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世紀60年代讀書時學俄語,現在想起來,已恍如隔世。70年代末興起外語熱,默念著“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我又跟著學了陣子英語。不過只“登”到應付職稱外語考試的高度,就再也“攀”不上去。
前些日子收拾舊書,翻出一堆用過的教材:《英語900句》《靈格風》,還有幾本英語語法……本來已扔進剔除的書堆里,揀起來拍拍、翻翻,又放回書柜——光陰荏苒、青春不再,留著是點兒念想。
往回想想,中國人學外語難,外國人學漢語就容易嗎?學的話,也得讀這類教材吧?據說20世紀20年代老舍先生到英國留學、教書,曾為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編了一套外國人學漢語的教材。老舍親自朗讀錄音,灌成“漢語靈格風(Linguaphone)”唱片。聽過的人都說字正腔圓、真正“國標”——老舍是誰?語言大師啊!
其實這類專門寫給外國人的語言教材,古已有之。譬如有一本《老乞大》,是為朝鮮人學漢語編寫的,我手頭剛好有一冊元代版的影印本——“老乞大”這書名有點怪,學者解釋說:“乞大”即“契丹”之意。沒錯,至今俄語中的“中國”還讀“給大意”。
書中模擬兩個商人對話:一個是來自“王京”(漢城,今稱首爾)的高麗商人,帶著倆伙計趕著幾匹馬,還馱了些“小毛施、帖里布”(兩種麻布)及人參等,準備到元朝京城大都販賣。另一個是姓王的中國商人,家住遼陽,也要到大都去賣馬。兩人萍水相逢,高麗商人因“漢兒田地里不慣行”(到中國地界不熟悉),請求結伴而行。
以下便是幾個人一路行蹤的記錄:牽馬趕路,打尖住店,鍘草打水,起夜喂馬;遇上客店滿員,店家態度惡劣,借口“官司好生嚴”拒絕留宿生客,一伙人只好賠著笑臉百般央告、多付錢鈔。經過長途跋涉,終于來到大都。從順承門(大致在今北京宣武門一帶)進城,尋客店住下。通過店主人和牙人的引薦,與客商談生意,賣掉馬匹、麻布和人參,再采購中國商品販運回國。
一本好的語言教材,應具備包容性、實用性、生動性。以此衡量,這本《老乞大》擱在今天,肯定能獲部頒優秀教材獎!就包容性而言,此書堪稱一部微縮百科全書,書中不光講做生意,還有意把種種生活場景串聯其中,如賃屋煮飯、請客擺酒、訪親交友、生病就醫、算卦問卜……此外還涉及年景豐歉、物價升降、治安優劣、私塾教育等等。
高麗商人購買中國貨,除了綢緞布匹等,還采買些廉價飾品、婦女化妝品及日用雜物、漢文書籍等等,清單一開就是五六十種。賣貨的店家說:我聽說高麗那里好貨賣不動,“豹子行貨”(疑即劣質便宜貨)倒賣得好。高麗商人說:“可知哥哥你說的哏(很)是有。俺那里好的歹的不識,則揀賤的買。正是‘宜假不宜真’。”可見“山寨貨”吃香的情形,古已有之。
書中內容全以會話形式表達,幾乎沒有陳述文字。對話中洋溢著生活氣息,生動而有味。譬如客商住店飲馬,店主人說井上沒有轆轤,只有“帖落”和井繩(“帖落”應是蒙古語,指系著繩子專門用來提水的水罐)。而高麗商人不會使帖落,總是打不上水來。于是王客商與之交流:
王:“我教與你,將帖落提起來,離水面擺動,倒撞入水去,便吃水也……你高麗田地里無井那怎么?”
高麗:“俺那里井不似這般井。這井是磚甃的井,至小有二丈深。俺那里都是石頭壘的,最深殺的沒一丈,都是七八尺來深有。俺那里男子漢不打水,則是婦人打水。著個銅盔,頭上頂水,各自將著個打水的瓢兒,瓢兒上拴著一條細繩子,卻和這里井繩、帖落一般取水有。”
七百年前兩個商人的對話,此刻如同從你臥室窗外飄進來一般,親切入耳。我相信,一個高麗商人若把這本不到兩萬言的小冊子背熟,游走兩國搞跨國貿易,定能暢行無阻!想到此不禁感嘆:如果當代人也能編出如此簡明生動、貼近生活的語言教材,也許我早把外語學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