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物理這門課程在初中階段是學生剛剛接觸,他們既感到陌生又感到好奇,他們急迫想學習物理知識,可是又不知如何學習,所以課堂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創新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觀察能力,掌握物理知識的能力是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 初中物理教學 課前準備 啟發式提問 演示實驗
物理學科注重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定律的掌握,現象到結論的總結。物理課程在章節安排上都有獨立性和緊密性,每個小結都能從現實生活的現象和生活實例中引出概念和物理量。教師要想在教學過程中,連貫準確地表達,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概念變為物理量,教師就需要在課堂教學前做好充分準備,明確每一小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對于重點和難點,多準備一些生活實例,將顯而易見的現象貫穿于課堂。這樣才能避免因為課前準備不足,學生讀概念背概念,課堂教學死氣沉沉的局面。例如,在講到重力這一節課時,我就覺得重力雖然是生活中早就遇到的力,但它有著特殊的表現特點。教師就應該在上課前從教材中做準備,著力從展示重力作用的表現開始,從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這三方面產生的原因按順序安排,對重力這個概念更應該細致分析,通過一些實例、現象具體指導,既有生活中常見的知識,又有升華思維新建的知識。課前特別做好注意區分“質量”、“重力”和“重量”這三個不同概念,不能混為一談,更不能張冠李戴。課前準備既能使教師讀懂、讀透教材,又能從多方面、多層次探索出上好一節課的途徑,它是物理課堂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初中二年級開始學習物理這門課程,初中學生對物理學習有了一定的興趣,對物理知識有一種求知欲望。他們熱情充沛,勤于思考。物理課程在設計上往往從圖片例子中提出問題開始,使學生從一開始上課就處于思考問題,回憶生活現象的狀態之中。在上課過程中設置啟發式提問是上好一節課的條件。以前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直接引出物理概念,使得學生被迫接受學習,這樣他們就缺乏思考、缺少總結結論和最后得出結果等一系列重要過程,覺得物理課程乏味,大大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所以設置一種啟發式提問,就能使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興趣,加深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當然,教師所提問題應該具有針對性,從多方面考慮,緊緊圍繞課堂內容。例如,在教學物態變化“氣化”這節課的時候,我就從大家曬衣服很平常的事例提問,剛剛晾曬的衣服是怎么樣的?過了半天或者一天衣服又變成怎么樣了?因為學生天天洗衣服,所以他們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得朗朗上口。我接著又問: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就這樣一連串的提問,引導學生思考,他們通過思考、歸納和總結得出“氣化”這個物理過程。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理解透徹,記憶深刻。再例如,上到“功”這節課,我從班集體獲得的榮譽也就是學?;@球賽中女同學獲得第一名這個事例提問,問全班同學,付出努力,流出汗水的女生有沒有“功勞”,是不是“勞苦功高”,而排不上名次的男生是不是也付出了努力,只不過是“勞而無功”。就是這樣很自然的提問,引導學生歸納出功的概念,懂得功是一種“功效”,得出力學中功的二要素。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啟發式提問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沒有了提問或者提問不緊扣教材,貼近生活,不顯而易懂,那么課堂教學將失去活力,猶如一潭死水。
演示實驗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演示實驗是探究問題的過程,能夠得出規律或定律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具有直觀性,是初中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課堂上在實驗前,先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看到了什么,為什么會看到這種現象,或看到這種現象說明了什么。正是由于演示實驗的很多現象是學生有時見到過的,有時沒見到過的,所以他們對演示實驗很感興趣,想深入了解觀察到的現象,讓自己能夠用學過的物理知識解釋或解決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例如:在上到大氣壓強這節課時,為了探究大氣壓強的存在,我設計了幾個演示實驗。1.“覆杯實驗”。讓罐頭瓶充滿水,用撲克牌蓋住瓶口,用手扶住撲克牌,將罐頭瓶倒置過來,松開手,紙不掉下,水也不流出來。2.“被吸住”的乒乓球。將礦泉水瓶裝滿水后把一個乒乓球放在瓶口。瓶子倒過來后,放手,乒乓球被“吸住”了。這兩個實驗我都讓學生先猜想,再觀察、討論和思考,最后小結大氣壓強的存在。通過這些演示實驗,我看到學生那種掌握了知識的滿足感,更充分說明演示實驗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有的教師由于貪圖方便,用口頭解釋代替演示實驗,使得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學生缺少了觀察、思考,也就失去了學習物理的興趣。現在國家加大了對實驗教學的力度,實行了初中畢業生實驗操作考試,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注重演示實驗外,還應注重學生分組實驗。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如何創新物理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實踐和摸索。
參考文獻:
[1]許國梁. 中學物理教學法.蘇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85.
[2]趙玉泉.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海口:南方出版社,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