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就沒有想到,在《醉翁亭記》中寫過著名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北宋文壇領袖,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的歐陽修居然會在工作時“鴨梨”很大,而且一不小心就患上了令人苦惱不堪、難以治療的憂郁癥。也難怪,職位再高,歐陽修也是上班族,從古到今,哪一個上班族能夠輕輕松松,沒有“鴨梨”?自從得了憂郁癥之后,歐陽修尋遍了諸多的名醫(yī),并且專門辭去了職務在家中調養(yǎng),但無論如何始終都不見好轉。這時,歐陽修的好友孫道滋看到他整天心事重重,便主動教歐陽修學習彈琴。在學會了幾支曲子之后,歐陽修便感到身心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放松和快樂。居然把身上的疾病忘得一干二凈。久而久之,其憂郁癥就這樣不治而愈了。
彈琴可以治療憂郁癥,恐怕連今天許多職業(yè)的心理醫(yī)生都不知道這樣的治療方法。而在今天,許多原本好好的孩子,卻反而因為彈琴患上了憂郁癥。因為他們學琴,總是在為了參賽得獎,或者將來考大學時作為特長生而加分。由于他們的父母不但要花巨資為自己購買昂貴的鋼琴,而且還要為其高薪聘請老師,他們彈的又總是那幾支為了應付考級所需的曲子,如此枯燥乏味地彈來彈去,孩子們童年的樂趣也就早已沒有了,“鴨梨”能夠不大嗎?
迄今,盡管我們不知道歐陽修當年學習彈琴時彈的究竟是什么曲子,但其老師孫道滋高超的技藝,卻通過歐陽修生花的妙筆生動地展現(xiàn)在了我們的眼前。在歐陽修看來,琴作為一種技藝是微不足道的,但他的老師孫道滋卻能夠將其演繹得扣人心弦,盡善盡美。它急促時給人以凄然促迫的感覺,舒緩時又讓人感到是那么的寧靜和諧。它時而像山崩石裂轟然而響,時而又像高山涌泉叮咚而下,它時而像夜間的風雨驟然而至,時而又像鰥夫和寡婦的哀嘆如泣如訴。尤其是那宛如林中的鳥兒,甜甜蜜蜜地求偶時啼鳴的琴聲,那是多么令人心曠神怡!正是因為陶醉在這樣美妙的音樂中,才使歐陽修樂而忘憂,遠離了憂郁癥。
慶歷七年(1047),歐陽修的好友楊寘,心情非常郁悶地將赴偏僻的南方某地區(qū),大材小用地到數(shù)千里之外去擔任一個小小的縣尉。歐陽修深知,滿腹經綸的楊寘盡管學問很深,但在科舉考試中卻是屢屢不得志。他非常擔心年少時就多病的楊寘一旦到了缺醫(yī)少藥的南方,加之風俗和飲食習慣不同,以及官場的不得志,如此之大的“鴨梨”,要不了多久,肯定就會撐不下去,患上憂郁癥的。于是,歐陽修欣然為楊寘寫下了一篇名傳千古的《送楊寘序》,現(xiàn)身說法地告訴楊寘怎樣來緩解人生途中遇到的“鴨梨”。并特意邀請了自己的好友孫道滋前來獻技演奏,在美酒飄香,琴聲悠揚的音樂聲中,專門為楊寘設宴餞行,從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