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說:“在學校不能單靠教科書和教習,講堂功課固然要緊,自動學習,隨時注意自己發現求學的門徑和學問的興趣更為要緊。”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是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針對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設法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開礦探寶”、獲取知識。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引導他們總結科學的方法,變牽學生鼻子走為“導而弗牽,重在自主”,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的興趣。”教師按照教育學、心理學的要求,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取得成效的重要環節。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對興趣在學習中的積極意義作過許多精辟的闡述,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一生發展到入迷、持久和穩定的程度,就會形成愛好。興趣和愛好強烈地吸引學生從事活動、思想,使學生變強迫學習為主動積極探索、學習。
以往在英語教學中,往往教師是整節課的主體,學生則被動地聽,機械地抄、背,很難徹底消化、鞏固,而且遺忘率高,不能活學活用,這是因為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只是充當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那么,激發學生興趣后,即能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在整堂課中體現教師的導演作用,不斷地鼓勵、督促、指導學生學習,給予學生必要的點撥和講解,讓學生摸索出規律和方法,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和知識的獲得提取全由學生自身活動完成。
陶行知先生說:“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學生學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與學聯系起來,一方面先生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先生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乃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停當,指導他,使他以最短的時間,經過相關的經驗發生相類的理想,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理想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其他的問題。”
在英語單詞的教學中,可讓學生利用已學的音標和拼讀方法自學單詞,教師作必要的指導和糾正,讓學生總結出規律和方法。例如教學新單詞frog時,可讓學生回憶曾學習過的dog,fox,box等,讓他們總結出字母“o”的發音,那么以后碰到類似的單詞讀音問題就能聯想記背。在學習對話、句型、短文時,可反復聽錄音,讓學生上臺演示,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模仿人物的語氣、情緒等,注意句子的升降。學生在這種適合他們的表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英語知識,并且語言自然流暢,可有目的地遷移到課外的日常用語會話、口語訓練中,以更好地鞏固課堂上所學知識。實踐證明,課內外結合,課內延伸課外,既豐富學生的生活,又激發學生的熱情和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在初三課本中,語態可謂是舉足輕重的部分,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單憑生硬的講解遠遠不夠,讓學生摸索規律,總結出方法勝過死記硬背。在講解過一般現在時態的被動語態后,可讓學習以此為基礎,引申到一般過去時態的被動語態結構“was/were+及物動詞的過去分詞”,以及現在進行時態的被動語態等。再如在教授現在完成時態的被動語態時,可以先舉例,如“The trees have been planted”,“The bridge has been huilt by the workers”等,讓學生通過舉例自己總結出“have/has+been+及物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從而在腦海中形成較為持久的印象,更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在做完形填空時,可告訴學生考點是詞語辨析,基本句型和基礎語法,固定搭配與習慣表達,邏輯推理能力與篇章理解,完形填空是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一種題型,測試內容涉及語句結構和詞語搭配等,把結構測試與語意結合起來,借助語境明了空缺部位的意思,然后進行判斷選擇,教學生通讀全文,掌握大意,通讀時可跳過空白,也可大略看一下題目中列出的選項,千萬不要在第一遍閱讀時就“看一句,做一句,看一空,做一空”,否則填出的答案往往斷章取義,即使符合本句的意思或語法要求,也未必符合全文。
閱讀理解是中考中所占分值較大的一部分,既是中考的重點,又是難點,考點主要是對詞的理解,對句子的理解,對文字表層意思的理解,對短文內容的推測,對短文理解的判斷,對短文主題句和中心意思的理解與歸納,以及找標題等,告訴學生解題步驟:細讀、分析,復讀、定案,再讀、查案。從理解文章的表層意思到理解文章的深層意思,閱讀要細心,通過分析、理解文章的中心和主題,抓住做題的重點。要做好閱讀理解題,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給學生掌握閱讀技巧;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掌握技巧和方法后對提高閱讀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書面表達是一種測試學生語言操作能力、書面交流能力的題型,中考難度較大,且漢語、英語有些習慣上的不同,這是學生易出錯的地方。要做好書面表達題,必須注意以下問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平時掌握好詞匯、語法,背一些課文、名言等,多讀文章,培養語感,堅持寫日記;遵循英語特點;符合英語習慣,抓住“審題、編綱、寫文、檢查”三個重要環節。
現代社會是信息時代的社會,大眾傳媒技術和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帶來學習方式的革命,也使學生面臨更多、更復雜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以貫徹素質教育,以主體性原則為前提,對學生理性選擇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就尤為重要。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中,綜合素質及能力奠定一個立足社會的基礎,而英語更成為必須掌握的一種技能,為社會提供多元化的人才,使學生更好地立足社會、發揮他們最大的潛能,教師就必須改進講堂教學,促進英語教學,讓英語教學由“授之以魚”轉變為“授之以漁”,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