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背景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早已大刀闊斧地在教育行業中實行。各個地區、各個學科都在努力探索、積極實踐,打造所謂的“高效課堂”。然而口號固然響亮,目標固然振奮,到底什么才是“高效課堂”?又如何達到真正的高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暢談理論的未必付諸實踐,付諸實踐的又未必切實有效,“新課改”慢慢地變成了“空口號”、“華麗衣”。在其鮮亮的外表下,莘莘學子仍在“書山題海”中奮戰、掙扎。如何揭開外表,凸顯本質,構建學生心中的高效課堂呢?帶著這個疑問,我走進普通的初一(7)班,帶領學生共同學習牛津7B Unit4 Amazing things的Main Task部分。
二、教學思路
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構建高效課堂,旨在讓45分鐘發揮最大效益,把學生從“時間+汗水”的應試模式中解放出來,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興趣和發展還給學生,讓學生親自體驗,摸索總結,激蕩思想,啟迪創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正是高效課堂的精神所在。因此,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帶領他們互幫互助,集體作戰;引導他們“打破砂鍋”,“柳暗花明”,便是我這堂課致力和追求的宗旨。Main Task是一個單元的總結與升華,是典型的“點睛之筆”。學生在經歷了導入、閱讀、詞匯、語法和聽說訓練之后,對于整個單元的知識背景和語言詞句都有較深入的理解。而所有的這些,大部分還局限于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真正的學生自己的“自主、合作、探究”,更體現在最后這部分他們對于所學知識的應用與延伸。因此,我精心設計了“鋪墊復習”、“引領思考”、“材料應用”、“自主應用”和“啟迪升華”五個環節,穩扎穩打,“拾級而上”,讓學生自覺自然地將“拿來”的知識變為自己的知識,以小組合作競爭為形式,以制作小報紙為主線,將“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主旨貫穿課堂始終,努力構建“民主高效的課堂”。
三、教學過程
(一)鋪墊復習
按照慣例,鈴聲剛落,當天的值日班長便作了一個與本單元話題相關的值日報告——Amazing Plants,并就材料提了幾個問題。當他提出“What amazing things do you know?”這個拓展性問題時,我順勢將問題接了過來,接口道:“——in this unit?”這一接,既讓我自然接過了“教”的接力棒,又幫助學生降低了問題的難度,更帶領他們駛入了“復習”的堅實軌道。于是,本來還挺費思量的大問題一下子變成學生熟識于心的舊知識,舉手者此起彼伏,絡繹不絕。大家從導入部分的“地月距離”一直談到聽說訓練中的“烏龜的壽命”,爭先恐后,繪聲繪色,唯恐老師漏了自己。最后,當大家爭相說完,還在努力回憶之時,我調皮地眨了眨眼睛,假裝表揚地提醒了一句:“You remember things much better than goldfish!”學生在一片笑的海洋中記憶復蘇,異口同聲地答道:“Goldfish can only remember things for three seconds!”就這樣,在歡聲笑語中,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復習之役首戰完美告捷,同時為后面的步步深入“熱身準備”,設下鋪墊。
(二)引領思考
在學生熱情未減、興趣未消之時,我又趁機拿出預先準備好的大硬紙板,將它們分發到學生自發組成的四個學習小組(學生在課前已按小組坐好)。學生滿腹疑問,卻都已預料到活動和比賽即將拉開序幕,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我還在不緊不慢地賣著關子,誓將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到頂峰:“既然大家有這么奇妙的事物要和我們分享,那么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制作‘奇妙報’,看看哪一個學習小組制作的報紙最奇妙!”話音未落,學生便紛紛舉起手來。好奇心早已戰勝一切,一個個“問題”化成“利箭”接踵而至,直擊任務(Main Task)的中心。“老師,那怎么制作奇妙報呢?”“要分幾個步驟呢?”
“別急別急,大家先看看書本的73頁。”我這才切入正題,“在那里,我們又將認識一些奇妙的事物,而且內容更全面、詳細。大家要做的,就是整理信息,記住信息。有不懂的地方,小組共同討論,或者請別組的同學幫忙,大家別吝嗇啊!”我假裝玩笑的一句話,激起了學生互幫互助的熱浪。一時間,大家看書的看書,討論的討論,很多學生更是游走在各組之間,這邊問,那邊答。我倒成了“閑人”一個,在舉起了“旗幟”之后“小歇”了一會兒。
終于,我看大家胸有成竹,聲音漸止,于是振臂一呼,“吹響了號角”:“現在請大家合上書本,看奇妙報的A版。(我已事先將每組的硬紙板對折,按報紙排版將每張硬紙板分為ABCD四版,并已將A版的任務打印出來貼好)根據你的記憶,將遺漏的信息填寫完整,為你的奇妙報完成A版!”任務一出,大家你來想,我來填,忙得不亦樂乎。最后我又隨機請了三個小組的所有成員分別朗誦了三段信息。大家聲音洪亮,填寫完整正確,最后以并列第一的姿態昂首邁入了下個環節。
是的,這就是我預想的“從簡到繁”、“由句及段”,從單純的接受信息到自己思考歸納,從原封不動的重復到自由舒展的陳述,整個過程中老師只是搖搖指揮棒,學生才是真正的主角,“戰場的主力軍”。他們思考、提問、釋疑、呈現,在團隊中奮戰,在合作中取勝,使整個課堂“高效”了起來。
(三)材料應用
不過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學習還僅僅停留在“書本”之上,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還必須“學以致用”,將書本知識變成學生手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金鑰匙”。于是,我便“擂響戰鼓”,帶領我的“小戰士們”殺進了“新的陣地”。
“大家的奇妙報都發出了美麗的新芽!下面就讓我們為它添上綠葉吧!”我一邊說著,一邊將準備好的幻燈片打出。在上面我用中文列出了四件奇妙的事物(分別為世界上最小的鳥——蜂鳥,電腦的發展史,紙做的真房子,以及全球最昂貴的酒店),所給材料一部分參考書本句型和內容形式,一部分基于學生以前的知識儲備;難度適中,并給學生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間。“現在就請每個小組抽取一個話題,認真準備,用英語將所給材料展現在奇妙報的B版上,并發揮你們的想象力,使材料變得更加充實和引人入勝。”我開始發號施令。由于各組事先都無法看到別組的材料,所以大家都興趣盎然,積極準備。基礎弱的學生寫著今天學的句子,基礎中等的學生回想著以前積累的句子,出類拔萃的學生則出謀劃策,力爭在“想象力”這塊“出奇制勝”。思考的余地一多,學生的問題也像溪流一般涌了出來。“老師,這個詞怎么用?”“老師,你看這句的語法有沒有問題?”我微笑著,反問著,啟發著,解答著。我看到學生的熱情與努力,更感到思想的碰撞與交匯。是的,不知不覺中,我也已經加入他們的團體中,我仿佛也回到了學生時代,奔忙其中,樂不思蜀。
最后,展示時間到了。每個小組輪番上陣,在展示報紙的同時,所有成員將各自負責的部分讀出。其他小組在聆聽中驚嘆,在掌聲中糾錯(在其他同學展示后及時糾錯是我在平時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展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展示中,學生積極地發揮想象力,為每個話題都找到了突破口(A組設想了電腦發展的未來;B組勾畫了小蜂鳥精致的小窩;C組呈現全球最貴酒店的極度奢華配備;D組則描繪了居住在紙房子中一些有趣的細節)。無論是構想者還是聆聽者,都點燃了思想的火花,更為下個階段的能力爆發埋下了伏筆。
于是,在活學活用中,在協同作戰中,在想象馳騁中,在分享交流中,奇妙報的“綠葉”愈發青翠鮮亮、活力四射了。我繼續搖著指揮棒,為各個層次的學生“量體裁衣”,“指點江山”;更適時地抬起指揮棒,指引他們“舉目遠眺”、“勇攀新峰”。“高效的課堂”已初顯風采,“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也全然體現。
(四)自主應用
正當學生沉浸在知識展示的喜悅中意猶未盡之時,我又乘勝追擊,帶領他們昂首邁入了至關重要的也是最體現本課宗旨的下一環節。如果說第一環節學生還在我的攙扶下蹣跚學步,那么在第二環節我就可以牽著他們的手自在散步了,到了這一環節我更想徹底放開雙手,讓他們無拘無束地邁開步伐,嘗試跑跳。
“綠葉有了,下面就到我們的奇妙報綻放鮮花的時候了!”我打出投影,上面空空如也,只有四個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孩子們,現在只有靠你們自己來讓這小小的花骨朵綻放了!在奇妙報的C版,運用你們自己的知識與智慧,為我們呈現你們心中的奇妙的世界吧!”話音剛落,有的小組便激烈地討論起來。我注意到個別小組有些遲疑,便拍拍雙手提醒了一句:“花兒的綻放是離不開萌芽和抽枝散葉的,大家千萬別忘了學以致用啊!”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剛剛的前兩個環節已經為大家樹立了最好的模仿榜樣。遲疑的孩子不再遲疑,重新瀏覽了報紙的前兩版,文章的大體結構便躍然心中。教室里這邊爭論,那邊應和;一會兒大笑,一會兒嘆氣;你來說,我來寫,頓時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我更是在這熱浪中按捺不住,時而傾聽,時而解惑,儼然已是他們的“流動人員”,進入忘我狀態了。
不知不覺中,大家提前完成任務,坐鎮以待。就在這個時候,我直起腰來,發出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指令:“下面請大家相互交換報紙,互幫互助,用自己的話來為我們描述其他小組的奇妙世界吧!”在這里,我故意拔高難度,增加“說”和“臨時發揮”的任務,為的是回歸語言課的本質,同時讓“沒有吃飽”的學生“解解饞”。我只給了三分鐘的閱讀時間,并要求每個組員都發言。任務一出,大家立刻顯現出前所未有的緊張,小組各個成員立即進行角色轉換。大家迅速讀完全文后,由組長分工,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分配不同的敘述部分。因為時間有限,很多學生只是知道了自己要說的內容,并沒有準備時間。一切都是“臨時”而“真實”的,由于組長統籌規劃,大部分學生都較順利地完成任務,少部分基礎較弱的學生也在組員的幫助下“跌跌爬爬”地走完自己的那一程,極少數優秀的學生在這一輪展現了他們非同凡響的表達能力,不會“說”的學生為零。
更令人高興的是,學生的思考能力也在這一輪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他們所展示的奇妙世界也令人耳目一新。A組講述了會“報時”的石頭,B組揭示了死海浮人的秘密,C組帶來了袋鼠打架的秘訣,D組描繪了熊貓幼崽的可愛模樣。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學生思考的結晶和集體的智慧。
就這樣,學生完全放開了我的手,自己摸索著,相互攙扶著;思維跳躍著,知識迸發著。他們已完全獨立,完全“自主”,并且接過我手中的“指揮棒”,成了知識天空展翅翱翔的雄鷹。他們的奇妙報也在成熟的“高效課堂”上百花綻放,異彩紛呈。
(五)啟迪升華
進行到這里,這堂課的任務似乎已經完成了,課堂宗旨也仿佛已全然體現了。“可是,奇妙報還缺了一版呢!”這個問題,是學生提出的。“到底在花團錦簇之后還有別的什么繁華景象呢?”我的問題一出,學生立刻全都明白了。花兒的綻放并不只為表面的榮光,累累的碩果才滿載豐收的喜悅。我在大家的滿心期待中播放了一段視頻,向學生迅速展示了許多他們聞所未聞的奇趣。播放完畢,我立刻請大家回憶思索,讓他們盡可能多地說出自己剛才所看到的奇趣。一番七嘴八舌后,我終于亮出自己的底牌:“通過這堂課,我們才知道,原來周圍的世界竟是這樣的妙不可言。那么,大家以前怎么沒有發現呢?”“因為我們沒有像看錄像那樣認真觀察!”一個學生立即大聲喊了起來。他這一喊,便將今天這堂課的主旨升華了。世界很奇妙,就看你會不會發現。只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生活才能對你打開心門。課上到這里,很多學生已經自己拿起筆,為奇妙報的最后一版添加振奮人心的碩果。那就是,奇妙帶給他們的啟示。
一堂好的課需要有新奇的開頭、流暢的過程、繁華的結尾。但如果在完成這堂課的學習任務后再轉換視角,回歸生活,從而達到啟迪思想、思考人生的目的,便會達到錦上添花、美不勝收的效果。
四、教學反思
隨著難度的升級和知識應用的由淺及深,這堂課終于完美落幕。“高效課堂”一步步實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更是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他們質疑討論,互幫互助,分工協作,自我挑戰。不管是基礎弱的還是成績好的,都積極投入,充分實現自我價值。
而作為老師的我,除了引導學生、推動課堂、答疑解惑之外,也做出了一些新的嘗試。例如,啟用了“奇妙報”這個會“萌芽散葉,開花結果”的小道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課堂進程的波瀾起伏。在所有環節完成之后,我們還對各組的奇妙報進行展示,評選出“最佳內容獎”和“最佳版面獎”。此外,在“材料應用”這一環節,我精心設置了想象空間,對下一難度較大的“自主應用”環節起到承上接下的作用。還有,自主應用環節中,在任務下達后又臨時增加難度,既考驗學生臨時應變能力,又為尖子生自我拔高開辟空間。最后,更添加了“啟迪升華”這一環節,放飛了學生的思想,提升了課堂價值。
然而,在欣喜之余,這堂課也給我們帶來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如:1.鋪墊復習的環節是不是只在應用課上才可以用?其實只要老師用心,每堂課都可以有“5分鐘復習”這個環節。2.小道具的使用固然可以給學生帶來學習的樂趣,是不是每堂課都能用?而且要怎么用才能恰到好處,這還要因人因課而異。3.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的確新穎,但是否對于所有類型的課堂和學生都適用?在小組內部,中等生和尖子生都能得到鍛煉和提升,而絕大部分學困生都只是徘徊在“合作”的邊緣,真正參與的時間和空間很有限,要怎樣才能使他們發揮最大的光和熱呢?4.小組競爭的意識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但控制不當往往會出現“過猶不及”的現象,課堂秩序混亂,學生之間的惡性競爭情緒甚至會超越學習本身。因此,怎樣恰如其分地采取競爭形式值得每個老師認真思度。5.有些老師在給材料應用時常常會過多地超出書本范圍,給學生布置與書本內容用法脫節的話題,導致“學而無法用”。所以,如何從書本出發,立足書本而又超出書本,給學生一些“學而正好用”話題也需要老師們仔細揣摩,精心設計。6.對于一些難度拔高的環節,學生往往措手不及,舉步維艱。因此,怎樣為他們步步鋪路,實現新的突破也需要老師們在日常教學中努力探索,孜孜以求。
以上只是我在追求“高效課堂”道路上的一點嘗試和探索。然而,小小的一片浪花又怎么構成浩瀚海洋的美麗與壯闊呢?探索的道路上總是布滿荊棘與險惡,在全國范圍內構建“高效課堂”還需要所有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和實踐。“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在“高效”的課堂上,學生會成為“真正的主人”,學習也會是“真正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