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中英語教學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時期,它不僅對高考成績有重要的影響,而且影響學生日后在工作生活中的英語交流。新課程標準下的英語教學,為傳統英語教學模式提供了改革的方向。本文通過對新課標下高中英語教學現狀的分析,結合實際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設性的建議,為打造高效高中英語教學課堂開辟了道路。
關鍵詞: 新課標""" 高效課堂""" 高中英語教學
1.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教學目標單一。
高中教學的好壞,對于師生來說有深遠的影響,就現實情況而言,它決定著學生能否進入高等學府,進而畢業后能否找到一份適合的工作。因此,在高中實際英語教學中,毫無疑問地說,廣大師生更注重的是學習成績,并非學習能力的實踐與應用。教學目標的單一化,使得英語教學越來越接近于古代的“八股文”,形成學生只會背詞匯、記句型的局面。長期的死記硬背消磨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同時學生的積極性受到了挫傷,不利于英語高效課堂的打造。
1.2教學模式僵化。
雖然大多數高中學校都積極落實新課程標準,但就目前了解的情況來看,由于時間短暫及沒有良好的榜樣作用,大多數學校不敢貿然進行改革。因此,新課標的實行僅限于表面,內在還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即教師授課、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一局面并沒有得到有效的緩解。即使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提問,最后總結依然按照標準答案,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教學模式的僵化導致學生思維模式的僵化,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同時對素質教育產生消極影響;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課堂教學效率因此而大打折扣。
1.3教學水平低下。
教學水平低下是限制英語高效課堂生成的主要因素,它的限制性來自于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首先是學生的因素,進入高中后,英語教材較初中更深奧和系統化,對于基礎不扎實的學生來說,復雜的英語語法無疑是一大難題,致使學生自信心受到打擊,不愿意用英語交流,甚至產生厭惡英語的情緒。其次是教師方面,由于高考的壓力,使得教師偏重于知識的傳遞,忽視學生的想法,不能及時與學生進行交流,造成學生難題的堆積,影響學習進度。同時,由于教材是幾年一換,教師習慣用積累的經驗教導學生,忽視與時代的同步性,缺乏時代性的知識注定是要被淘汰的,由此阻擋英語高效教學的發展步伐。
2.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英語教學策略
2.1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自信。
新課程標準最突出的一點是要求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這同時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最能培養學生個性化的就是在課堂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理解自己是課堂的主人翁,明確自身的責任和義務。在高中階段,學生已經有了較成熟完善的思想,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由組織課堂學習。但放手并不等同于學生可以胡作非為,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在課前對課文內容做好充分預習,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如果學生一個人無法獨立完成,可以尋找同學結成小組進行討論分析,然后根據課文內容,分批上講臺為同學進行知識講解,不僅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還考驗學生的臨場發揮能力。當然,教師也要在此基礎上對學生講述的知識點進行補充和完善,對于表現好的學生要不吝嗇夸獎,幫助學生樹立強大的自信心,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2.2多元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此可見,單一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新課程標準下的英語教學,需要引入更多的教學模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構建高效課堂。近年來,多媒體技術發展迅速,某些高中學校相繼引入,尤其是英語教學,更需要多媒體技術的輔助。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一些短小的視頻或圖片供學生欣賞,或者從網上搜集國外的文化知識與學生共享,讓學生在緊張學習之余得到放松,增強學習英語的熱情。另外,還要明確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與人交流,因此,實踐能力的培養很重要。在英語課堂中引入情景教學模式,讓學生進入角色展開對話,在矯正學生的英語發音的同時讓學生在表演中得到積極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3提高教學水平,增強師資力量。
雄厚的師資力量是打造高效英語教學課堂的基礎。因此,高中英語教師應不斷完善自我。教師要明確英語教學的宗旨,避免為了考試而不停講課的現象,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例如,教師在講課時適當插入一些國外的風俗文化,讓學生了解語言學習的背景,從而理解英語與漢語的差異,有助于學生對英語的進一步學習。同時,學校應實行教師年度審核制度,每年對教師的能力、素質等進行評估,對于不合格的教師給予相應的懲罰,增強教師的危機意識,使教師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彌補自身的不足,給高效課堂的創建提供后備保障。
3.結語
要打造高效高中英語教學課堂,就必須順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同時師生要共同努力,以更好地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張婷,曹少卿.任務型教學模式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2011(24).
[2]李箭.中小學英語課堂“偽任務型教學”的形式化問題[J].教學與管理,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