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也和吃一樣,過度奢侈,會破家亡國。
《韓非子·十過篇》中,秦穆公問“古之明主得國失國”的經驗教訓,由余回答說:“常以儉得之,以奢失之。”這句話被唐朝詩人李商隱熔鑄成“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之名句,千古傳誦。
別的不說,就拿慈禧來說吧。1894年是甲午戰爭清政府慘遭敗績的一年,可這個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在自己60歲生日時,光“蘇州織造”就一次為她定做了135套各色衣料的服裝,耗銀竟達三萬八千多兩,費工就更不用說了。我們想想看,這么多衣服,慈禧穿得過來嗎?慈禧的御衣庫里,單是適合春末夏初的衣服就有兩千多件,請問,如果單靠工資吃飯,慈禧舍得做那么多衣服嗎?這些穿不了的衣服,最后只能作為殉葬品埋到了地下。勞動人民的血汗,就這樣被慈禧糟蹋了,怎能不讓人心疼呢。慈禧這樣奢侈,清政府的滅亡,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還有東吳覆亡前的孫皓,也是個淫侈無度之徒。據《三國志·吳書·華覈傳》記載,徐陵亭侯華覈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向孫皓上疏進諫,說:“現在百姓貧窮而風俗崇尚奢侈,工匠們做無用之物,婦女們著綺靡衣飾”,而且“爭相仿效,唯恐丟了面子。一般的老百姓家庭,也追逐這個潮流,家里沒有擔石之米的儲蓄,外出卻穿著綾綺的衣服”。奢侈風助長了虛榮心,表面的繁榮掩蓋了實質的貧窮。
宋代末期也是這樣。蔡嶷的奏章與華覈如出一轍,蔡嶷不敢說最高統治者荒淫無度,只說“臣看到朝堂之下、士庶之間,侈靡之風,沒什么改變……”“衣物的織花、樣式日新月異,金珠奇巧的裝飾夸奇斗勝。富者得意洋洋地夸口,貧者為自己的樸素感到羞恥,人的欲望怎么才能夠稍加控制呢!”蔡嶷的奏章沒有引起宋徽宗的重視,北宋滅亡了。
與宋徽宗比起來,漢文帝是最明智最樸素的皇帝,這個被班固稱為“身上穿著布織的衣服,被寵幸的慎夫人裙裾不拖曳到地上,帷帳上面沒有花紋和織繡,以自己的簡樸,為天下做榜樣”的皇帝,也為兒子漢景帝做出了榜樣。漢景帝劉啟在去世的前一年還下詔,要“天下務農桑”,在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上,一定要“平素有蓄積”,堅決不要興“雕文刻縷”、“錦繡纂組”的奢靡之風,要以節儉為重,以節儉為榮。
正是文、景二帝的簡樸之風,開了漢代強盛的先河,讓漢代的經濟、政治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為漢武帝時期國力的強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唐中宗時,唐代一度出現了窮奢極欲的現象,唐中宗的幼女安樂公主恃寵驕奢,僅僅織一件百鳥毛裙,就“計價百萬”。這裙真是美麗至極,“正看為一色,旁看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百鳥之狀并見”。她這一美不當緊,百官之家競相仿效,為了得到好的毛羽,江嶺的奇禽異獸被捉盡了。可見權威之士、名人子女對社會風氣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了。
到了唐玄宗的時候,他看到了這種奢侈之風的危害和危險,再加上丞相姚崇、宋璟屢以奢靡為諫,玄宗命宮中把奇服盡數拿出,在殿廷上焚毀,不許士庶穿錦繡珠翠之服,從此采捕逐漸停息了,風俗教化日益淳樸。
這都是《舊唐書·五行志》里記載的。如果沒有唐玄宗反對穿戴的奢靡之風,不但唐代的中興難以實現,恐怕很多奇禽異獸在那時就已經絕跡。
其實,墨子早在《墨子·辭過》中就說過,“欲天下之治”,“為衣服不可不節”。對服飾的奢侈,墨子是極力反對的,他認為“向百姓征收很重的賦稅,粗暴地奪去百姓穿衣吃飯的財力,用來做錦繡文采靡曼之衣,用黃金做衣鉤,珠玉做佩飾,用女子做工織繡文采,男子做工刻縷環紋,穿在身上”,是亂國之本,是亂國之因,不能不防。
后世更要警鐘長鳴,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