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因為學制倉促改變,各地新式學校一夜興起,急需大量各學科的教科書,政府無暇對教科書編者資質、編寫質量進行審查。誰去編寫地理教科書都可以,與出身和社會地位都無關,全憑個人喜好或其他動機。今天回頭看那些姓名尚可考的地理教科書編者們,有一些人在編寫地理教科書之前就已赫赫有名,也有一些人則因此而走上成名之路。
“一編成名”的張相文
學界公認為我國地理教科書編寫做出歷史性貢獻的是張相文。張相文于1866年出生,江蘇泗陽人。1901年,他編寫出版了我國第一套近代地理教科書《本國中等地理教科書》和《初等地理教科書》(有文字記載,但未見該書),時年35歲。據張相文年譜記載:“兩書流行達二百余萬部。出于意料之外。海內外談地理者無不知之。”在編寫第一套地理教科書時,張相文只是南洋公學的一名年輕普通教員,教國文和地理,同時學習日文。據資料記載,他鉆研地理源于在老師家看到一張世界地圖激發了自己對地理的興趣,潛心鉆研,此外還受到在南洋公學所見日本教科書的影響。
史地名宿屠寄
屠寄則成名在編書之前。他是1856年生人,長張相文十年,祖籍江蘇武進,是在文學、歷史和地理方面均有驕人成就,且在官場留下足跡的清末著名學者。屠寄在1909年編寫出版《中國地理學教科書》時53歲,已任教職多年。《中國地理學教科書》是屠寄唯一一本為中學撰寫的教科書。據屠寄記述,他編寫地理教科書完全是因為社會的需求,當時“國家興立學校,頒發章程,自小學至中學,列地理一門于普通必備之學科中……然此學教科之官書尚未編定”。雖然只寫了一本中學地理教科書,但分量很重,長達400多頁,融入了屠寄多年的教學和治學的經驗,是研究我國清末地理學發展和地理教育寶貴的原始資料。
多產作家姚明輝
在晚清中小學地理教科書的編者中,姚明輝屬多產作家。他是上海南翔鎮人,1881年出生。民國時期,他編寫了《中華民國高等小學地理課本》、《高等小學新地理教科書》、《高等小學校教科書中華民國新地理》、《中學新地理世界之部》等多套地理教科書及教授書。姚明輝曾與張相文就地理教科書之事有過交往。張相文曾回憶自己編輯出版的《本國中等地理教科書》,“然書實淺略,且有誤處,上海姚孟曛(明輝)君為作正誤一編,與書并行。文字因緣,良可感之。”
歸國留學生群體
邵羲還曾留學日本,《地文學問答》的出版還與此背景有關:“近日地理之書譯者甚眾,惟地文學則闕如,以斯學屬于科學之一種,非若普通地志之易知也。然地文地理為天然之科學,凡研究科學者,不可不先求諸地文學,故亟譯之以饗我國學界。”歸國留學生,也是清末西學東漸大潮中近代地理教科書編寫者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其中以借鑒日本地理教科書編寫者居多,如陳乾生(即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陳獨秀),1901年曾留學日本東京專科學校(早稻田大學的前身),1902年編譯出版《小學萬國地理新編》。夏清貽,早年留學日本,肄業于早稻田大學,1901年編撰出版《普通地理讀本》,同時還編撰歷史教科書,曾在學校任教,但教授的科目是樂歌,并被譽為我國“音樂教育先驅”;吳啟孫,晚清著名學者吳汝倫之子,曾留學日本,編譯出版了日本著名地理學家矢津昌永所著的《世界地理學》;侯鴻鑒,近代教育家,曾留學日本宏文學院師范科,編譯出版了《中等地理教科書》。
除了留日者受日本地理教科書影響外,同期還有留美者翻譯或編譯地理教科書,傳播西方地學思想,如翻譯家奚若,從東吳大學畢業后,曾留學美國,1907年與人合作翻譯忻孟(美)所著《最新中學教科書地文學》,據說在當時發行很好。翻譯此書時,奚若正在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擔任編輯和翻譯工作。有人因此稱其為“地理學家”,但因奚若除地理教科書外,還翻譯了大量其他學科的教科書,所以稱其為“不可多得的翻譯家”更為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