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的遼闊天空突然出現似霧非霧的巨量氣體,蔓延南北,飄蕩東西,竟覆蓋了幾十個大小城市,搞得昏天黑地,刺鼻嗆喉,億萬民眾苦不堪言。
目前,中國各級政府所屬氣象部門已開始向民眾報告PM2.5濃度(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所用的是漢語“霧霾”一詞。
霧是常見氣象,即接近地面的水蒸氣遇冷凝結后漂浮在空氣中的小水點,一般遇到晴日強光便逐漸消失。但霾就大不同了,它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竟可遮天蔽日,彌漫好幾天,甚至逾一周。難怪市民們惶恐不安,保命要緊,紛紛在室內安裝昂貴的空氣凈化器,出門則戴上價格不菲的專用口罩。
現在,專業人士對中國霾的分析解釋是“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及可吸入顆粒物的‘三合一’綜合物質”。一般認為“霾”的對應英語是“smog”(煙霧),也有譯作“haze”。在香港天文臺還被稱為“煙霞”,頗含粵語詩意。那么,何為當下億萬中國人深陷其害的“霾”字原意?考證一番似乎很有必要。
查中國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東漢許慎成書于公元一○○年),其對“霾”的注解是:“風雨土也,從雨貍聲。詩曰終風且霾。”
再查《漢英雙解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二○○年版)里的“霾”字解釋:“陰霾,空氣中因懸浮著大量的煙、塵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濁現象。”
許慎當然不知當代的PM2.5之類,但他認為“霾”是因風雨揚起的塵土現象,雨為濕度,土即塵也。此兩意與當代氣象學對霾的定義庶幾近之,即發生霧時空氣相對濕度大于九成,而發生霾時空氣相對濕度小于八成;霾主要是顆粒性揚塵,除了工業廢氣、汽車尾氣等,還有沙塵暴、揚沙、浮塵等。所謂空氣相對濕度,即許慎認定的“雨”;而所謂“顆粒性揚塵”,不就相當于許慎當時的“土”嗎?
我以為,《辭海·語詞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七年版)對“霾”字的解釋融通古今,更為明確:“大氣混濁呈淺藍色(以物體為背景)或微黃色(以天空為背景)的天氣現象,系大氣中有懸浮的細微煙、塵或鹽粒所致。《詩·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毛傳:“霾,雨土也。”
從網上看到的大量數碼照片所顯示的中國霧霾形象,的確呈灰藍土黃色調。
至于“霾”字的讀音,與“埋”字發音、聲調完全相同。近年民間有人發明一詞“十面‘霾’伏”,假借明代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之名,調侃民眾已被霾所埋,同音異義,實在巧妙。
不過,許慎說“霾”字是“從雨貍聲”,那意思是說“霾”字是依從“雨”義,而讀如“貍”音。那么,“貍”又為何物?
在動物世界里,果真有此貍?非也。原來,貍是貍的異體字。貍是一種動物,但不是世人熟知的狐貍。《說文解字》解釋是“貍,伏獸,似貙。”清代大學者段玉裁注為:“謂善伏之獸,即俗所謂野貓。”
追根究底,許慎所謂“貙”又為何物?貙,獸名。《爾雅·釋獸》:“貙,貙,似貍。”《字林》曰:“貙似貍而大,一名貙。”唐人柳宗元《羆說》:“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熊。”
看來,“霾”的雨字頭下所隱藏的那個貍貙相似的古代動物,就是現今性善埋伏的野貓。至于倉頡造字時,目睹風雨飛揚塵土漫漫的意象,為何偏偏采用“雨下野貓”之象形會意,似乎無從查考了。
然而,當今不時彌漫中國大半國境的空氣毒霾,來去無蹤,民眾久被“霾”伏,“霾”怨不絕。此種有害氣體物質的屬性,倒真有點像“善伏”的狡詐山貓呢!古人造字的高明英明,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