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對湖北文理學院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相關專業進行介紹,提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達到為地方產業發展提供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 地方產業 實踐教學 人才培養模式
襄陽作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市的工業發展覆蓋了機械、紡織、電子、化工等,其中重要領域為汽車產業的發展,對于此工業領域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作為生產力。湖北文理學院作為省屬多科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一直以來努力尋求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即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科技、智力支撐與服務,以讓學生享有更好的教育,突出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培養善于創新實踐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但是,如何才能培養出高技能的人才,我校機械與汽車工程專業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針對地方產業發展的特點對人才的培養模式重新做了修訂,堅持以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進行定位,旨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適應地方經濟建設。
一、汽車零部件生產與我校機械與汽車工程專業關系簡介
汽車配件的生產與整車的裝配都與機械加工、機械零件的裝配緊密相關,整車的動力裝置是靠能源提供,對于汽車生產管理與汽車售后服務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我校的機械與汽車工程專業分為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新能源汽車、車輛工程、工業工程和汽車服務五個方向,這為地方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保障。
二、機械與汽車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我校的機械與汽車工程專業主要為服務地方經濟而開設的,該專業的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實習)等環節和學生就業去向等均有體現,其中在實習環節及學生就業方面尤為明顯。
(一)現行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課程設置特點
當前,我校機械與汽車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有畫法幾何與機械制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電子技術基礎、單片機原理及應用、汽車構造(一)、汽車構造(二)、汽車理論、汽車發動機原理、汽車設計、汽車制造工藝學、汽車電器與電子技術、汽車測試技術、汽車CAD/CAE、汽車液壓與氣壓傳動等,該專業的生源主要來自襄陽市,并且學生畢業后大多數選擇留在家鄉工作。為了便于學生就業時盡快上手,此專業的課程設置中更加注重實驗實踐教學環節,例如汽車發動機的拆裝,汽車檢測與維修等實驗課課時比重加大了。
除了在課程設置上體現出專業特色外,其他方面也有體現。具體來說,我校機械與汽車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一般包括校內實驗教學、實踐教學和汽車駕駛、課程設計、畢業設計、校外的生產實習等。校內實驗教學主要開設汽車整車的性能測試;校外實習主要去東風汽車的生產基地實地參觀,駐廠觀摩;校外實習包括新生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專門為地方的汽車產業量身定制的,有效緩解地方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二)現行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的就業特點
由往年畢業生就業狀況來看,該專業的學生主要集中在襄陽第二汽車生產基地,學生進入企業后能夠很快適應工作,再加上是服務于家鄉的經濟建設,畢業生入職后工作比較安心,不會頻繁跳槽,深得企業青睞。
三、加強校企合作,實現產學研結合
在現有的人才培養方式上,主要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學生在前兩學年主要接受理論教學,從第三學期開始學生每學期都會在企業參加實踐學習,這為學生畢業后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大四時學生要進行畢業論文的撰寫,此論文的題目來自企業,由校企雙方老師共同指導學生完成畢業設計相關工作。在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下,一方面使學生通過實習環節熟悉汽車配件的生產流程,另一方面,促進專業課教師與相關企業的深入交流,適時了解汽車產業格局下相關企業的人才需求,以便更好地組織教學,充實教學內容,為學生就業打下基礎。
四、未來我校機械與汽車工程專業在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的舉措
(一)進一步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質量。
明確教學的宗旨是服務于地方經濟,在做好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努力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實現學生的文化素養與專業技能平衡發展,創辦出有自身特色的地方高校。
(二)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力爭創建一支作風優良、結構合理、一專多能的教師隊伍。對于一些青年骨干教師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送出去培訓,讓他們多接觸生產實踐,努力提高業務水平。制定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吸引企事業單位的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到高校任教或做兼職教師。改革教師職稱評任制度,把教師的專業技能作為晉升的重要依據。
(三)強化學生的創業能力培養,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定期邀請成功人士來校講學,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樹立學生的創業思想,塑造艱苦創業的優良品質,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發學生的潛能,擺脫思維定勢,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申繼亮.教師人力資源與管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劉小芹.訂單式培養高技能人才應具備的基本條件[J].中國高等教育,2004(17):38-39.
[3]魏所康.培養模式論——學生創新精神培養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