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指標體系主要由三項二級指標和九項三級指標構成。從選取的全國26個省會城市(直轄市、拉薩市除外)2010~2011年的指標數據分析來看,盡管太原市的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明顯的進展與成效,但仍面臨著嚴峻的困難與挑戰。在生態環境的九項指標中,雖然有六項實現程度在60%~99%之間,生態環境改善明顯加快,但在全國26個省會城市中仍處于三流方陣;森林覆蓋率、萬元GDP能耗和萬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這三項指標更是生態環境領域的短板。為此,建議采取以下對策:一是強化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構建合理的產業體系;二是加強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保護,確保城市生態環境良性循環;三是完善生態環境體制機制建設;四是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構筑城市生態屏障。
〔關鍵詞〕 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指標體系,太原市
〔中圖分類號〕C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4)01-0102-04
〔收稿日期〕 2013-11-28
〔作者簡介〕 武非平(1963-),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政治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管理。
城市生態環境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衡量城市綜合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在當今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高速發展中,環境保護的壓力也與日俱增,尤其對于資源型城市而言更是如此。我國的資源型城市較多,目前公布的資源型城市有118座,約占全國城市總量的18%。太原市是我國中部地區典型的資源型城市,作為山西省的省會,太原市的生態環境具有資源型城市獨有的特征,經濟發展基本上是一種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模式。2010年,太原市提出建設一流的新興產業基地、一流的自主創新基地和一流的現代宜居城市的宏偉目標,而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被放在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來認識。為此,本文以太原市為例,通過對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指標體系的初步探討,分析太原市生態環境建設狀況及與一流先進省會城市之間存在的差距,提出太原市生態環境建設的可行性路徑,以期為推進資源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和轉型跨越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一、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指標體系框架及綜合評價方法
(一)指標選取與權重確定。本研究在構建指標體系時,選擇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中最關鍵、最核心的數據指標,突出宏觀性、戰略性,盡可能讓指標體系的衡量結果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的總體情況。初步判斷選擇了節能減排、城市環境、綠化水平三項二級指標,萬元GDP能耗(逆指標)、萬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逆指標)、燃氣普及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城市污水處理率、二級以上良好天氣率、森林覆蓋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九項三級指標,構成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指標體系研究的總體框架。指標權重的確定,以反映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基本情況,改善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為基本準則,均衡搭配,開展各級指標權重的確定。基本方法是采用熵權法,根據定性、定量指標在相應二級層次中的個數,賦權后確定三級指標權重(見表1)。
表1 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指標及其權重
注:為研究方便,這里將一級指標生態環境的權重值設置為20。
(二)綜合評價方法。以全國26個省會城市(直轄市、拉薩市除外)2010~2011年的指標數據為研究對象。包括東部10個省會城市:哈爾濱、長春、沈陽、石家莊、濟南、南京、杭州、福州、廣州、海口;中部6個省會城市:太原、鄭州、武漢、長沙、合肥、南昌;西部10個省會城市:呼和浩特、銀川、蘭州、烏魯木齊、西寧、西安、成都、貴陽、昆明、南寧。相關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0、2011)、《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0、2011)、《統計資料匯編》(2010、2011,第27屆、第28屆統計信息交流會秘書處提供)、《2012太原統計提要》等。
根據指標評價體系所確定的指標,搜集太原與全國其他25個省會城市的相關數據。首先確定一流省會城市為前8名城市,通過計算得出每個城市2010~2011年生態環境建設的實現分值,從而得出太原市的位次,以太原為基準,重點考察、分析比較其與首位及第8位的差距,進行測算、對比,分析優勢、劣勢,最終就太原市在建設一流省會城市中發展生態環境的目標及實現路徑提出對策建議。
本文采用的評價指標計算方法是線性加權綜合法,其一般形式為:f =■wi zi(其中,zi為實際值,wi為權重值)。具體將各子系統目標下各指標的無量綱化值與相應的權數相乘,按照指標體系框架和權重表,然后各個城市三級指標實現分值依次加總,依次得到二級指標、一級指標的綜合實現分值及實現程度。如遇到逆指標則倒算,再依次計算二級指標、一級指標。
固定目標實現情況的測算,是通過比較找出每項三級指標2010年首位城市的指標值,并以此確定為“固定目標值”,依次計算2010年、2011年26個省會城市的固定實現分值以及實現程度,以綜合得分排名確定一流省會城市,并找出太原的位次,進行綜合評價分析。以A城市為例,計算公式為:A城市實現分值=A城市(年度)指標值/固定目標值×指標權重;以B城市為例,逆指標計算公式為:B城市實現分值=固定目標值/B城市(年度)指標值×指標權重。
動態目標實現情況的測算,是通過比較找出每項三級指標2011年首位城市的指標值,并以此確定為“動態目標值”,依次計算2011年26個省會城市的動態實現分值以及實現程度,以綜合得分排名確定一流省會城市,并找出太原的位次,進行綜合評價分析。以A城市為例,計算公式為:A城市實現分值=A城市(年度)指標值/動態目標值×指標權重;以B城市為例,逆指標計算公式為:B城市實現分值=固定目標值/B城市(年度)指標值×指標權重。
二、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建設進展情況
根據前面提供的指標體系框架及綜合評價方法,這里以太原市為例,具體分析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進展情況(見表2)。
由表2可知, 2010年太原市生態環境實現分值為12.14分,2011年達到12.67分,同比增長了0.53分,指數呈向上趨勢,前景較好。從節能減排、城市環境、綠化水平這三項二級指標看,城市環境的實現分值最高,達到7.30分;綠化水平次之,達到3.76分,節能減排為1.61分。與2010年相比,三項指標的實現分值均有增幅,其中增幅最大的為節能減排,達到0.39分;綠化水平增長0.11分,城市環境增長幅度較緩,為0.03分。
在節能減排方面,萬元GDP能耗和萬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這兩項3級指標的實現分值較2010年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中,萬元GDP能耗實現分值上升0.26分;萬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實現分值上升0.13分。這與太原市政府加大污染減排工作力度,實施41項重點減排工程,著力治理工業企業結構性排污,關停并轉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企業密不可分。
城市環境是生態環境領域中實現分值最好的指標,其分屬的四項三級指標中,燃氣普及率和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兩項指標的實現分值分別達到1.98和1.90分;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和二級以上良好天氣率兩項指標的實現分值也分別達到1.73和1.69分。這與過去一年太原市政府深入推進城鄉清潔工程,全面改善省城空氣質量,努力實現“凈化太原”、“氣化太原”密切相關。需要指出的是,太原二級以上良好天氣率一直相當低,2000年僅為12.3%,雖然2010年提高到83.5%,2011年又提高到84.5%,但在全國26個省會城市中僅位列第21位,處于三流水平,今后必須進一步加大綜合整治大氣環境的力度,力爭實現太原市“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到2015年市區二級以上良好天氣率達到90%的目標任務。
在綠化水平方面,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的實現分值最高,達到1.71分,較上年增加0.05分;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的實現分值為1.31分,較上年增加0.06分,這表明太原市的生態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2011年,太原市積極鞏固“國家園林城市”成果,傾力加大城鄉綠化美化投資力度,新增綠化覆蓋面積363公頃,新增綠化面積354公頃,新增公園綠地面積150公頃,完成造林49.2萬畝,相當于“十一五”后三年的總和,城市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綠化水平中的另一項重要指標森林覆蓋率的實現分值則較低,仍為0.74分,增幅與上年持平。這可能與太原國土面積較小,且多為山地有關,相信隨著太原東西山綠化工程的開展,這一指標的實現分值會有所提高。
從太原在全國26個省會城市中的排名變動情況看,2011年仍位列第23位,較位列第一的杭州市實現分值相差5.73分,較位列第八的南昌市實現分值相差2.75分,處于三流方陣。從節能減排、城市環境、綠化水平這三項二級指標排位變動情況看,節能減排位列第20位,較上年前進一位,城市環境位列第16位,較上年后退一位,綠化水平位列第24位,較上年后退一位;三項指標中城市環境仍處于二流方陣,節能減排和綠化水平仍處在三流方陣。在九項三級指標中,燃氣普及率較上年后退1位,位列第5,但仍處于一流省會城市行列;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位列15,較上年前進2位,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位列16位,較上年后退2位,兩項指標均處于二流方陣;萬元GDP能耗和萬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兩項指標均位列20,較上年前進2位;二級以上良好天氣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排位未變,仍分處于21位和19位;森林覆蓋率較上年后退2位,位列第24位,僅高于長春和蘭州。后六項指標仍處于三流方陣。
三、結論及對策建議
在對太原生態環境指標體系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盡管太原市的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明顯的進展與成效,但仍面臨著嚴峻的困難與挑戰。在生態環境的九項指標中,雖然有六項實現程度在60%~99%之間,生態環境改善明顯加快,但在全國26個省會城市中仍處于三流方陣;森林覆蓋率、萬元GDP能耗和萬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這三項指標的較低實現率(25.0%~18.5%之間)更是生態環境領域的短板。為此,建議采取以下對策:
一是強化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構建合理的產業體系。繼續嚴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產業的發展,不斷縮小其占經濟的比重;鼓勵現有傳統產業企業開展節能、節水、減排活動,減少排放和消耗量;制定嚴于國家標準的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對現有企業污染物排放現狀進行嚴格篩選;通過大力發展與城市功能、資源、生態環境相適應的高新技術、電子信息、文化旅游、現代服務業等低能耗、無污染、高效益的綠色產業,逐步淘汰“三高一低”企業,實現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使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外延型向集約內涵型轉變。
二是加強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保護,確保城市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在城鎮化的推進中應注重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將環境保護要求納入舊城改造,在城市新區和新興城鎮執行更高環保標準;城鎮總體布局上應根據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要求,按照工業區、住宅區和商業區等不同功能區環境保護要求進行區劃布局,并制定相應環境質量標準;新建的工業企業要集中于工業園區,對其所排放的污染物進行集中處理;已建于市區的工業企業,則要搬遷至工業園,遠離商業區和居民區,確保城市生態環境良性循環。
三是完善生態環境體制機制建設。健全的體制機制是推動生態環境建設有效開展的重要保障。應制定生態文明建設條例,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加快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加大生態建設投入,設立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專項資金,拓寬投融資渠道;建立以綠色 GDP 為導向的新的目標考核制度,以目標責任綜合考核倒逼生態環境建設責任落實。同時,加大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力度,形成生態保護人人參與、美麗城市共建共享的生動局面。
四是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構筑城市生態屏障。要以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整治為突破口,完善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大力推行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提高綠化覆蓋率,構筑城市生態屏障;強力治理城市環境質量,在治理水資源和煤煙污染的同時,治理工業廢氣、揚塵、汽車尾氣等空氣資源污染,進一步提升城市生態環境質量。
參考文獻:
〔1〕李 斌,趙新華.經濟結構、技術進步、國際貿易與環境污染——基于中國工業行業數據的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5).
〔2〕張可云,傅帥雄.環境規制對產業布局的影響——“污染天堂”的研究現狀及前景〔J〕.現代經濟探討,2011(2).
〔3〕黃 勤,楊小荔.我國省區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比較研究——基于各地“十二五”規劃的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2(1).
〔4〕嚴俊霞,馮 璇,薛占金,李洪建.山西省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綜合水平協調度分析〔J〕.山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
責任編輯 于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