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既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藝術,好的提問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引領學生在知識王國里遨游;好的提問體現了教師的業務功底和教學經驗,體現了教師對參差不齊、瞬息萬變學情的駕馭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重視課堂提問,掌握課堂提問技巧,自然而然地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遺憾的是,很多教師在平時課堂教學中對提問藝術沒有給予足夠重視,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大量低效或無效提問現象。
一、語文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1.提問盲目隨意
教師提問隨意性大,想到什么就問什么,學生說到什么就問什么,沒有計劃性、針對性,腳踩西瓜皮,一路問到底,“是不是”、“美不美”、“對不對”等低水平問題更是頻頻出現。
2.問題頻繁瑣碎
有些老師問題瑣碎,一堂課多則幾十個問題,少則十幾個問題,一個問題剛提出,學生還沒有充分的時間思考,就要求學生回答,學生回答稍有受阻,教師就急于公布答案,這樣提問使學生疲于應付,失去自我。
3.問題難易不當
有些語文教師的提問過于簡單,課文中有現成的答案,有的老師提問太籠統。一個問題拋下去,學生目瞪口呆,無從思考,這樣的提問是不能夠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的。
4.缺乏有效評價
教師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缺乏積極靈活的評價引導,有的一味肯定,無原則地贊美;有的僵硬地否定;還有的教師在教學中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按照自己的思維體系要求學生,當學生有了不同意見時,教師不能根據變化的情況,很好地引導和啟發,忽視學生在問題解決時的“生成”性。
這樣的低效或無效提問使得語文課堂拖沓、無趣且低效,磨滅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抑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那怎樣才算有效的提問呢?有效的課堂提問應從實際出發,根據教學知識內容與思想內容,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精心設問、發問;另外,應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心理特點,找出能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提問,使提問真正問到學生的心“竅”上。提問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有利于形成樂于求知、勇于探索的良好氣氛,更好地發展學能。
二、有效提問需注意的幾個方面
1.把握提問的時機
合適的時機做恰當的事,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者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開篇可讓學生思考:題目中的兩個“死”是什么意思?“死”與“不死”矛盾嗎?文末又說“死海真的要‘死’了”,這個“死”又是指什么?這一番提問勢必能激發學生對本文的興趣,并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最后,當學生理解了“死”的三個不同含義時,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及形成過程。本來一篇看似枯燥無味的說明文卻能使學生學得饒有趣味,關鍵在于教者如何結合教材實際,抓住突破口,把它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問”。可見,抓住契機,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
2.提問要有創造性
教師創造性地提問更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想象,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教學《圍棋》一課時,教師創設情境提問:“很多年過去了,一個學生成了出色的棋手,另一個學生卻平平庸庸,有一天兩個人遇到了一起。另一個學生對一個學生說:‘你真聰明!我們倆一起學棋,我就是沒你學得好,我真笨呀!’小朋友,他真的笨么?你想對他說什么?”圍繞這一問題,學生思考探索、各抒己見,答案不唯一,但都圍繞“只有專心聽講,才能學有所成”這一主題。這樣的提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還在輕松愉悅的活動中實現了教學目標,達到了課堂的有效、高效。
3.提問要有針對性
提問設計要依據課堂教學目標,圍繞教材中心,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提出。問題要能激起學生情趣,幫助學生理解內容,發展智力,使學生受到教育。要給學生指明閱讀思考的路徑,提高語文基本功訓練的針對性,克服盲目性和隨意性。
提問設計要針對學生實際,力爭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提問既不能高不可攀,挫傷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更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應該讓學生“跳一跳”,開動大腦積極思考后獲取正確的結論。課堂提問首先應注意從學生實際出發,因人施問,了解每個學生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水平、知識基礎結構,正確估計學生的能力,有針對性地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深度的問題。
總之,課堂提問既要講究科學性,又要講究藝術性。為了使提問高效,教師要做有心人,找準“泉眼”,把問題設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每一根神經,為語文課堂、學生思維引一泓清泉,真正建構起求真務實、清新活潑、充滿人文性的有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