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首次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體系結構之中,與“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并列,作為中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作為一個獨具特色的領域,“綜合性學習”被公認為當前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但是,由于綜合性學習需要大量前期準備時間,再加上一些學校應試思想仍很濃厚,教學時間緊,教學任務重,使得“綜合性學習”的研究與開發形同虛設,已成為目前語文教學最薄弱的環節。
一、如何克服教學內容“狹窄化”現象,更好地突出“綜合性”特點?
語文綜合性學習要“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它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但是目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基本上還沒有擺脫以前“語文課外活動”的思維框架和活動模式,還局限于對某一技能的活動演練,只在提高學生語文某項能力上下工夫。如執教《對聯初探》的話題,很容易走入“狹窄化”誤區,即把課當成平常的對聯教學,這樣,很難體現“綜合性”特點,很容易忽視“實踐性”特點。實際上,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基本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但是語文基本能力的形成對人的整體素質都有相應的要求,因而,形成某一方面的語文能力,就不可能是單線直進的,特別是聽說讀寫整體能力的發展,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綜合運用更需要多門學科、多項活動、多種資源的參與和整合。有一位教師在執教《對聯初探》話題時,巧妙地設計了“找對聯,貼對聯”和“對簡單對子”的環節,很好地體現了“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
老師在課前就準備好一系列對聯,并用張貼對聯的格式抄寫在紅條紙上,打亂順序,課前張貼在黑板上。這些對聯有春聯——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婚聯——雙飛燕舞樂,并蒂花開紅;壽聯——松木有枝皆百歲,蟠桃無實不千年;名勝聯:海門潮上連天碧,嵐岫煙浮擁縣青(惠安科山公園嵐岫門);書齋聯——門對千竿竹,家藏萬卷書;嵌字聯——螺山秀水多恩惠,城鎮黎民得健安(嵌兩地名:惠安和螺城)。課堂上先介紹對聯的基本特點,接著介紹找上下聯的方法(上聯尾字要求仄聲,下聯尾字要求平聲)和貼對聯的方法(上聯貼于右邊,下聯貼于左邊),然后要求學生根據對聯特點找對子,按對聯內容(春聯、婚聯、壽聯、名勝聯、書齋聯、嵌字聯)分類,并分別張貼在指定位置上。全班學生頓時活躍了,各組代表紛紛上臺配對、分類、張貼,臺下的同學更是躍躍欲試、指指點點。學生在這個活動中自然就運用了對聯的知識,并對對聯的張貼加以實踐。此外,教師設計“對簡單對子”的環節,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作簡單的對聯,以此拓寬“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做到學習空間上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有機整合,學習內容上把自然、社會、人文領域與語文內容綜合,很好地體現綜合性的特點。簡單的對子如:苦瓜——甘蔗,姚明——(班上同學姓名),科山——螺城,石雕——油畫,惠安酒——老爸茶等。
二、如何克服教學內容“寬泛化”現象,更好地突出“學科性”特點?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基本能力,因此,“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培養”、“聽說讀寫整體訓練”應該作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線,那些無關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培養,看不到聽說讀寫整體訓練的所謂綜合性學習,我們有理由說它“泛化了”、“非語文化了”。比如,執教“旅游資源調查”的課題,往往容易走入“寬泛化”誤區,即上成地理課,這樣無疑把綜合性學習寬泛化了。有一位老師在執教“旅游資源調查”時,設計了“給圖片命名”和“根據本地資源對對聯”兩個環節,很好地克服了“寬泛化”的誤區,突出了“學科性”的特點。
課堂在展示旅游資源調查成果之后,老師設計了一個環節:展示兩幅本地圖片,要求學生給圖片命名。其中一幅是惠安崇武半月灣的美景,另一幅是獨守惠安大竹孤島十八年、被譽為“中國魯賓遜”式人物林穎老人的生活照。
學生看了這兩幅圖,一下子就有了親切感,紛紛舉手發言,答案豐富多彩。如半月灣,有沙灘美景半月灣、金沙碧水半月灣、地上的月亮等;牧羊人,有孤獨的牧羊人、中國的魯賓遜、大竹島的守護神等。
在命名的基礎上,教師又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學生對對子。教師根據本地旅游資源擬幾則上聯,要求學生根據本地資源對下聯。這樣,不僅做到學以致用,而且使語言訓練進一步深化。如“去德化,游山玩水賞名瓷,令你神往;來惠安,看海觀石識惠女,使我陶醉。”“崇武古城,歷史悠久,風光依舊,怎能不游?惠安淑女,民風古樸,美德永葆,誰能不想?”(或“石雕藝術,源遠流長,技藝精湛,誰能不嘆?”)
任何活動都有活動對象、活動成果。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不是“語文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主要看它的活動對象是不是“語文”(聽說讀寫),它的活動成果是不是在語文范圍內,是不是語文成果。“給圖片命名”和“根據本地資源對對聯”這兩個環節,讓學生學會如何使語言更精練,有表現力,達到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
三、如何克服課堂評價“空泛化”現象,更好地突出“主導者”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評價的主體。讓學生開展評價活動,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教師從多角度組織學生自評和互評,使學生從多方面把握現狀,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健全和潛能的開發,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綜合性學習教學中,常常讓學生展示成果,很多老師的做法都是學生分組集中展示后,教師再略作評價,不僅不利于推動活動進程,反而缺少學生互評,往往空泛化,從而降低評價功能的有效性。執教“旅游資源調查”課題,學生上臺匯報交流調查成果時,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對內容進行點評。如其中一組介紹“崇武古城”時,既有生動描述,又輔以圖片展示。教師及時引導學生互評,有的學生說:“開場白精彩,介紹詳細,不僅介紹古城的歷史,還介紹現在的變化。”教師充分肯定后,再補充自己的看法“概括介紹和具體描述相結合”,指出存在的問題“說話有重復的現象”,并以此鼓勵后面的小組介紹時應克服緊張現象。接著,另一組學生代表介紹“科山公園”后,教師引導學生評價,有的說:“生動描繪景點及石雕像,說話很有感情,能很好地把景點描繪出來。”有的說“有導游的風范,介紹生動,讓人身臨其境。”老師進行總結:“調查是成功的,展示是精彩的。下面的同學一定會更精彩、更成功。”以此引出后面小組的展示。教師對學生的展示逐個進行即時評價,不僅引導學生互評,而且教師要點評。這樣的評價具體到位,富有針對性,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效推進整個活動的開展。
四、如何克服學生活動“低效化”現象,更好地突出“實踐性”特點?
《我們身邊的學問——姓名探趣》課前要求學生搜集以下內容:父母起名的緣由或經過、名字的寓意詮釋、本姓氏起源和圖騰介紹、歷史人物故事等,教給學生搜集方法:請父母或長輩當顧問、查找資料、記錄參與活動的感受與體驗。學生搜集后,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本組搜集到的材料分類張貼在大的紙張上,設置如下欄目:1.名字寓意、起名趣事,2.姓氏探源、姓氏圖騰等,3.謎語、對聯或自編詩詞歌曲等,4.主題標語,5.歷史名人故事。每組把本組活動日記裝訂成冊,作為成果一同展示,并設置一本留言簿供參觀者提出寶貴意見。課堂上,老師簡單開場白后,即讓聽課教師走入學生當中,參觀他們的成果,自由交流,并提出寶貴意見。這一過程大約持續20多分鐘,然后聽取各小組代表匯報活動心得,評出活動積極分子和創意獎,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性發言。
不可否認,執教者富有創新意識,通過課前做的大量工作,活動收獲是豐碩的,成效是顯著的。特別其展示成果的方式獨具一格,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種師生互動的方式,不僅讓執教者參與其中,更讓聽課者一起參與,確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筆者在聽課過程中對課堂活動有一個疑點:展示活動沒有明確要求,活動“有效”嗎?僅讓聽課者“走動參觀指導,與同學自由交流,隨意介入”,僅讓各組“推薦一位解說員,其他成員合理分工”,這樣的任務明確嗎?聽課者只是“隨意介入”、“自由交流”,豈不成了僅是參觀展覽而已?各組的“解說員”解說什么?怎樣解說呢?小組其他成員做什么?這種為“展示”而“展示”的做法,既沒有給學生明確的解說任務,又沒有給教師明確的參觀目的,學生的聽說讀書能力何以在課堂上得到有效訓練呢?沒有有效地進行語言訓練,其實效性何以得到體現呢?學生活動“低效化”現象,無疑削弱了綜合性學習的“實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