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究竟應當如何學?具體來講,它應當包括以下幾個層面:
一是知識層面。從知識譜系上看,國學以經、史、子、集四部為主干,涉及哲學、史學、文學、戲劇、書畫、音樂、兵家、農家、醫家、法家、雜家、星象、數術等等。從內容上看,國學大致涉及學術和技藝,包括我國傳統文化的各個門類,從上層精英傳統到民間習俗文化,都可看作國學的范疇。從根本上說,國學是中華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因此,國學不適合快餐式的學習,也不應當游離于國民教育體制之外。
二是價值層面。按照梁啟超的說法,國學是我國兩千年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其中有些哲理或格言已在全社會形成共識,我們作為社會中的一分子,需要了解并接受它,才不至于和這個社會產生隔閡。可以說,國學主要是提倡理想人格的追求,從而克服日漸萎縮或失落的人文精神,只有將當下的國學學習回歸到尋找傳統文化價值主題的應有立場,才真正有利于中華文明的傳承。因此,國學的學習不應僅僅停留在讀經吟誦、琴棋書畫這種技藝的層面之上,還應當繼承“國學”中的道德觀念、人文精神、生存智慧與治國方略。國學中所蘊含的絕非是簡單的“子曰詩云”,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既是國學的價值主題,亦是國學學習的精神要義。
三是民族層面。就其概念的提及而言,“國學”始之清末西學東漸的特定歷史時期。當時,為了在西洋炮火中抵制全盤西化的思潮,喚起國人的民族覺醒,一些仁人志士倡導國學,并將“一國所有之學”與民族興亡聯系起來。章太炎說:“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故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仍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故今日國學之無人興起,即將影響于國家之存滅,是不亦視前世為尤岌岌乎?”可以說,國學從其產生之始,就不僅僅是一個學問或者學術概念,它更多的是內含著振興民族精神與弘揚中國文化的理性與人文傳統。因此,國學的學習需要尊重自己的大、小傳統,需要在增強文化自信中增強民族自信,更需要在找回我們自身文明的同時,擺脫以單一的西方話語體系來看待中國問題的態度與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