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夢體現了當代青年的歷史擔當和時代要求。當代青年把中國夢作為崇高追求的三點理性要求是:科學認識中國夢的特性,科學認識中國夢的統領和主導作用,反對把馬克思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夢相對立,把中國夢與個人夢、共同理想與個人理想相對立這兩種不良傾向。當代青年把中國夢作為崇高追求的基本途徑是:要增強“三個自覺”; 通過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堅定青年的理想信念;立足社會實踐,提升行動力;發揮網絡的正能量。
〔關鍵詞〕 中國夢,當代青年,崇高追求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4)01-0036-03
〔收稿日期〕 2013-11-16
〔作者簡介〕 賈明建(1962-),男,山西臨汾人,山西省財政稅務專科學校黨委書記,山西省哲學學會副會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怎樣使當代青年真正樹立起崇高追求,承載起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是我們始終應思考和關注的重大課題。中國夢既有著歷史發展的一脈相承性,又有著現實發展的不斷創新性。當代青年能不能適應社會歷史發展和時代發展的要求,把中國夢作為自己的崇高追求,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筆者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應成為當代青年的崇高追求。
一、當代青年把中國夢作為崇高追求的必然性
其一,中國夢體現了當代青年的歷史擔當。青年歷來是國家和民族薪火相傳的接力棒。近代以來,無數中國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夢想,始終與振興中華的歷史進程緊密關聯。正是包括青年在內的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的不懈奮斗,才使得中華民族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歷史中,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書寫了無數輝煌,走向今天這樣一個比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回顧中華民族一百多年的奮斗史,就是一部無數中華青年把自己的追求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歷史,充分體現了他們的歷史擔當。從譚嗣同的“我自橫刀朝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到秋瑾的“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從孫中山的“努力向學,尉為國用”到毛澤東的“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歷史一再證明,廣大青年的追求一定要順應歷史發展大勢,體現出應有的歷史擔當。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全國人民、向全體中華兒女發出了實現中國夢的召喚,這為當代青年的崇高追求提供了廣闊舞臺和歷史支撐。當代青年只有把實現“中國夢”與自己的追求緊緊結合在一起,才能把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起來。所以,當代青年只有站在歷史的高度,審視中國夢,切實增強對“中國夢”的理論認知、理念認同、行為自覺,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知夢、追夢、圓夢,其追求才有堅實基礎和廣闊空間。
其二,中國夢體現了當代青年的時代要求。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各種社會思潮也呈現出多元化、復雜化態勢,這給青年思想認識帶來了許多沖擊和波動,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也因之出現了許多困惑和迷茫。具體來講,主要有“三種不良狀況”:一是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動搖問題。主要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懷疑,或是停留在認知的模糊上,或是停留在感情的簡單認同上,或是停留在行為的遲緩上。據近期某高校針對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開展的抽樣調查顯示,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信仰”,只占到被調查學生的18.56%。二是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淡漠問題。我們必須承認的一個事實是,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一部分青年理想信念的淡漠問題,他們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膨脹,把理想信念束之樓閣,這種情形居然占到被調查學生的68.58%。三是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喪失問題。抽樣調查還發現,在理想信念問題上感到“迷茫”的青年占到20.1%;談及未來及追求,選擇“平平淡淡過安靜日子”的占到44.26%;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年輕人根本不談理想信念,他們的信仰是:“活下去最要緊”。這些青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嚴重扭曲。中國夢是我們黨牢牢立足于中國實際,著眼于發展大勢,順應時代潮流而提出的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旗幟,把國家夢、民族夢、人民夢和個人夢融為一體,把當代青年的現實追求和美好愿景融為一體,具有強大的時代感召力,充分體現了當代青年的時代要求,當代青年只有把中國夢作為自己的崇高追求,才能確實做到信仰信念堅定,把個人奮斗與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融為一體。
二、當代青年把中國夢作為崇高追求的三點理性要求
其一,科學把握中國夢的特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斷科學地闡明了中國夢的實質和特性。當代青年追求中國夢,就要科學認識中國夢的特性。所謂中國夢,簡要地說,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夢;其內容包括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顯然,中國夢有著鮮明的歷史性、人民性和科學性。歷史性就是它既擁有過往的滄桑,又昭示未來的輝煌;人民性就是它既是執政黨為民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體現,也是廣大人民奮斗的目標;科學性就是它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具體體現,也是我們黨對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的客觀總結和科學結論。中國夢的這些特性決定了它必然是全體中國人民的 共同理想和共同愿望,必然是當代青年奮斗追求的強大動力。
其二,科學把握中國夢的統領和主導作用。中國夢的根本性質和“三大特性”,決定了它在當代青年特別是大學生中具有統領和主導作用。發揮好這個統領和主導作用,一是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和核心觀念為指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頭腦。二是要堅持以實現中國夢這個共同理想為核心,構建集科學性、實踐性、現實性于一體的主題鮮明的理想信念。三是要堅持以中國夢的實現為目標,構建融國家夢、民族夢、人民夢于一體,中國夢及個人夢于一體的“和諧之夢”、“統一之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握理想信念的真諦,突出當代青年理想信念的靈魂。
其三,反對“兩種傾向”。當前,當代青年在實現個人追求中,有“兩種不良傾向”:一是把馬克思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夢相對立。二是把中國夢與個人夢、共同理想與個人理想相對立。這都是錯誤的,是在庸俗化中國夢。為此,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第一,馬克思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夢是一脈相承的。中國夢是馬克思主義遠大理想的具體化、現實化,是馬克思主義遠大理想在當代中國的發展和創新。所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主要是指使中華民族躋身于先進民族行列,并為人類做出貢獻的份額逐步擴大,說到底,就是要提升中華民族對全人類的貢獻率,這與馬克思主義遠大理想是完全一致的。第二,中國夢和個人夢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中國夢包含的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強調的是國家性、民族性、人民性,但國家、民族、人民都是由單個的人組成的,中國夢是從每一個人包括當代青年的具體追求中抽象出來的全民共享的夢想,失去了具體的活生生的個人夢,這個共同理想就成了“空中樓閣”。同樣,個人夢和個人理想也離不開中國夢和共同理想。當代青年的個人夢和個人理想,只有在實現中國夢這個共同理想的奮斗中才能得以實現。
三、當代青年把中國夢作為崇高追求要有基本途徑
其一,增強“三個自覺”。一是要增強廣大青年特別是大學生的認識自覺。要使廣大青年特別是大學生自覺領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意義,搞清中國夢的內涵與實現途徑,搞清中國夢和其他一些國家的夢想的根本區別與相同點,搞清中國夢與個人夢的辯證關系,從而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和理解中國夢。二是廣大青年尤其是大學生要自覺弘揚中國夢。要使廣大青年在科學認識中國夢的基礎上,自覺弘揚中國夢、推進中國夢進入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要注重發揮青年人理解能力快的優勢,著力弘揚中國夢,不斷擴大中國夢的影響力、滲透力和帶動力,真正使中國夢更廣泛地深入到廣大青年特別是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三是要增強廣大青年特別是大學生的行為自覺。理論重在實踐。只有在認知和宣傳中國夢的基礎上,把中國夢這個共同理想轉化為廣大青年的共同實踐,才能確保中國夢的實現。為此,要引導廣大青年特別是大學生自覺投身于中國夢的實踐過程,使每個人的個人奮斗和個人價值在共同理想的實踐中得到體現。
其二,通過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堅定青年的理想信念。近年來,廣大青年的理想信念在某種程度上有所弱化,這與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許多偏差和問題有直接關系,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膚淺;二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淡化;三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任缺失。這就出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口頭上重視,行動上忽視;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并導致了“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素質青年人才,尤其是培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有志青年和大學生的重要任務“流于形式、止于口頭”的嚴重后果。要改變這種現狀,一是要深入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本質。要不斷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內涵、基本功能,特別是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幫助當代青年實現中國夢中的突出作用,真正解決好教育觀念和意識問題。二是要著力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思想政治教育難在方法創新,當前關鍵是要堅持“把握根本點、找準切入點、尋求新載體、增強實效性”這個原則。具體說,一要抓本,就是要順應形勢,把握本質。當前,就是要突出中國夢這個根本。中國夢是當代青年的共同理想和內在需求,抓住了這個根本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就突出了主題。二要求準,就是要準確定位,強勢推進。要把切入點放在提升廣大青年尤其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高技能素質的培養上,使“以德樹人”和“以知育人”統一在中國夢的實踐過程中。三要求新,就是創新方法,探索載體。要結合中國夢這個共同追求,探索適應廣大青年特別是大學生需求的新方法、新載體,使中國夢有所依托、有所承載。四要求實,就是要健全機制,務求實效。要通過建立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人理想信念教育中重要作用的發揮。
其三,立足社會實踐,提升行動力。廣大青年特別是大學生只有在具體社會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豐富、不斷提升,才能使自己中國夢的追求得到磨練、得到加強,并日趨完善。為此,一是要使廣大青年特別是大學生牢固樹立科學的社會實踐理念。正確認識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和檢驗功能,自覺投身于有益于社會發展的各項實踐活動,將掌握的理論知識在實際應用中逐步轉化為認識和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對進入校門不久的大學生來說,還要注意在實踐中加快自身的社會化進程,提高自身適應社會的能力和生存能力。二是要自覺推進個人奮斗和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當代青年要清醒地看到,只有將個人夢融入到中國夢的實踐中,將個人發展統一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才能使個人得到更大的發展機遇和發展空間,也才能使個人夢、青春夢和中國夢有機統一、交相輝映。三是要注重理想信念在社會實踐中的能動轉化。科學而崇高的追求一旦進入社會實踐,就會展現出積極的、能動的功效。廣大青年特別是大學生要善于在社會實踐中,促進這種積極成果的有機轉化,真正使個人追求在踐行中國夢的過程中,形成一種內在的、強大的、真實的精神動力,從而進一步促進中國夢早日實現。
其四,發揮網絡的正能量。當前,網絡社會化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網絡文化更以其龐大的、復雜的、嶄新的形式,影響著廣大青年特別是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這對當代青年來說是把雙刃劍,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當代青年追求中國夢,必須發揮網絡的正能量,積極應對網絡文化對理想信念教育的影響。一是要正確看待網絡文化的“雙面性”。既要看到網絡文化“泥沙俱下”帶來的消極影響,更要看到網絡文化帶來的新知識、新空間、新滲透這種正能量的積極作用。不要阻而要疏,即不要一味阻止網絡文化這個新事物,相反要因勢利導,挖掘網絡文化這個新事物的優勢特點,充分用好網絡。二是要牢牢把握網絡文化教育的主動權,建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要科學分析網絡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獨特優勢,加快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文化教育的有機結合,開辟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新天地。高等院校更應全方位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利用校園網絡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積極服務,如建立“紅色網站”,開辟“青春夢”、“中國夢”論壇等。三是要強化網絡道德意識和網絡管理意識。要注意教育和引導廣大青年特別是大學生提高網絡道德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學會科學使用網絡,正確辨別是非;網絡管理部門還要注意對網絡文化的管理,真正使網絡成為弘揚中國精神的主旋律,搞好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陣地。
參考文獻:
〔1〕 秋 石.奮勇擔當起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重要講話〔J〕.求是,2012(12).
〔2〕彭秀峰,王亞南.“當代青年理想信念與價值觀”論壇綜述〔J〕. 探索與爭鳴,2010(7).
〔3〕汪 娜.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教育功能的發揮與實現〔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4).
責任編輯 楊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