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園圃。相傳唐玄宗開元年間,他將梨園作為教習歌舞的地方,且在這里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音樂舞蹈表演人才,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后世的戲曲班社常以“梨園”為其代稱,戲曲藝人稱“梨園弟子”。
“杏壇”的典故則出自于莊子的一則寓言。莊子在那則寓言里說孔子收弟子三千,授六藝之學。自古以為美談,為士林所稱頌。他每到一處就在杏林里講學。休息的時候,就坐在杏壇之上。后來人們就根據這則寓言,把“杏壇”稱作孔子講學的地方,“杏壇禮樂冠華夷”中的“杏壇”指的就是此義。后來,人們在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前為之筑壇、建亭、書碑、植杏。北宋時,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廟筑壇,環植杏樹,以“杏壇”名之,這種格局甚至影響到了儒學所及的東南亞諸國。
“杏壇”和“杏林”兩者之間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卻不一樣。前者指教育,后者指醫道。提起“杏林”,這里也有一段典故。據晉人葛洪《神仙傳·董奉》里說,有一個人叫董奉,平時不種田,專門給人看病。但是,他從來不收病人的錢,卻有一個要求:病重的好了以后種五棵杏樹,病輕的好了以后種一棵杏樹。幾年后,這些杏樹都結果了。于是,董奉又對人們說,如果誰要買杏的話,不要錢,只要用谷子換。這樣,董奉又有了許多的谷子。他用這些谷子接濟窮人和過路者旅資不夠的人。后來,人們就用“杏林”來形容董奉為民謀利益的事。再以后,人們又將“杏林”引申為“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但都是指那些醫道非凡或醫德高尚的人。
“桃李滿天下”是形容老師教的學生很多,遍布各地,“桃李”是學生的代稱。春秋時期,魏國大臣子質學富五車,知識廣博。他因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舊相識家里躲避。這位朋友的家境并不富裕,子質不愿給朋友加重生活負擔,便想開個學館,收一些學生教讀,借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騰出兩間空房作為教室,子質所收的學生不分貧富,只要愿學的都可以拜他為師,一視同仁。這個學館里有一棵桃樹,一棵李子樹。凡是來上學的學生都跪在桃李樹下認先生。子質指著已結果的兩棵樹教導學生們說:“你們都要刻苦學習,要像這兩棵樹一樣開花結果。只有學問高,才能為國家做出一番大事業。為了把學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質認真教學。在他的嚴格管教下,學生們都發奮讀書,學到了不少真本領。后來,這些學生先后成才,成了國家的棟梁。他們為了感念子質先生的教誨,都在自己住處親手栽種桃樹和李子樹。子質到各國游歷時,碰到了在各國當官的學生,并看到了學生栽的這兩種樹,便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啊!一個個都很有作為!”從此,當先生(老師)的就以“桃李”代替學生,并把學生多稱作“桃李滿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