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結合自己多年的農村美術教育工作經驗,通過多角度探索農村中學美術課堂教學,與同行共勉。
關鍵詞: 中學美術 課堂教學 農村中學
在素質教育的實施和體美音的完善落實的情況下,美術教育被推到了前沿。但是,部分中學特別是農村中學的美術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在重視美術教育的過程中,過于強調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并以此衡量目標的實現程度、衡量學生成績的好壞,結果導致部分學生對此喪失學習信心和興趣,使美術教育的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我在幾年的農村美術教育工作中,對于改變這種教育現狀有了幾點看法。
一、適度選擇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以學生的學習為依據,學習目標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指導性,同時可以作為學習效果的檢測標準。所以制定準確、適合學生的學習目標非常重要。
從事農村中學美術教學的教師都知道,如果按教材上制定的教學目標要求,對于毫無基礎的農村學生來講,無疑是寸步難行。在課堂教學中,如果不能從學生實際出發,制定出適合農村學生的教學目標及要求,就很難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時,會使學生失去對美術課的興趣,從而使美術教育成為空談。因此,農村中學美術教學目標要可行、適度、易掌握,每位美術教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認識到檢驗美術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教育,培養和發展,而不是教師完成上課任務。
1.教學要求要適當適度。
根據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特性,在美術教學中,應提出適度的教學要求,擺脫長期受專業美術教育的影響,使美術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降低知識技能程度,使學生具有挑戰性的同時能讓每個學生都有進步和發展,都有成功的體驗。如國畫課,我們不能一開始就從專業的角度要求學生作畫,而是讓他們在畫中體驗到運用筆墨的樂趣,再逐步提高要求。
2.注意授課內容的選擇。
培根說:“好奇是知識的萌芽。”因此,教師要靈活掌握課的內容,不一定要完全按課本上的內容講授。除了要抓住基本的知識技能知識點外,還要根據學生的基礎和興趣安排并加入新的知識點,并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在課堂教學上,應針對學生年齡段的心理特點,圍繞他們的生活環境提供一定的直觀形象,選擇一些能使學生既有興趣學又能達到與課本知識相同效果甚至更好的內容。
二、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一種積極的了解、探索某事物的認識傾向和積極的活動傾向,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是認知活動的動力來源。學生對本課有無興趣,直接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美術教學中發現有的學生認為美術課不重要而不認真對待;有的學生對美術學習有興趣但覺得難,看到老師能畫得好看,自己卻常畫糟而慢慢失去興趣。為此,美術教師要對教學方法進行突破性的創新,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這是美術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
1.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素質,開闊教學眼界。
前蘇聯教育家曾說:“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尤其是面對中學美術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沒有淵博的專業知識和精湛的專業技能,要很好地使學生掌握有關方面的知識、技能不斷得到鍛煉、興趣不斷發展是很難的。所以美術教師在教學工作之余,應不斷學習有關理論知識和加強繪畫的實踐能力,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得心應手。
2.更新教育觀念,改革傳統教學模式。
我國基礎教育強調學科系統知識的學習,忽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夠。在傳統教學模式中,美術的多種技法單純靠臨摹,教師示范,學生按照課本機械地學習。這樣做長此以往會抑制學生的創造力,造成學生繪畫的公式化、成人化,學生作品缺乏“個性”,想象力不夠豐富,沒有獨創性。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以人為本”、“與時俱進”,使美術學習成為一種樂趣。
在教學形式上,要真正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學生服務;在思維方式上,要注意引導逆向思維,防止過分灌注求同思維、學生跟著老師轉;在學習方法上,拋棄傳統單一的教學法,善于利用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相整合的教學方法;在培養目標上,改變過于關注共性、不講個性,強調同一性、同步化、標準化,既關注共性,更培養個性和創新能力。要有全新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既教書又育人,特別是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3.結合實際,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1)營造學習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中學生的成人感已開始產生,他們對教師的態度非常敏感。師生合作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能融洽師生關系,同時教師能及時發現和糾正學生存在的問題。比如,上欣賞課時,首先讓學生到臺上簡述他們對作品的評價,其次教師作補充、小結,表揚講得好的,提出不足之處。這樣,既能讓學生有展示的機會和舞臺,又能培養學生特別是農村學生的實踐膽量,淡化他們的羞澀感。使美術教學有一個民主、寬松、和諧、愉悅、包容的氛圍,在整個學習探究過程中,人人有展示機會,讓學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引發創作靈感,讓學生在富有情趣、表現活動自由的教學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個性和創新精神。
(2)走進生活,在寫生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藝術來源于生活”。任何一個藝術家都非常注重生活,經常外出寫生、體驗生活,以獲取更多生活材料為藝術創作服務。實踐性強是美術學科教學的重要特點,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是學生獲取創作的源泉,熟悉才能多知。如,初二《淡彩風景寫生》課,我讓學生在校園內進行實物寫生,有的畫樹、有的畫樓房、有的畫得像園林,真是各有各的特點,有的還用了夸張變形的手法表現。他們都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想象力與表現力,一個個畫得樂不思蜀。
(3)分層次教學,因材施教。
“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片樹葉”,也就不會有一樣的兩個學生,不同學生有不同的審美素質和愛好傾向。如,在欣賞教學中,我要求學生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作品的理解,要有自己的審美見解,“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有的學生用正面形式表達,有的用反面表達,他們能充分體現出各自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所以,創新教學在面向全體學生的時候,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次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有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每一節課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三、科學、合理采用評價方式
美術課程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改進教師教學,促進美術課程不斷發展的重要環節。評價應以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客觀規律事實為評價基礎,既要關注學生掌握美術知識、技能的情況,更要重視對學生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突出評價的整體和綜合性。評價合理能使不同素質和個性特點的學生都通過美術活動得到發展,并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感到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和自豪,使學生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和自覺性。
對學生美術作業的評價,可以用等級,運用一些積極的帶有感情色彩的評語與等級相結合的方式,還可以采用互評或座談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使學生明確需要克服的弱點與發展方向。取消用一個標準、一個答案,只求共性忽視個性的評價方法。
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機遇與挑戰,到底如何做好美術教師工作,有待于不斷學習、探索、實踐。課堂教學的改革創新,要求教師時刻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不斷探索與自省,全方位地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從思想上認識到創新教學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在課堂上進行適應新形勢的創新教學,才能讓自己真正在每一個美術教育活動中都閃現出教師勞動創造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