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者收藏的名人墨寶中,有兩軸郭沫若行書八言聯。
對聯上聯為:謀在于眾,斷在于獨;下聯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落款郭沫若,下鈐篆書“郭沫若”白文印,“鼎堂”朱文印。
郭沫若,號鼎堂,是20世紀中國學術文化大師和“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匠(周揚語)。他不僅在詩歌、戲劇、小說等方面開拓了一代新風,而且在歷史考古、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研究諸方面也有特殊貢獻。與近代國學大師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董作賓(字彥堂)合稱“甲骨四堂”,極一時之盛。他還是嘗試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古代史的第一人。
郭沫若學識淵博,才華卓著。他自幼習書取法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蘇(軾)各體,匯而為一,形成雄健灑脫、氣韻生動的“郭體”,體現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感和豪氣,在當代書壇獨樹一幟,為世稱譽。
郭沫若不僅鐘情于書法藝術實踐,而且注重書法理論研究。1965年夏,我國文壇上就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蘭亭序》真偽進行的一場大辯論,主角就是郭沫若。
《蘭亭序》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三月三傳統修禊日,為當時名流“曲水流觴”雅集作的序。臨流一序,熠耀千古。“天下第一行書”就此誕生。《蘭亭序》全篇324字,28行,文辭優美,書法精絕。序中凡是重復的字個個不同。其中20個“之”,變化迥異,無一相類。作者對人生問題、生死大事的深層思考,化作筆下剛柔相濟、飄逸靈動的線條。透過那不激不厲、溫文嫻雅的筆觸,我們仿佛看到了晉人落拓不羈、風流瀟灑的奕奕神采和翩翩風度。《蘭亭序》是王羲之神閑務逸、心手相應、即興發揮的神來之筆。他對此十分珍愛,作為家珍代代相傳。直至傳到第七代智永和尚的徒弟辨才,被唐太宗派監察御史蕭翼騙走,最后陪葬昭陵。并由此引發人們長久探尋的興趣和數不清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
1965年6月,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在《文物》雜志發表了一篇《從王謝墓志出土論〈蘭亭序〉的真偽》一文,之后《光明日報》轉載。該文認為,從當時南京出土的王謝墓志(晉代)來看,《蘭亭序》失去了晉人慣用的帶有隸書筆意的筆法,因此斷定它不是晉代遺留下來的作品。其次,從文章內容看,文章前半部描寫歡快之情,寫得很流暢,后半部突然悲痛起來,與晉人達觀以及王羲之本人性格大相徑庭,作者是否是王羲之值得懷疑。再者,《蘭亭序》開頭,“歲在癸丑”的“癸丑”二字,像是后人加上去的。據此,郭推斷《蘭亭序》是一贗品,并非王羲之所作。
郭文發表后,江蘇省文史館館員、書法家高二適不以為然,寫了篇《〈蘭亭序〉的真偽駁議》與郭爭論。該文認為,唐初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等都在學王帖,唐太宗也酷愛王之書法,后人沒有理由否定唐初書家的鑒別能力。其次,若以東晉書法當接近于隸書,而《蘭亭序》卻近行書,因此就懷疑《蘭亭序》非晉之作,這是方法論的錯誤。因為王字本身有個發展過程,它脫胎于舊時代而又高于舊時代,向行書方面發展,故能稱之為“書圣”。再者,從美學觀點看,《蘭亭序》書法,文思之瀟灑、飄逸,與東晉士族風貌也相吻合。從上所述,高文認為《蘭亭序》仍是王手筆,并非后人偽作,觀點與郭文針鋒相對。
然而高文寫好后,沒有哪家報刊敢于刊登。原因在于郭是學術界泰斗,且郭文中又援引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康生的觀點為同調,更令人望而生畏。高在一籌莫展之時,就把文章寄給中央文史館館長、抗戰時期重慶詩友章士釗先生。章看后,認為高二適專攻章草,善察筆勢,精于鑒賞,故贊同高的觀點。遂后并把高文推薦給毛澤東“評鑒”,以求“得以公表”。毛澤東看過高的文章,復函章士釗說:“高先生評郭文已讀過,他的論點是地下不可能發掘出真、行、草墓石。草書不會書碑,可以斷言。至于真、行是否曾經書碑,尚待地下發掘。但爭論是應該有的。我當勸說郭老、康生、伯達諸同志贊成高二適一文公諸于世。”同日,毛給郭發去一信,內云:“筆墨官司,有比無好。”在毛的親自關懷和支持下,《光明日報》和《文物》雜志均先后刊發高二適《〈蘭亭序〉的真偽駁議》一文和影印手稿。郭針對高文再次發表了《〈駁議〉的商討》和《〈蘭亭序〉與老莊思想》兩文,與之辯論。爾后,高也再次寫了《〈蘭亭序〉真偽之再駁議》一文,回敬郭沫若。由于領導重視和鼓勵,在全國學術界很快呈現出一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當時參加爭論的學者除郭、高二位外,還有龍潛、啟功、趙萬里、史樹青、沈尹默、嚴北溟等。肯定派以高為首,否定派以郭為首。兩派爭論不休,但因雙方都沒有充足證據,故此爭論最后也沒有結論。
歲月悠悠。關于《蘭亭序》真偽的爭論已過去近半個世紀。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反映出那個時代的社會思潮和文化動向。近年來,臧否歷史人物之風甚盛。正像所有名人一樣,郭沫若的生平是非,千秋功過,人們評價也是見仁見智,毀譽不一。但是當年郭以學者身份,平等地參與討論,不以勢壓人,所體現的百家爭鳴的學術民主之風,還是應該值得肯定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