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書法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把漢字寫得規范、美觀,而且可以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教育,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小學階段是學生寫好字的關鍵時期,書法教學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同時對他們的品格培養、意志磨煉、情操陶冶、個性發展,以及掌握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更是一種表現人類高尚品質和時代精神的獨特藝術。優秀的書法藝術作品總是飽含作者深刻而真摯的思想感情,表達作者及時代的審美取向,提按頓挫、筆墨情趣而后,能逾千年而不古的是它的美學價值。《顏勤禮碑》的雄渾偉岸,《玄秘塔碑》的錚錚鐵骨,《蘭亭序》的流美雅逸,《張遷碑》的質樸古拙……可以說書法藝術被世人冠以“東方藝術的代表”。書法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徑。在中小學階段,如何通過書法教學充分發揮書法藝術的審美教育功能,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加強書法課審美教育需要哪些內容,應該怎樣操作。下面把我們的做法羅列如下,求教于方家。
1.歷代書法家軼事及書法作品欣賞與審美
書法藝術是最重視承傳關系,而又最講求表現個性大膽創新的藝術門類。歷史上千百年而名垂青史的書法家和書法作品,無一不既具鮮明的個性特征,又滲透濃厚的時代氣息。秦朝的篆書、漢代的隸書、唐朝的楷書、張旭的草書、王羲之的行書等,這些作品都具有很強的藝術震撼力,可通過印刷精美的字帖、掛圖欣賞,也可利用互聯網資源讓學生欣賞。大書法家是孩子們崇拜的對象,在教學過程中講些他們的故事,學生很愿意聽。例如張旭觀看公孫大娘舞劍器而悟出用筆方法,創造出“狂草”;王獻之不滿父親的流美規范,勸父親“大人宜改體”,并且下工夫苦練十八缸水,最終形成自己“大令書體”;宋代的米芾勤奮刻苦,“退筆成塚”,他在對歷代書法家的技法風格進行分析審視的基礎上,獨以八面出鋒的“刷字”風格而光耀書壇、雄視百代……欣賞書法名作的同時,結合這些書法家銳意進取的范例,都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啟迪創造心靈的優秀素材。
2.書法藝術的即興創作表演的欣賞與審美
認識分為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小學生因知識、閱歷等限制,對字帖上范字的用筆方法行筆技巧等理性知識不能準確地分析與判斷。孩子的動作模仿能力強,示范者的一招一式都會在孩子的腦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象,此時無聲勝有聲,蘸墨、舔筆、行筆、出鋒、章法,乃至書寫時氣息的控制,一切盡在不言中。即興表演主要以書法教師、書法家的書寫錄像,讓學生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熏陶成長。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即興表演環節非常受歡迎,場面氣氛熱烈,伴隨著優美的樂曲聲,學生口頭報內容,老師當場書寫,而且真、草、隸、篆各種書體任由你點。學生不僅高興,而且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大大提高學習書法的積極性。
3.學生創作與表現的欣賞與審美
練字除了臨摹古代法帖外,還要學會創作。有種觀念需要糾正,即認為只有練好字了才能創作,其實不然,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發現自身的不足,反過來會促進臨帖。因為在這樣的反復循環中學生的觀察力、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記憶力、表現力都得到提高,而不是一味苦練,孩子沒興趣,要老師家長逼,這樣的方法有違藝術教育的原則。豐子愷先生說得好:“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藝術。”孩子都不想寫了還奢談什么審美教育能呢?“人需要藝術,人人都是藝術家”,讓孩子喜歡,讓他們參與到書法活動中來,關鍵是要為他們創造一個創作、表現的場所。
4.參觀書法展覽或對社區書法藝術的欣賞與審美
見多才能識廣,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美術館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實踐證明,學生對學習書法的熱情是由欣賞優秀作品激發起來的。面對風格各異的作品、筆法的變化、章法結構的安排、墨色的濃淡層次等,平時課堂上說教的內容都“近在眼前”。在這樣的環境里,教育是無聲的,孩子在這里接受熏陶與感染,與書法家作品對話,汲取自己需要的養分。這樣才是健康活潑地發展,而不是只重技能、智力的片面發展,因為人的成長需要各方面的養分。組織參觀可以是學校、年級、興趣小組,建議家長星期天多帶孩子參觀,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力量。把欣賞美、熱愛美變成一種習慣。另外,社區活動中心開展的書畫展覽,風景區等名勝古跡的書法招牌是欣賞學習的對象。
5.硬筆書法與毛筆書法的對比欣賞與審美
硬筆書法與軟筆書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硬筆字側重實用,關鍵要把間架結構排布勻稱、整齊,筆畫清楚,有一定的節奏感。毛筆字除了硬筆字所擁有的特征外,還講究提按頓挫、濃淡干濕、輕重緩急等要素。在教學過程中,加強硬筆字與毛筆字的比較,掌握各字的運筆方法和要領,對全面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6.姊妹藝術與相關學科的欣賞與審美
藝術是相通的,人們把書法比喻為“無聲的音樂”,是“毛筆在紙上的舞蹈”。在教學過程中,要整合多方的教育資源,貫穿音樂、舞蹈、美術、服裝、影視及生活、自然、地理、歷史、文學等學科美的欣賞,包括外國的文字發展史。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綜合,強調要整合多方面的有利因素“為我所用”,激活學生的“審美意識”,以使學生逐漸形成較強的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