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話語整合是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及大眾話語的力量博弈。話語體系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傳播和表述的載體,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必須重視話語整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面臨著諸多新課題,其中話語力量的分散是重要方面,這主要體現在:政治話語力量的弱化、學術話語力量的滯后和信息時代大眾話語力量的崛起。從話語整合的角度看,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主導地位,必須注重話語建設,通過提升政治話語影響力、推動學術話語的協調作用和促進大眾話語的理性回歸,增強對社會生活的說服力、解釋力。
〔關鍵詞〕 話語整合,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主導地位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4)01-0015-05
〔收稿日期〕 2013-11-11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BZX010),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13JD710016),負責人吳學琴。
〔作者簡介〕 胡春陽(1974-),男,河南信陽人,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意識形態發展。
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意識形態層面上表現為,作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核心的馬克思主義面臨著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各種社會思潮的沖擊,是否能夠鞏固其主導地位與民族、國家和政黨的興衰成敗息息相關。而話語體系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傳播和表述的載體,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就必須重視話語整合,通過調整話語內容和表達方式,促使不同話語的互動,提升意識形態話語的影響力。
一、話語整合中的三種話語內涵
“話語”一詞出自拉丁文,意指對事物的演繹、推理和述說的過程。法國后結構主義語言學派的代表人福柯把話語看作言語與語言相結合的復雜的具體社會形態,是與各種社會權力關系緊密聯系的具體言語方式。隨著20世紀西方哲學的“語言學轉向”,“話語”概念從語言學拓展到哲學領域,作為哲學范疇,它強調“話語”的社會實踐性以及對于思想的建構意義。話語具有信息傳遞、思維規范和思想教化的功能,言說者常常依據一定的規則將其存在的價值理念進行傳播,以此確定其社會地位并對其他話語主體產生影響,具有明顯的意識形態的功能。根據話語的形式、來源和社會地位的差異可做不同的分類,本文探討的“話語”則是從話語來源的角度將其劃分為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
美國政治傳播學家丹·尼謀認為:“政治就是談論。” 〔1 〕 (P415 )大多數情況下政治行為主要靠言說與交流來進行,政治的實施離不開語言,在此基礎上就形成了政治話語。政治話語本質上是統治階級集團為了維護自己階級利益將自己的價值觀和利益訴求貫穿在話語之中,并通過一定的政治和制度保障,利用各種傳播媒介傳播、滲透和灌輸以期教化民眾,并為政治系統提供運行的價值趨向和總的規則。政治話語具有傳播、政治認同、行為鼓動、議題設置、闡釋與聯系等基本功能。在我國通過政治話語的形式強調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優先性,使其合法性功能和調控功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學術話語則是指具有一定學理支撐并由特定概念、語言、范疇等構成的話語,具有較強的規范性、學理性和科學性,往往隨著人類實踐的發展和科學研究的進步而不斷拓展其內容。學術研究因為是在一定的專業范圍內進行的,所以必然涉及一些專用話語,非專業人員往往難以準確理解,僅有少數學者、專家和研究人員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從話語對象來看,學術話語既包括學者自身意見的闡述,又有學術研究成果、論文和報告的形式。作為知識傳承的載體,學術話語一方面強調學術研究成果的應然性,并對社會實踐進行系統總結和理論創新,為社會進步提供新的方向和動力,形成具有指導意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另一方面學術話語還具有較強的主體性——“專家意見”,學術精英往往通過專業學術上的權威性和學科的壟斷性掌握著學術的話語權,甚至通過話語技巧的轉換使“學者的話語”變成了“學術的話語”。 學術話語的這一特征既有可能成為論證政治話語合法性的工具,也常常被用于大眾話語對抗話語霸權的理論武器。
大眾話語的言說主體是普通大眾,它是在大眾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非系統性、片段性的話語。但由于這一話語的核心是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所以更容易貼近實際反映現實,容易為大眾所理解、把握和運用,符合大眾口味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大眾話語具有較強的時效性,易將當下的社會熱點和焦點納入話語視野。在話語內蘊上融入言說主體的情感,常以各種相互對立的心理狀態體現出來,并轉化為一定的情緒,從而對主體的認識活動產生積極抑或消極的影響。
“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 〔2 〕 (P73 )。不論是政治話語還是學術話語本質上都與大眾話語緊密聯系,都是源于生活、解讀生活,從而對大眾生活的抽象化、學術化、意識形態化的一種言說而已。 一種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是否能夠得以鞏固和增強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三種話語力量的博弈,能否達成話語的一致性。
二、話語力量分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主導地位面臨的新課題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活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得到廣泛的認同,理論內涵得以深化,話語形式不斷得以拓展創新。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計劃經濟年代我國推行的自上而下單一的政治話語傳播模式現已被打破。隨著市場經濟的初步建立,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復雜化使得公共話語空間得到拓展,多種話語以各種方式進入公共話語場,原來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場中僅由政治話語一統天下的形勢已不復存在,多種話語的交鋒與對話已經成為常態并呈日趨激烈之勢,這也正是近年來學術界迅速關注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理論的重要原因之一。盡管上世紀60年代哈貝馬斯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的初版序言中明確指出:“本書的目的是分析‘資產階級公共領域’” 〔3 〕 (P1 ) ,但從“公共領域意味著依靠話語交往形成公共輿論,使公共理性成為具有約束力的、文明的影響力” 〔3 〕 (P32 )這一角度而言,對理性看待我國多重話語力量的博弈還是有借鑒意義的。
(一)政治話語力量的弱化。政治話語要能夠得到大眾的認可,真正控制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就必須在話語內容上反映社會實踐和群眾的價值追求,在話語形式上推陳出新。然而,在當前我國政治話語仍然沒有擺脫舊有的話語模式,從而導致話語力量的弱化是顯而易見的,其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表達方式過于程序化、簡單化、說教化。長期以來我們的政治話語很多都是以黨和國家的政策文件或者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解讀的方式出現,在宣傳國家的大政方針,強化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增強民族凝聚力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這一話語在表達方式上很注重說教、強調“宏大述事”和崇高信念,用理想化的語言去描繪未來,卻較少關注當下和現實?!斑^于理想化,脫離了人們的實際生活,強調整體性卻忽視了針對性。用想當然的 ‘政治人’的教育理念來教育個體意識愈發覺醒的‘現實人’,不僅沒有發揮好政治教育的功能,還因為忽視了人的價值和對個性的尊重而使受教育者失去了對話語的興趣和熱情,表現出冷漠、應付、懷疑甚至是抵觸的情緒。時至今日,這種脫離了人的正常利益訴求的說教式的宣講,一味地強調‘崇高’、‘理想’,使得政治話語失去了應該具有的人文關懷,變得冰冷且令人感到有距離感” 〔4 〕。政治話語的這種“宏大敘事”的方式往往難以引起大眾的共鳴。因此,必須更新政治話語的表達方式,增加話語表達的親和力而不是曲高和寡地喃喃自語。
2.內容創新不足。政治話語的內容應該以社會實踐作為出發點,在一定程度上“相對集中、單一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體制環境,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政治價值生態,為確保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和純潔性,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條件和棲身環境” 〔5 〕 (P34 )。但是,當政治話語面對著當前中國社會尤其是改革開放35年發生的巨大變化和社會轉型時期的時代境遇,我們在話語內容創新方面就顯得不足。相比較民生、民聲、民情而言,政治話語內容往往更多是在闡述國策、國計、國情。甚至在闡述當代社會的現實問題時仍然長期使用一些空泛的文件式的概念、范疇或者教科書式的解讀,使得生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變得干癟、枯燥。另外,政治話語關注受眾不夠,由于政治話語面對的受眾范圍廣,理論層次、教育背景、文化素養差異性很大,如果在話語內容上不進行針對性的調整,“一刀切”的言說方式只能失去話語時機,影響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效果。
(二)學術話語力量滯后。學術話語在整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中扮演著承上啟下的極為重要的角色,成為政治話語和大眾話語緩沖的話語空間,兼具二者的某些特征。本著這一原則,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積極探索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深入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成果和黨的執政規律,在把“中國模式”、“中國道路”經驗提升到理論高度,進一步增強理論自覺自信上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不過,與整個時代的發展步伐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要求相比,學術話語相對滯后,且有進一步學院化的趨勢。
1.脫離社會實踐,奉行所謂的“正統學術”。部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奉行“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推行所謂的純粹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術研究。認為進行學術研究就不能受到政治的影響,“意識形態的‘宏大敘事’被人們戲稱為‘萬金油’、‘野狐禪’,取而代之的是學術轉向從廣場回到書齋,鉆進了‘牛角尖’,躲進了‘象牙塔’” 〔6 〕。沒有牢固樹立尊重實踐,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的精神,不是站在時代前沿把握時代特點,及時以話語形式闡述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作出的新鮮經驗。殊不知,理論來源于實踐,理論指導實踐,脫離了社會實踐的學術話語實質上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意識形態的學術話語要以人民群眾的實踐為本位,根據不同時期實踐主題的變化與時俱進地推進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創新。如毛澤東所言:“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7 〕 (P112 )我們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變成一些學者的“自得其樂”和“自言自語”。
2.存在西化傾向。改革開放以后,伴隨著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學術話語開始出現西化傾向,大量使用西方學術話語來述說中國的社會實踐,“言必稱希臘”成為學術時髦,甚至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內的一些哲學社會科學中,西方學術話語體系都成為其主導形式。面對著當代中國豐富的社會實踐,一些學術話語卻喜歡“削中國實踐之足,適西方理論之履”。不僅削弱了中國本土思想和學術話語的影響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產生了弱化的效應,其結果必然導致馬克思主義學術話語出現了傳播中的“斷裂”,甚至是傳播阻滯。在國際上并沒有形成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話語形式和手段,缺少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吸引力、感染力、解釋力,在國內也不能真正確立對大眾文化、社會心理的影響來引領大眾話語,結果“我們的意識形態話語出現了‘概念漂浮’或‘話語空轉’” 〔8 〕。實際上,只有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學術話語才能真正闡述好“中國模式”、“中國經驗”,而完全照搬西方話語是難當此重任的。
(三)信息時代大眾話語力量的崛起。伴隨著信息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在繼廣播、電視、報刊之后,互聯網已經成為具有強大輿論動員力和信息傳播力的新媒體。在傳統媒體中,傳播主體控制著絕對的話語主導權,將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傳播給大眾,是一種單向的不對稱的傳播途徑。而互聯網媒體卻由于自身的開放性、共享性和隱匿性使大眾話語表達的主動性空前提高,更加關注社會事務,可以在網上隨時發布在現實生活中無法表達或不能言說的話語,以互聯網為主體的大眾話語力量暴漲已經成為信息時代不爭的事實,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大眾話語力量的崛起具有的兩面性。
一方面,在爭論充分、信息公開的輿論環境下,大眾話語力量的崛起有利于引導社會熱點、通達社情民意、網絡問政,對社會事務發表意見,其話語表達日益成為影響政治話語導向的窗口。另一方面,由于在虛擬網絡世界,大眾話語不易受到政治和意識形態的限制,再加上大眾的層次性和社會責任的差異性導致大眾話語具有理性不足的特點,大眾在獲得網絡話語自由的同時也容易忽視社會倫理和法律規范的約束。一些大眾話語充斥著謠言和誹謗他人的言論,甚至轉換成破壞性的社會力量沖擊正常的社會秩序,對社會事務的判斷和評價標準帶有強烈的個人偏見。此外,大眾話語在特殊的社會轉型期更加趨于利益化和務實化,往往以個人利益需求為基本原則來確定意識形態的取向,與主流的政治話語缺乏應有的溝通機制,難以形成話語合力,造成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淡化,甚至形成互聯網上“多數人的精神暴力”,非理性的大眾話語往往在解構現實的同時也成為解構政治話語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產生了沖擊。
三、話語整合: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主導地位的路徑選擇
在話語體系中不同話語的基本一致有助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重建,因此,通過話語整合彌合不同話語的分裂,加強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建設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主導地位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提升政治話語影響力。作為傳遞政治信息的符號載體,政治話語制約和影響著其他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走向。在我國,政治話語的權威性直接關系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提升政治話語影響力應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考慮:
1.增強政治話語解釋力。大眾評價一種意識形態直觀的標準就是看它在實現自身利益方面的實際作用,看它能否滿足自己的利益訴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執政績效和社會福利。毛澤東認為:“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 〔9 〕 (P467 )鄧小平也強調“人民是看實際的” 〔10 〕 (P371 )。所以亨廷頓說:“政績的合法性在第三波新興民主化國家中扮演著一個重要角色。” 〔11 〕 (P312 )因此,我們必須從提高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主導權和鞏固執政黨地位的角度,注重執政績效,著力增強政治話語的解釋力,重塑政治話語權威。
2.改進話語風格。當前我國政治話語的特點大致表現在以幾個方面:一是話語表現形式相對嚴肅、單調,注重結構的條理化,使用詞匯規范,多以公文或者文件作為載體。二是話語較少注重細節,內容相對空泛并拘泥于單一的話語表現,缺少多種話題的交融。三是由于內容和形式表現的單一性,相比較其他話語形式缺乏親和力和感染力。在現代信息社會,大眾早就擺脫了以前單一的由上而下的信息接收途徑,話語和信息接收、擴散的渠道是多樣化的。這就要求在政治話語傳播中也要順應時代變化改變政治話語風格注重傳播效果,把宏大敘事和平凡敘事相結合,“大”政治和“小”話語相結合,探索符合大眾認同心理的話語風格。
(二)發揮學術話語的協調作用。學術話語在三種話語中起著重要的協調作用,因此,為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學術話語應該充分發揮承上啟下的積極作用。
1.推動學術話語引領大眾話語。首先,學術話語要通過解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當代中國的意義、價值等,建構社會制度和規則,形成社會行動的秩序體系,確立社會價值體系,引導大眾話語。其次,依靠有效的學術話語內容和合理的話語言說方式對大眾思想進行改造,使大眾形成符合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觀念,從而在一定范圍取得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把握、了解,達到思想和價值的認同。最后,學術話語要以問題為核心面向大眾,以實際問題為中心,提煉貼近大眾的日常語言,吸收基層的思想和話語,增強理論成果的表達和問題解釋的通俗性,避免政治化、空洞化話語。
2.學術話語要合理解讀政治話語。這就要求學術話語首先要立足于實踐概括出推動社會進步的內容和形式,力求在解讀政治話語中提升思想、創新表達、形成特色。一如費孝通先生在實踐基礎上提煉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以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等既具有中國氣派又符合時代精神的話語特色。其次,要依托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解讀政治話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本中包括的概念、判斷和表述是構成政治話語的核心元素,使之體系化、邏輯化是形成政治話語科學性、完整性的根本保證。第三,強化學術話語解讀政治話語的理論深度。這就需要深化理論研究形成學術規范和體系,加強思維的邏輯性訓練和理論的深刻性研究,輔以學術話語解讀和恰當的表述方式,避免教條化、標簽化的趨向。
(三)促進大眾話語的理性回歸。信息時代由于大眾話語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在解構宏大敘事的國家意識形態的同時建構起平凡敘事的大眾意識形態,從而給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大眾化帶來新的契機。但同時由于其立足于日常生活之中,憑借現代傳媒的手段以其特有的滲透性、功利性、自發性迅速處于膨脹狀態,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也產生了沖擊,因而必須促進大眾話語的理性回歸,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規范。
1.增強大眾話語的社會責任意識。鑒于大眾話語多處于自發狀態,所受約束較少,因此必須增加在公共話語空間的社會責任意識。在話語內容上進行選擇與凈化,對一些諸如危害國家安全、民族團結和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內容必須進行強制性的規范。話語言說者要堅持以事實講話,形成理性、客觀、平等的大眾話語交流平臺。這就要求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引領大眾話語,提高大眾的文化、政治素養,形成有利于培養大眾社會責任意識的文化條件和價值觀念。
2.大眾話語應以公共利益為依歸。隨著社會群體的分化,原來單一整體性的利益主體趨于瓦解,大眾的利益主體呈現復雜化、多元化。大眾話語往往成為個人利益訴求的載體,對話常常演變為利益的沖突。要使大眾話語回歸到理性的軌道,就必須確立以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為依歸的大眾話語參與原則,通過大眾話語互動、話語協商使得公共利益得以有效聚合。在大眾話語實踐中協調不同話語主體的利益訴求,包容不同話語主體的觀點。多元利益沖突中要以公共關切和公共利益為核心,注重把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出發點。
總之,鞏固和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是一個重大的時代課題,這一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話語體系建設至關重要。為此,我們要立足于話語創新,通過協調話語之間的關系促進話語良性互動,在貫穿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方法的基礎上整合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大眾話語,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社會生活中的話語主導權。
參考文獻:
〔1〕Wilson. John. Political Discourse 〔 C 〕 / / D. Schiffrin Tannen H. Hamilton.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Oxford. Blackwell, 200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東,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4〕任天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方式研究〔D〕.長春:長春理工大學,2011.
〔5〕楊立英,曾盛聰.全球化、網絡化境遇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程廣云.學術突圍:重構當代中國學術話語〔J〕.江海學刊,2010(2).
〔7〕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秦 宣.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構建思路〔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2( 9)下.
〔9〕毛澤東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鄧小平文選: 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美〕塞繆爾·亨廷頓.第三波——20 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M〕.劉軍寧,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
責任編輯 周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