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課題的研究方向是結合福州美術文化,通過福州本土民間手工藝的創造活動,尋找開發孩子創造潛能的途徑與方式,探索提升學生創造力的不同途徑與方法。課題研究依據《美術課程標準》,前期調查國內外中小學開展的相關藝術活動,形成校內調查報告,開展相關課程研究活動,為繼續開發福州民間藝術文化課程資源提供有效的研究依據。
關鍵詞: 初中美術""" 鄉土資源""" 民間藝術""" 福州傳統花燈
一、美術課標的精神、本課題研究的目的和現實意義
本課題的研究方向是結合福州美術文化,通過福州本土民間手工藝的創造活動,尋找開發學生創造潛能的途徑與方式,探索提升孩子創造力的不同途徑與方法。《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課標》指出: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1]。
《課標》關于“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教學建議:本領域要求工藝教學緊密地與手工制作有關;與各種工具材料相關;與民間美術相關;更重要的是與“傳統”相關[2]。由此我們能夠做出多種有益的教育關聯。這里所說的“傳統工藝”,更多地指傳統技藝和設計文化、地域文化、民間文化相聯系,在一些校本課程和校本教材開發方面有著很大拓展空間……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要點中提到:要拓展校外美術教學資源、充分利用自然和社會文化資源、積極開發地方美術課程資源。本課題研究的意義在于將校內美術教學的有限空間與時間向校外拓展,更全面、更深入地進行藝術教化。以校外特別是福州本土民間藝術資源補充校內課程資源的不足,從而提升孩子的創造力,進一步說,就是以更全面的美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國內同行相關研究現狀綜述
通過前期調查,我們從多方面了解了國內多個地區中學美術課程中本土民間藝術課程資源的開發狀況,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地或具有鮮明地域性特征的地區:
(一)上海松江區張澤中學的馬立濤老師,對民俗與民間藝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挖掘。他從本地的民俗與民間藝術資料的整理中發現,當地民俗與民間藝術特色很多,如刺繡,歷史上影響很大的“顧繡”的根就在松江,還有剪紙藝術、農民畫及絲網版畫藝術、面塑藝術等,都有其曾經生長過的痕跡。在此基礎上,他在美術教學和活動中有意融入這些民間藝術的內容,引導學生關注和了解這種活的民族文化[3]。
(二)內蒙古的美術老師就“民間美術資源在美術教學中的開發與利用”展開了相關的課題研究。內蒙古地區幅員廣大,地域遼闊,文化悠久,藝術氣息濃厚,在傳統民族工藝方面有著優秀的人才。如“青瓷”與玉米稈工藝品都是內蒙古的民間工藝。在地方資源課程的開發中,教師們注重將內蒙古游牧民族頑強團結的民族精神內涵與蒙古族極具地域風情的民族色彩滲透入民間藝術作品的制作風格中[4]。
(三)溫州的林亥珍老師在校本課程中開發了“細紋刻紙”、“歐塑”、“米塑”等地域課程資源。“歐塑”又稱“油泥塑”,是結合堆塑、繪畫與雕刻的藝術手法進行的民間工藝創作。“米塑”是溫州獨有的工藝藝術,結合雕塑、戲劇、紙扎、剪紙、書法、繪畫等多種藝術手法制作的具有地方民俗特點的藝術品[5]。
(四)甘肅民樂縣第四中學的梁杰老師開展了《民樂民間刺繡藝術在中學美術課程中的滲透》的課題研究。梁老師所在的學校是一所農村初級中學,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對土生土長的民間刺繡藝術耳濡目染。針對教學實際情況,其選擇鞋墊、枕頭、荷包等為主要學習內容,循序漸進、由簡入繁,逐步讓學生掌握針法與配色等技巧[6]。
(五)湖南省隆回縣金石橋鎮中心學校在藝術教育校本開發和創新教學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和實踐,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灘頭年畫”與美術教學的整合,以及“花瑤挑花”與美術教學的整合[7]。
三、本課題研究的內容、過程、方法、成果及結論
(一)研究內容
根據以上調查資料表明,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與調整,很多地區都積極結合本地域民間藝術特色形成豐富的校本課程資源,滲透美術教學實踐中。這樣的調查結果給了我們課題組充分的信心完成本課題研究。
作為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福州,其民間工藝更是種類繁多、揚名海外。如脫胎漆器、壽山石雕、福州軟木畫、龍眼木雕、福州絹畫、福州紙傘、象牙雕刻、角梳、角雕、玉雕、瓷塑、榕繡、人造花、漆石、石雕編織等。
結合福州本地域的民間藝術,我們課題組調查了適合整合進校本課程的本土課程資源。
1.福州傳統手工藝“花燈”:福州早在唐代就成為全國盛行花燈活動的十大城市之一。福州的南后街是福州近代花燈制作的發源地,至今仍是福州市花燈手工制作的中心。手工花燈是福州的一朵民間藝術奇葩,它不僅展示了藝人高超精湛的技藝,還濃縮著福州人民的歷史文化和生活符號。福州的花燈品種多樣、色澤鮮艷,獨具福州鄉土生活氣息。
將福州南后街傳統手工藝花燈的欣賞、了解與學習制作作為本課題開發本土課外藝術資源的重要研究對象,結合多種藝術表現形式,不管是制作工藝,還是裝飾制作,都可成為提升學生創造力的切入點。
2.福州的壽山石文化名揚海內外。作為國石,壽山石承載的不只是福州這個地域的形象;作為篆刻藝術的物質載體,壽山石承載的不只是一種石料的名稱。中國的篆刻藝術之所以豐富多彩、流派紛呈,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入印文字的形體美在起作用。要讓學生了解文字的造型美,了解壽山石的材質美,了解雕刻的工藝美。在此基礎上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作出喜愛的作品,如圖章、藏書票甚至擴展到某種版畫的制作,或者淺浮雕的制作。
3.福州紙傘是福州三寶之一,歷史悠久,做工精細,采用油畫、彩畫噴花和絹印等方法,在紙傘上繪制花鳥、山水、人物等圖案,十分雅致美觀。福州的紙傘品種繁多,主要有花傘、明油傘、絲綿紙傘、藍綠硼傘、雙層花傘、絹印彩畫花傘、絹印套色童傘等,將它引入美術課堂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裝飾觀賞效果。
“福州民間藝術”作為鄉土資源引入初中美術教學中,一方面,可以超越狹隘的教育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另一方面,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可以開闊教師的教育視野,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從而更好地激發教師的創造性智慧。
本課題現階段的研究以福州花燈為主。
(二)研究過程與方法
研究對象:福州延安中學初中二年級學生。
研究方法:本課題屬于應用研究范疇,在研究過程中,結合課內理論知識與課外生活實踐,以應用研究為主,結合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觀察研究法、經驗分析法等。
1.通過調查國內各地區民間藝術在美術課堂上的應用及國外課外藝術教學研究等文獻資料,制定本課題的具體研究方法。
2.課題組老師在教學班級中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了解了學生對福州傳統工藝的認識情況。
3.公開課教學:在課題開展初期,我們聯系了多個福州花燈師傅,了解花燈制作的完整過程。通過與師傅們的討論交流,課題組制訂了學習兩種花燈樣式的教學方案。通過上課學習,先讓學生認識與了解福州花燈。
4.專家講座引導學生:花燈師傅現場制作講解,學生了解花燈的基本構架。組織學生學習制作兩種花燈樣式,引導學生通過學到的兩種花燈構架拓展創作思路,設計有個性的花燈。
5.制作成果展示:花燈展示,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請花燈師傅與教師、學生一起討論學生創作的優缺點,探討改進方法。
6.經驗總結:教師與學生一起總結這次花燈制作活動的成果,了解學生對傳統手工藝制作的歡迎度。
(三)研究成果
課題前期的調查結合了《美術課程標準》中對于課程資源開發與地方資源開發的指導性意見,國內不同少數民族地區美術教師對于地方性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國外發達國家對于藝術課程課外拓展的研究與實踐,本地民間傳統手工藝的藝術特色,通過四個方面的綜合調查分析結果,確定了本課題的研究方向。課題組細致地篩選出符合本地初中生藝術素質與學校教學條件的幾種福州傳統工藝,首先以福州花燈為主要內容開展課題研究。
成果一:公開課《花燈之美》成功地將鄉土資源引入課堂,大大提高學生對民間藝術的學習興趣。我們在初二學生中做了一次問卷調查《有效利用福州美術文化資源開發創造潛能》,通過前期的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對福州傳統民間手工藝有一定的興趣。因此,當我們將《花燈之美》作為地方課程資源引入課堂時,激發了很多學生的學習興趣。
成果二:利用講座《花燈制作》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文化傳承。課題組幾個老師通過家人、朋友的幫助,多方問詢,終于找到了兩個制作傳統花燈的老師傅。他們雖然不善言談,但制作技藝純熟、性格純樸、善良熱情,對花燈制作技藝的傳授毫無保留,愿意傾囊相授給我們及學生。多次交流溝通后,我們和老師傅們確定了教學方案。學生初次接觸花燈制作時,要先模仿,熟悉花燈骨架造型特點后再進行創作改進。
即使是分配好的材料,十幾根的竹條、鐵絲、需要剪裁成不同造型的棉紙,在初二學生手里,拼接成型還是有不小的難度。每一個部分需要的竹條長短不同、粗細不同,還需要不時地將竹條扭、拗成不同造型,棉紙要剪裁成大小形狀合適,還要上色,這是相當考驗學生動手能力的活計。老師傅們耐心地示范,教師在一旁輔助講解師傅們的分解動作及竹條成型、棉紙剪裁的要點,務必做到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只有通過認真地模仿,學習并了解花燈制作成型的要點,學生才能在傳統造型的基礎上進行發揮創造。
成果三:通過花燈制作圖片展,提高學生學習民間藝術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最后的展覽部分,由于花燈攜帶不便,容易在攜帶途中造成變形破損,因此我們以圖片展覽的形式展示最后的成果。不同年級的學生都對這樣的大型制作課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要求老師增加手工藝課程。這樣的結果在我們的預料之中,因為課題組的老師們始終相信,經過漫長歲月洗禮流傳下來的這些優秀的民間藝術本身就是扎根于民間、來自于生活的。這些手工藝品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內容,承載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只要有心了解,就一定會發現它的迷人之處,被它深深地吸引……這樣的結果又在我們的意料之外,因為沒有想到在制作過程中,男生們以遠遠高于上普通美術課程的熱情參與了花燈制作,并且完成作品的精細度毫不遜色于女生。
成果四:有效促進課題組成員的專業發展和能力提升。課題組幾位美術教師通過本次課題研究,比較全面地了解了中國各地域民間藝術文化的特征,提高了自身的專業素養。在收集資料、查找文獻的過程中,組員們不斷與各地美術教師交流相關教學經驗,教學經驗的豐富提高了個人的教學能力。
四、問題反思
傳統手工藝制作需要獨立、專注、耐心、細致地完成作品,對這門手工藝的創新,則需要集思廣益,汲取眾人智慧。保留原汁原味的手工藝傳統樣式,將它的地域性特征、民族性特征原原本本地保留下來。這樣的技藝大多在特定的某一個地域或某個民族流傳,因此,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技藝絕大多數以家族傳承的形式保存至今。這樣的傳承形式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長河中可以說是如履薄冰,甚至“命懸一線”,如果沒有合適的傳承人,這些手工藝就如“滄海遺珠”丟失在歷史長河中,后人將無緣相見。
藝術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將中國優秀的民間手工藝發揚光大、薪火相傳。課堂上,通過欣賞、手工、展覽等不同形式,讓學生深入認識祖國的傳統文化,了解民間手工藝術的獨特與優秀,使學生成為民間手工藝術的保護者、傳播者、傳承者。對民間手工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就是賦予傳統文化源源不斷的生命力,使之在一代代中國人手中生生不息、發揚光大。
欠缺與不足:花燈制作作為一個比較大型的手工,允許學生自由選擇分組合作或獨立完成。動手能力強并且有耐心的學生大多選擇獨立完成,而大部分的學生選擇分組合作。從花燈制作最后完成情況來看,獨立完成的作品基本型制作精致,創新部分欠缺,花燈變化不明顯。而合作完成的情況則相反,基本型制作相對較粗糙,但是創新部分變化比較明顯。
根據本課題研究,在中學美術課中增加鄉土民間藝術教學課程是有現實意義的。在課程設計上,需要細化“認識了解、模仿制作、創新變革”三個方面的課時安排,做到學會、學好、學精。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1-9'FA'1.1.2).
[2]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1-9'FA'3.1.2.3).
[3]馬立濤.淺談民間藝術在中學美術教學活動中的應用.上海張澤中學網站.http://www.zzxx.sjedu.cn/xyqk/201212/376760.shtml.
[4]王亞欣.淺談蒙古族民間美術資源在中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內蒙古師范大學.http://www.doc88.com/p-911950271527.html.
[5]林亥珍.小學美術課堂進行民間美術教學的研究.果實網.http://xxms.guopei.guoshi.com/html/class/160/2012-04/job30936.shtml.
[6]梁杰.民樂民間刺繡藝術在中學美術課程中的滲透.甘肅民樂縣第四中學.http://www.docin.com/p-231905239.html.
[7]陳富昌.運用民俗文化藝術創新中小學美術教學.中國藝術報.http://www.cflac.org.cn.
課題名稱:《有效利用福州美術文化資源開發創造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