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新時期的日語教學中,教師必須逐步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時俱進,勇于改革創新,從中找到教學的突破口,引領學生走自主、創新、可持續發展的教學之路,實現日語教學的又好又快發展。囿于日語傳統教學模式,很多教師和學生很難推翻舊模式的樊籬,更無從談及創新與跨越,在相當程度上制約和阻礙教學的長足發展。因此,當前教學必須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優化教學大綱,凸顯實踐教學的比重,逐步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目標,真正實現日語教學的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 因材施教 教學方法改革 實踐創新
日語教學是實現學校教育與教學目標的主要途徑和方式,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攻堅陣地。但是,當今的日語課堂教學在教育觀、教學觀、質量觀、人才觀等方面并沒有發生根本的實質性變化,課堂教學過程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知識為中心的課堂行為特征仍然非常明顯。因此,日語教學迫切需要整合,形成一種既能擺脫傳統的日語教學模式的束縛、揭示當代學科教學實質,又能實實在在地指導學科教學實踐活動的新的課堂教學理論體系,使課堂教學活動生成應有的生氣和活力,充滿好奇和對智慧挑戰的刺激,使得教師和學生的作用在日語教學活動中很好地得到發揮和體現。
一、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基礎
日語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即指課堂教學環境中師生交互作用的關系。在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中,教師的理念和行為起著決定性作用。首先,教師的學生觀的核心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有效促使每個學生獲得最好的發展。每個學生在學習中都體現著差異性,但他們都有自己的發展能力和發展潛能。其次,日語課堂教學促進的學生發展,是一種整合的人格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智力的片面發展,所以不能僅憑學生的學科知識分數判定學生發展的優差。再次,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發展,指學生具有自身個性特征的發展,而不僅僅是統一規格、統一模式的發展。最后,學生的發展是在其原有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其效果會逐漸體現在他們今后很長的成長過程中,而不僅僅以課堂中的知識或分數的獲得為最終目的。
學生不僅僅是教師教學的對象,更應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資源”,這一課堂教學理念認為,教師作為一種資源,同學生這種資源的內涵不同,但兩者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共同處于課堂的雙向互動的流變狀態之中,實現來自多種渠道的知識、情感等多樣信息的共享和互動,共同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彼此促進人格的發展與完善。
實現師生這種共同參與、互相合作的人際關系,教師首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作為一個社會人應有的尊嚴、權利、思維方式和自身發展方向。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相溝通理解,彼此信任,共同合作。其次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能力、社會化程度等方面的特征及差異性,重視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情感、動機、信念等人格因素的價值。最后是肯定和贊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一切探索、創新、發現行為和活動。
實現這種師生的共同參與、互相合作,學生首先要對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定位有明確認識。日語教學中的永恒的資源,就是學生自己。除學校、課堂、書本和教師外,學生可從廣大傳播媒體中不斷獲取各種各樣的知識信息,并將它們帶入課堂教學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知識源,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蘊藏著巨大的可開發與發展的潛能,這就是充滿活力的可交互和共享的資源。
二、因材施教的認識與實踐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主要是指在共同的培養目標下,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學教育方法。隨著日語教學工作的不斷深入,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教材的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學方法。
(一)針對教學對象進行量身打造
目前,本校學生大多是通過高考上來的非尖子生,基礎知識薄弱,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大多還停留在簡單的讀寫層面。再加上之前從未接觸過日語,要從頭開始學習,使得很多學生產生畏懼心理,自信心不足,實踐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制約日語教學的深入開展。還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家庭生活的優越而缺乏吃苦學習的精神,雖然有聰慧的智力,但是上課的興趣嚴重不足,考試往往抱著僥幸過關的心理。此外,教學對象知識水平的差異性,很難做到共同進步,因為學校在招考工作中招錄了文科和理科專業的學生,二者的學習方法和思路存在差異,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困難。
針對以上問題,要提高學生的日語學習積極性,教師要認真分析本班學生的特點,采取個別約談、問卷和座談的方式,廣泛搜集每個學生的基本情況,然后分類進行匯總,找到共同點和不同點。完成信息匯總后,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解決問題是關鍵,主要集中在今后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上進行轉變,量身打造適宜的教學方法。
(二)切實可行的教學設計思路
日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集中在聽、讀、寫、譯等方面,將實用性、精練性和新穎性貫穿教學的始終。
1.實用性的設計思路
結合社會實踐的知識,突出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從中加入社交禮儀和其他情景,盡量深化為情景劇的形式,讓每個學生當家做主,從不同的角色體驗日語學習的快樂,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日語的交流技巧,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協調能力。
2.精練性的設計思路
教材的內容設計比較繁瑣,但是教師要具有超凡的濃縮的精煉能力,將知識重難點進行歸納總結,結合當代新的觀點和思想進行碰撞討論,使學生學以致用,始終以創新的思路解決各種問題。
3.新穎性的設計思路
知識在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也要不斷優化。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中,應盡量搜集比較前衛時尚的信息資料;其次是教學方法的推陳出新,使學生一直處于時代的前沿,掌握最新、最具有生產力的情報信息。
三、改革教學方法
(一)堅持主體式教學
主體式教學的基本教學模式是“讀、議、講、練、評”。主體式教學的實質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教學的主體,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提高創新能力。主體式教學法對于推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實施主體式教學法,一般應該把握好三個環節。一是教師要引好路。教師要采取啟發、引導的方式,利用少量時間,講清教學的主要觀點和重點,講清需要學生自學的重點和難點,講清自學的方法和途徑,提出需要學生自己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二是學生要讀好書。學生要廣泛閱讀教材資料,通過獨立思考,領會書中的知識、理論、技能,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創新性的思考和研究,或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做作業。三是交互式研討。教師和學生一起,共同對教學內容發表自己的認識和觀點,相互啟發和碰撞,真理越辯越明。在學生、教師的相互交流和討論中,對作業中的“創新點”進行鼓勵,對討論中的問題進行歸納,而后做精彩解釋,進一步強化教學效果。
實施主體式教學,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變教師獨角戲為師生二人轉,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體式教學對教師的素質和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教師必須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授課基本功,掌握本專業的前沿理論,精通日語教學的知識與技能,熟練解答學生討論中的難題,同時要有高超的教學藝術,善于引導學生圍繞中心問題研究和思考,使學生在學習中領悟學習與創造的方法。學生也要有很強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有很強的學習自覺性,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做學習的主人,還要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善于發現問題,善于思考、善于歸納、升華理論。
(二)普及啟發式教學
普及啟發式教學,必須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出發,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積極引導、激活學員思維,使其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談不上啟發,同樣,沒有學生的能動作用,也談不上啟發。學生能動作用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核心則是思維活動狀態。為此,啟發式教學主張按照“教學為學服務”的原則,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出發,精選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運用多種方法,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積極的同步思維,使其處于最佳的思維狀態。要提倡討論式教學,使學生得到足夠表達自己思想和感情的機會。要貫徹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教學模式,把學習過程變為研究、發現、探索的過程。要突出引導的指導方式,指導學生獨立完成作業,不強求學生的思維一定要納入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條條框框中。
普及啟發式教學,必須堅持把教學與自學、研討與交流結合起來。通過科學的教學設計,嚴謹而靈活的施教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加強創造性思維訓練,鼓勵學生不拘泥書本知識和現有經驗,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優化課堂教學,變單純傳授知識為注重指導學習,變被動灌輸為主動汲取,變單一注重知識為兼顧全面發展,變單調枯燥乏味為活潑有趣。注重學法指導,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本領,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把日語教學與社會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
實施啟發式教學,必須著眼于發展學生的智能。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要通過知識的傳授,發展學生的智能。鼓勵學生從積極跟著教師學逐步過渡到自己主動鉆研,獨立探索,由學會到會學,由學習到創造,教師要當好“導師”。
(三)大力發展實踐性教學
實踐教學是人才培養由知識向能力轉化,知識、能力向素質升華的重要途徑。只有親身實踐,才能發現問題,才能啟迪思維,才能激發創新,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日語人才。因此,教師必須進一步加大實踐性教學的力度,為學生提供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鍛煉能力,提高素質。
(四)逐步拓展開放式教學
開放式教學,指充分利用各種先進教育資源,封閉式的“小課堂”變為開放式的“大課堂”,課上課下緊密融合,校內校外緊密結合,形成合力人才培育的教育模式。開放性教學是開放性教育思想在教學中的體現,它要求日語教師不能關起門來教日語,要從一個大格局上進行部署和實踐,讓教學擁有更廣闊的視野、更開闊的胸襟、更寬廣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