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要探求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及高效性,必須重視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共鳴,包括情感上和思維上的。擁有師生共鳴的課堂,也就營造了和諧的教學氣氛,在這樣的氣氛中,教師更樂于教,學生更樂于學。師生間的距離近了,高效課堂隨之產生。
關鍵詞: 中學語文課堂 師生共鳴 教學策略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共鳴”的定義有兩個:1.物體因共振而發聲;2.由別人的某種情緒引起相同的情緒。換言之,“共鳴”就是由一事物帶動另一事物產生相同的反應。如果中學語文課堂能夠由老師引領,讓學生產生共鳴,和老師形成相同的認知和情感體驗,那么,何愁學生不樂意并積極學習知識呢?有了這樣和諧的課堂氛圍,何懼語文課堂不“高效”呢?
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與學生產生共鳴,使課堂更高效呢?
一、呼喚課堂的情感共鳴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在于讓每個兒童看到人的心靈美,珍惜愛護這種美,并用自己的行動使這種美達到應有的高度。”
首先,要重視“教學未動,情感先行”的策略。許多名師上課前喜歡與學生聊天,通過彼此交流讓學生對即將上課的老師感興趣,那么自然而然會對這個老師即將給他們上的這一課充滿期待。這便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蘇霍姆林斯基說:“求知欲,好奇心,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變的特性。哪里沒有求知欲,哪里便沒有學校。”
其次,要盡量多地給予學生賞識與贊揚。“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學生還處于未成年期,情感往往比較脆弱。有時老師的一句肯定可以帶給他一天好心情,有時無意中的一句批評也會讓他深受打擊。尤其那些平時學習困難和不大受老師關注的學生,更要關心他們的情感體驗,讓他們心情愉悅地接受教育,自然而然地喜歡上語文課堂,樂于學習語文。如果連這部分平時被忽視的學生我們也能調動,何愁課堂不高效呢?
我校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都是建立在小組合作學習基礎上的,量化加分成為評價小組課堂合作效率的依據,每節語文課結束時我都喜歡及時評出當堂課的最佳合作小組以示表揚,并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競爭。
運用好這把武器,何愁學生不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呢?
二、激起課堂的思維共鳴
長久以來,學生的學習之所以被動,因為他們對于新知識往往是被動接受而不是主動探究,對于新事物缺少探索熱情,我們在感嘆“現在的學生不想學習”時,不妨尋根溯源想想造成此種情況的根本原因。
1.知識往往“被傳授”而不是“去探究”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要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歸納出答題方法,從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每一位老師都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并且愿意花時間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短時間來看也許課堂教學進度沒有其他人快,但是我相信:真正的“高效”課堂不是看老師一節課教了多少知識,而是學生一節課學了多少知識。衡量清楚課堂教學的關鍵,每一位老師都樂于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古人云:“供人以魚,只解一餐;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以“歸納說明方法的作用”這個例子來說,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運用打比方這種說明方法的句子,自己讀一讀,然后小組討論:“這里打比方的句式是為了說明什么?為什么要這樣說明?”這樣做不僅激發了他們主動求知的興趣,還幫助學生加強了對這個知識點的記憶。
2.答案往往“有標準”而不是“需討論”
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說:“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學習教材盡管經典卻由于反復使用往往讓學生失去新鮮感,即使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求到答案也不過是重復前人的工作而已,缺少成就感。
古人強調;“善誘者,善導。”如果我們能夠利用有限的資源引導學生發掘教學材料中的新亮點或新問題,就滿足了學生對于新鮮感和成就感的渴求,激起了學生思維的火花。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說:“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這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目的。如教授《變色龍》一課時,總結赫留金的形象時教參上給出的標準答案中以前有一句“他是‘媚上欺下’的‘下層’人民代表人物”,這個答案其實是值得探究的,他的確媚上欺下,但“‘下層’代表人物”一說實在缺少依據,赫留金本身并非屬于“下層”,又何來“‘下層’代表”一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我們能夠在課堂中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和思維共鳴,那么,構建高效課堂將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不再是一處虛幻的理想境界,更不會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每一堂課看似短暫,但孩子一生的學習就滲透在這看似不經意和平凡的每一堂課中。因而,每一個老師都不能僅僅是一位育人者,更應是一位善教者。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這是教學者的不懈追求。
要尋課堂高效處,猶待師生共鳴時。
參考文獻:
[1]譚文燕.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15).
[2]徐榕芬.語文:請給師生心靈的共鳴與自由.文教資料,2011,1號中旬刊.
[3]許加平.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情感培養研究.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0(10) .