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復雜理論源于自然科學的相關研究,是二語習得領域的又一新理論,強調系統行為具有復雜性、動態性、開放性、適應性、自組織性和非線性的特點。復雜系統處于不斷變化中,系統行為會改變環境,系統本身也會產出新的行為以適應新環境。復雜理論認為,語言是在使用中不斷涌現的一系列動態分級模型,是在交際過程中自下而上產生的。復雜理論為研究語言和語言習得提供了新的視角,對全面深入研究二語習得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復雜理論 復雜系統 二語習得
1.引言
復雜理論(Complexity Theory)是二語習得領域的又一新理論,目的是描述和解釋二語習得這一復雜系統內部各組成部分自身是如何發展變化的,以及各部分之間如何相互作用,從而導致系統整體行為的發展變化,以及系統本身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動態變化。本文重點討論復雜理論與二語習得的相關問題,以及由本理論引起的思考。
復雜理論源于自然科學領域,最早由James Gleick (1987)提出。他指出:玩游戲的同時可以改變游戲規則。Larsen-Freeman將James Gleick的動態系統理論遷移運用到語言和語言習得中,認為語言是一個復雜的適應性系統,在語言社區各主體間的互動過程中自下而上地涌現(Larsen-Freeman1997;Ellis Larsen-Freeman 2009),而不是自上而下地由各種語法規則或語言原則構成的靜態系統。2008年11月,為慶祝美國著名期刊Language Leaning創刊60周年,人們以“語言是復雜自適應系統”(“Language a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為主題召開會議,并發表多篇會議論文,加強探討,深入交流,使復雜理論作為二語習得研究的新視角受到應用語言學界的廣泛關注。
2.觀點概述
復雜理論是對復雜系統的研究,強調系統行為具有復雜性、動態性、開放性、適應性、自組織性和非線性的特點。
首先,二語習得是由多種異質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系統要素包括教師、學生、課程、教材、環境,等等,而每個要素本身又是一個復雜系統。
其次,二語習得系統是動態變化的、自組織的。復雜理論認為整體是由各組成部分自發組織而來,沒有規劃藍本可遵循,也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Mitchell 2003)。語言本身就是動態的,但動態系統也有相對靜止性,無論如何發展變化,系統總的特征不會產生根本的質的變化。
再次,二語習得的發展是非線性的。復雜系統的非線性取決于復雜系統受初始狀態影響的敏感性,初始條件非常微小的變動也可以導致最終狀態的巨大差別,此現象被稱為“蝴蝶效應”(Edward Lorenz 1972)。
最后,二語習得發展過程是開放的、自適應的。動態系統是開放的,不斷有新的因素或變量加入,使得復雜系統更復雜,新加入的變量和原有的變量要互相適應、互相融合,從而實現平衡狀態,這個過程需要新舊變量之間的自組織行為。
3.主要成果
根據Long(1990)對二語習得領域中普遍認可的幾大觀點和現象的總結,筆者認為復雜理論為如下幾大觀點提供了理論支撐。
第一,語言輸入對二語習得很重要。根據復雜理論的觀點,語言是在使用中不斷涌現的一系列動態分級模型(Dwight Atkinson 2011)。所謂模型,是語言中出現頻率高的、意義凸顯的、形式固定的語言結構(Dwight Atkinson 2011),是動態復雜系統中相對靜止的部分。語言是一個分形(Larsen-Freeman 1997),語言形式的分布遵循無刻度冪律(Zipf 1935),語言學習者對出現頻率高的、語義清晰且認知凸顯的語言結構非常敏感,容易習得。另外,語言頻次有助于進行歸納,并且是縱向發展的(Christiansen Chater 2001;Elman et al.1996)。
第二,在很多情況下,二語習得是附帶進行的。附帶習得是指語言學習者在交際過程中,注意力集中在語言輸入的意義上,而非語言形式上,語言形式的習得是交際的副產品。復雜理論強調語言源于使用,交際雙方在交流時不斷地根據對方情況,做出語言形式的改變,從而達到交流目的,進而習得語言。
第三,語言學習者可能會知道比語言輸入更多的知識。復雜理論推崇形態發生學,認為新的語言形式可以通過類比產生(Larsen-Freeman 2003)。通過歸納經常出現的語言形式的意義或功能,語言學習者就會對這些語言形式進行分類,進而行成語言原型或模型。對于語言輸入中沒有出現的語言形式,可以在語言自然環境下的社會交際過程中,通過過渡歸納習得(Rumelhart McClelland 1986)。
第四,二語習得具有個體差異性。復雜理論認為學習者語言能力的發展,與社會語境、交際壓力、學習者個體因素、輸入頻率等因素有關。由于二語習得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是一個復雜系統,各因素本身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處于動態變化之中,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性。在語言輸入、教學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的語言學習者最后的二語習得情況會千差萬別。
第五,頻率對二語習得的影響是有限的。頻率是二語習得的重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頻率高低與習得早晚之間沒有絕對的必然關系,過度強調頻率的作用,會陷入經典條件反射理論的誤區。復雜理論在強調頻率重要性的同時,也關注出現頻率高的語言形式或是凸顯的語言形式能否引起學習者的注意、注意程度如何,以及特定語言形式的應急提示,即語言學習者能否根據該特定語言形式的提示,歸納或猜出由其構成的語群的意義或功能。
最后,母語對二語習得產生影響,重視教學的作用。母語對二語習得的影響可以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母語的認知機制在學習二語時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但也有可能妨礙學習者發現母語和二語的不同之處(Ellis 2006)。母語不僅僅在產出和理解二語時產生影響,同時對學習者思維產生影響(Slobin 1996),即使二語水平很高的習得者,在說二語時,大多也會用母語進行思維。但是,這一問題可以通過教學得以改善。通過教學,可以使學習者更好地利用已有的語言資源,注意力和意識可以得到整合和引導(Larsen-Freeman 2003),學習者的語言水平會大大提升。
4.本理論存在的不足及啟示
復雜理論對深入研究二語習得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其自身仍然存在著不足之處,受到批評和質疑。例雖然復雜理論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視角,但是也遺漏了一些問題,如短期和長期記憶、信息處理、石化等。
復雜理論對二語習得研究和外語教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復雜理論的貢獻之一是避免還原論的簡化思想,認為系統的復雜性產生于系統中各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簡單地認為整體是部分之和,并且強調各組成部分自身不斷的發展變化。同時指出研究者可以將一些方法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如將話語分析與語料庫語言學結合,將二語習得與語料庫語言學結合,將二語習得與對話分析結合,等等(Dwight Atkinson 2011)。對于外語教學而言,二語習得是一個復雜系統,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管理學生學習過程的角色。復雜理論會幫助我們理解這個過程,從而使教師更好地管理學生的學習過程(冀小婷,2008)。
5.結語
復雜理論源于統計物理學和系統科學,為二語習得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論視角,認為語言是一個動態的系統,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而不是一個處于完全靜止狀態的成品。在說話者的交流使用中,語言模式不斷形成并日趨穩定,但它們永遠不會是靜止的。語言的出現、使用、發展、變化、習得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自成復雜系統,各要素間相互作用。復雜理論持語言學習生態觀,強調認知與社會環境不可分,同時關注心智對社會環境的影響。復雜理論在研究方法上主張使用回溯法,強調描述和解釋,對預測不抱樂觀態度。 復雜理論是社會視角和認知視角的整合,對二語習得研究產生深遠影響,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值得應用語言學家關注和研究。
參考文獻:
[1]Atkinson,D.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ew York:Taylor Francis e-Library,2011.
[2]Christiansen,M.H., Chater,N.(Eds.)Connectionist psycholinguistics.Westport,CO:Ablex,2001.
[3]Ellis,N.C.Selective attention and transfer phenomena in SLA:Contingency,cue competition,salience,interference,overshadowing,blocking,and perceptual learning.Applied Linguistics,2006:27.
[4]Ellis,N.C., Larsen-Freeman,D.Language emergence: Implication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Applied Linguistics,2006:27.
[5]Ellis,N.C.(with Larsen-Freeman,D.Constructing a second language:Analyses and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s of the emergence of linguistic constructions from usage.Language Learning,59,Supplement 1,2009.
[6]Elman,J.,Bates,E.,Johnson,M.,Karmiloff-Smith,A.,Parisi,D., Plunkett,K.(1996).Rethinking innateness:A connectionist perspective on development.Cambridge,MA:MIT Press.
[7]Heylighen,F.Self-organization,emergence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complexity.Proceedings of the 1st European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 (AFCET,Paris),1989.
[8]Gleick,J.Chaos:Making a new science.New York:Penguin Books,1987.
[9]Larsen-Freeman,D.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pplied Linguistics,1997,18.
[10]Larsen-Freeman,D.Teaching language:From grammar to grammaring.Boston,MA:Heinle/Cengage,2003.
[11]Larsen-Freeman,D.On the need for a new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and its development.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8,3.
[12]Long,M.The least 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needs to explain.TESOL Quarterly,1990,24.
[13]Lorenz,E.(December).Predictability:Does the flap of a butterfly’s wings in Brazil set off a tornado in Texas?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s,Washington,DC,1972.
[14]Mitchell,S.Biological complexity and integrative plural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5]Rumelhart,D. McClelland,J.On learning the past tenses of English verbs.In J.McClelland,D.Rumelhart, the PDP Research Group(Eds.),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Explorations in the microstructure of cognition,Vol.2:Psyc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models.Cambridge,MA:MIT Press,1986.
[16]Slobin,D.From “thought and language” to “thinking for speaking.” In J.Gumperz S.Levinson(Eds.),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7]Zipf,G.K.The Psycho-biology of language.Boston,MA:Houghton Mifflin,1935.
[18]冀小婷.關于復雜系統與應用語言學——拉爾森.弗里曼訪談[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