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根據本學科的特點,結合本課時的教學內容,點明由于棲息地遭到破壞,白鰭豚面臨滅絕的境地,進而請學生想想如何采取措施來保護白鰭豚。這樣就可以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愛心和責任感,達到環境保護教育的目的。再如教學“動物在生物圈的作用是”時,可以聯系生態系統的有關知識,強調人作為生物圈的一員,處于食物鏈的最頂端,也應遵循自然規律,保持一定的數量,保護食物鏈,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平衡。作為人類,我們不僅不能破壞其他生物的生存環境,而且要保護生活環境,避免人為地對其他生物造成影響,即人要與自然和諧發展,使學生從動物在生物圈的作用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的角度理解實行保護環境的必要性,進而認同“宣傳愛護植被、綠化我們美麗的城市”的好處與意義。
三、通過實驗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
生物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本研究方法的自然科學,生物實驗教學既是一種科學探究活動,又是生物教學的基本。因此,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是培養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重要途徑之一。例如在教學“觀察蚯蚓”實驗時,可事先安排學生課下到學?;▔旅娴耐寥览锿诰蝌球荆^察蚯蚓的外部形態及爬行特點。當實驗完畢后,告訴學生別忘了將蚯蚓放回大自然中,這樣通過實驗,不僅能培養學生愛護生物、保護環境的意識,而且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四、充分利用當今社會的各種媒體。
差不多每天都會有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報道,如世界各國保護環境的新舉措、當今社會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人類所面臨的各種重大問題等方面的消息。要提醒學生主動通過報刊或網絡關注環保動態,定期了解這方面的信息。這對于學生來講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他們了解發生在身邊的有關環境保護的大事。同時應該鼓勵學生對某些問題有自己的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議,有利于環保意識的激發。
五、僅具備環保意識是不夠的。
“保護環境”不是一句空話,也并不只是少數科學家或科研機構的專門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應具備的基本觀念和意識,每個人都可以從身邊的一些小事做起,為環境保護作貢獻,不能停留在讓學生明確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上,還要通過教育讓學生真正視環境保護為己任,在日常生活過程中自覺自愿地留意身邊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盡量減少對環境有不良影響的行為,并且向身邊的親友宣傳環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中學生愛吃零食,制造的垃圾較多,而中學生環保意識較差,不能將其放到指定的位置,致使校園環境不盡如人意。長期下來,對學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無環保意識的教育。只要稍加注意,就可進行保護環境的工作。我們要讓學生具備這種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意識,自覺地在行動上得以體現。只有這樣,環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實處,對于學生個人將來一生的發展,對于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于保護唯一的生存空間都有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教學中,不能只給學生講環境污染于生態環境的破壞等,使學生產生悲觀、消極的情緒,而是要向學生講清楚: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許多科學家正致力于研究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怎樣通過科技保護環境,怎樣既不妨礙經濟的發展又使環境不受污染等一些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方法和科學技術。例如在講“人的糞尿的處理”一課時,可以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讓學生了解人糞的綜合利用情況(沼氣、生態養魚、生態農業)。
青少年是未來的建設者,也是未來環境的保護者,把環保教育與生物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就可以把中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通過這些渠道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不但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這對于推動“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環保大業不斷向前發展,對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都具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范長壽.中學生物教法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2]張行濤,等編.新世紀教師素養.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張行濤,等編.新世紀教師素養.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