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堂教學是實現教育目標最主要的教學活動方式,藝術的課堂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必要條件。作者主要探討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的理據、原則和構成要素,以期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 小學英語""" 課堂教學""" 教學設計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就強調事前謀劃和設計的重要性。英語既是一門學科,又是一門藝術,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是英語藝術教學的重要特色之一。掌握和研究課堂教學設計是小學英語教師高效教學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一、教學設計的概念
教學設計,也稱教學系統設計,是面向教學系統、解決教學問題的一種特殊設計活動。它既具有設計的特質,又必須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是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之前,對該課教學、該單元教學,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具體情況,預先制定的教學策略、教學思路、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綜合方案。教學設計有四個層次,本文主要論述的是以一堂課為中心層次的課堂教學設計。
二、小學英語教學設計的相關理據
學習是個體在特定情景下由練習引起的能力變化,教學是幫助學生學習的基本途徑。學習論的核心是學習,學習論認為知識是建立在由經驗而獲得的各種基本感覺基礎上的,主張人類的學習模式應該重視學習者的建構和知識的重組,強調不同類型的學習有不同類型的建構模式,主張在教學中使學習者有意義地學習。教學設計正是為了促進學習者有效學習而創造的一門科學,因而學習論為教學設計提供理論支持,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學習理論給設計者提供了學習領域的知識,以及從事學習研究的途徑和方法,學習理論主要闡明學習中值得研究的問題和方向、常用的研究方法和技術等。
三、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一)交際性原則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其功能是交際。英語課堂教學的實質是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的交流;課堂教學設計要緊密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和內容,基于信息溝(information gap)創設有意義的語言情境,設計有意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情境中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完成真實的交際,從而鞏固語言知識達到熟練掌握語言能力的目的。
(二)趣味性原則
有趣味、有吸引力的知識能使識記的可能性倍增。興趣是教學的潛力所在,教學藝術設計可以增強教學的興趣性。教師應根據英語學科和學生年齡特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這樣學生就能從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參與,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三)易學易教原則
聽、說、讀、寫語言技能是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生學習英語要遵循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的語言學習規律。教師在教學設計時,知識傳授不能超越學生現有認知水平,也不能超越教師本人的能力和教學條件范圍。因此,我們設計教學既要符合學生現有認知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又要適合教學條件和教師本人的教學駕馭能力。
四、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構成要素
(一)分析學生和教材
首先要分析學生,分析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的認知水平、能力狀況、學習需要、學習行為和對英語學習的情感表現。其次要分析教材,分析本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準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本課內容在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以前學過的內容和將要學的內容與本節內容的聯系。分析本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水平之間的差別,確定對教材的處理意見,如增減內容、調整順序等,預測本節教學內容與設計對今后教學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重點、教法及教具
課堂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應依據《課程標準》針對自己的課堂教學,結合對學生和教材的分析結果,確定課堂教學目標。它是學生能力發展的具體指標,是評價課堂教學效果的主要依據。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知識目標是指本節課要掌握的詞匯語法等項目,能力目標是指運用以上知識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情感目標是學習本節課內容要達到的育人目的,如尊老愛幼、講禮貌、愛護環境等。教學重點和難點一般是指本節課的語言點和語法項目,重點難點要具體。如何解決這些重難點,要結合學生的特點、教師本人的水平和教學環境,設計教法與準備教具,如TPR法、任務型教學法、交際教學法等。教具是指在該教學方法和教學條件下為促進教學效果而使用的形象直觀的教學用具,如音像、投影儀、語言實驗室,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有利于創造良好的語言交際環境,使學生全方位地感受語言刺激,提供使用外語的機會。
(三)教學步驟和教學反思
目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主要運用基于3P模式的五步教學法,這五個基本步驟是符合認知順序的一個完整教學過程。
Step 1 Revision:復習,用時5分鐘左右,教師設計引導學生進行課前準備的方案。新課的教學引語及導入方案,教學引語要起到“凝神、起興、點題”的作用,導入要精練巧妙。復習要以舊引新,一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復習舊知識,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小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實物、卡片、幻燈、動畫、簡筆畫及表演等方式復習,激發他們學習新知識的欲望。
Step 2 Presentation:新知識的呈現,此階段突出教師的主導性,用時約15分鐘,以教師精講為主,根據教學內容,采用實物圖片、簡筆畫、自問自答、角色表演等方法講解新知識,并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板書內容,適當處理教材內容,教學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Step 3 Practise:練習環節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用時20分鐘左右,教師把時間和練習的機會留給學生,采用師生—生生互動方式,教師針對新的語言知識依次進行示范—全控操練—半控操練—自由操練。在這一個階段因學生練習環節的變化,教師相應地發生轉變,即示范者—指導者—幫助者—評判者。練習的方式有齊讀,讓人人都有機會練習;小組練習或兩人一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發散性思維;個人練習彌補齊讀中濫竽充數的缺點。
Step 4 Production:產出階段,學生基于大量的練習,教師隨機叫幾位學生actout,依據所學知識完成一定的任務,任務可以是重復式的,也可以是對隨學內容的升華,表演的效果可以檢測教學的效果。形式有口頭或書面、游戲和練習冊等。
Step 5 Homework:課后作業部分要實用有效,是對課堂重點內容的鞏固,或對課堂練習不到位內容的彌補。作業既要兼顧聽說讀寫的能力,又要兼顧口頭和書面形式,作業量要適中以半小時內能完成作業為好。
課后反思是教師根據學生、同行及教師本人對本節課的評價,寫出教學中的得失,以便對教學設計及時修改、補充和完善,每一次的反思都是一次經驗的積累。
五、結語
合理的教學設計是順利實施教學方案、調控教學過程的前提,也是確保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體現了教學的目標性和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