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日本的自然與人文地理環境。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掌握區域地理的復習方法;提高學生讀圖、判圖、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與態度目標: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環境觀。
教學重點:
一、日本的氣候形成與地形的關系。
二、日本的經濟發展條件的綜合分析。
教學難點:掌握區域地理的復習方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幻燈片。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分析歸納法。
教學用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區域地理歷來為高考地理的重點、考生的難點,應對哪些區域要素分析,提高復習效率呢?
學生活動:展示學生的復習成果,對比補充。
展示教師的總結提綱,強調區域要素應抓的要點,師生對比成果。
命題規律從考核形式看仍以區域圖為載體,那么區域圖的復習又如何呢?
課件展示:區域圖的復習方法指導,教師強調。(友情提示:抓住重要的點或線。)
二、講授:以日本為例,說明如何進行區域地理的復習。
(一)日本的位置
課件展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和日本的大地圖。
強調記重要的線(130°E—145°E)(31°N—46°N)
形象記憶法:日本的范圍(將四島想象成常見的動物)。
一分鐘消化:學生默記日本的位置和范圍。
課件展示:東亞的地形及日本的地形圖。
(二)日本的地形及火山分布
讓學生聯系“分層設色圖”的讀法口訣,請學生上講臺結合課件分析歸納日本的地形特征,對分析不到的知識點請其他學生加以補充,教師強調。點出日本最大的平原,最大的山——富士山(想象成一把倒置的折扇,圓錐形火山,山頂常有積雪,山麓有小湖,被日本稱為“圣岳”,同時又是一座活火山,分析成因)。
課件展示:日本火山圖。
學生活動:回答火山的成因。(教師提示:日本位于環太平洋構造帶上)
課堂練習:有關日本地形的練習。
(三)日本的氣候
過渡:日本的國花為“櫻花”,這與它的氣候特色相聯系,日本婦女為何穿木屐,撐雨傘?(用學生熟悉的事件引入分析日本的氣候)
課件展示:東京與北京的氣候對比,將圖表形式轉化為坐標圖。
學生活動:同桌討論,如何表述兩城氣候特征,并抽學生回答,教師強調用語準確性。(低溫與寒冷的區別)
過渡:日本城市到處“綠樹成蔭”,“綠化已深入人心”,贏得“綠色王國”的美譽,但為何所用的木材大部分要從外國進口呢?
課件展示:日本綠化景觀及日本木材進口的柱狀圖。
學生思考教師點撥:日本二十幾種有關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的法律對毀林者處罰這說明日本有強烈的環保意識與資源保護意識,正在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作為資源大國、人口大國的我國又該如何呢?適時滲透愛國教育。
(四)日本的資源
課件展示:日本工業主要原料來源:石油、煤炭、鐵礦、棉花(強調記筆記)。
說明他是一個資源小國,而又如何發展成為經濟大國呢?這離不開日本工業的發達。
(五)日本的經濟
1.課件展示:日本工業區的分布。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找出工業區的分布及名稱,并記憶位置。
教師點撥:日本發展經濟的條件。(強調從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兩方面分析)
學生活動:1分鐘,鞏固消化。
課堂練習:中日韓交流。(課件展示:折線圖)
2.日本的漁業和農業:強調以課本內容為主,注意日本地形、氣候與農業的關系。
(六)日本的文化
播放日本文化的視頻,體現東西兼容的特點,加強德育滲透。
三、課堂小結。
學生齊讀,四字歌謠。(歌謠法:總結日本的自然和人文環境)
教師強調: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四、課后作業。
鞏固本節內容,以同樣的方法學習世界其他重要國家。
五、課后反思。
高考地理中區域地理是必考部分,學生往往在復習中不得要領,復習效率不佳,感到十分困惑。通過這節區域地理復習課,學生能夠掌握復習方法,提高復習效率,并能和高考緊密接軌,增強自信心。在這節課中對高考題中容易出現的圖表題給予方法指導,幫助他們提高做題效率。整節課設計完整而豐富,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新理念,使學生充分動起來,將枯燥的文字轉化成生動的圖表、視頻,加深了學生對日本的認識,也改變了傳統教學對復習課的處理。在這節課中充分發揮了電化教學的作用,使學生樂學,教師樂學,整節課的教學效果顯著。但這樣的復習課是建立在學生有較多知識儲備基礎上的,針對一些學習基礎弱的學生還需課后加以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